正文 4.三種三角地(2 / 2)

上邊說了第一種三角地中的兩個角,剩下的是誰?——隻能是台下的觀眾了。他們與台上兩方的關係如何?這問題看來簡單——台上演得好,台下就鼓勵;演得不好,台下就反感(喊倒好或提前退場)——但事實上也大有推敲之處。

從演出的當時看,會並存兩種相反的情形——如果是一般演員,那麼觀眾就“拿”著演員,你既得賣力氣,又得遵從規範,要是一味灑狗血,我必然喊你的倒好,轟趕你下台;遇到著名演員,我從心裏敬仰你,希望在自己進戲園子的這一天,能夠看到您精彩絕倫的演出。但有時卻碰到您不賣力氣,那我也沒別的辦法,隻能埋怨自己運氣不好,沒碰到您心情好的時候。在楊小樓的晚年和金少山的盛年,都是他二位“拿”著戲迷的典型時代。

但是,如果從曆史的高度俯瞰,演員憑仗一時意氣“拿”著觀眾的現象就不複存在。楊小樓的確是“國劇宗師”,他的“武戲文唱”也堪稱典範,至於晚年有時“不賣力氣”,觀眾想來也可以諒解。至於金少山,誰都承認其嗓子是空前絕後,但也不必諱言他在表演藝術的層次上,未必是最高和最傑出的。

第二種三角地

這個三角地隻和京劇有關,其中三個角指的就是“京津滬”。

這個三角地的形成過程,大概是這樣的:在清末民初以前,京劇還在萌生草創階段,活動範圍大體也囿於北京。稍後,由於上海城市的發展,“五方雜處”,包括京劇在內的各種藝術也都得到了展現,於是京劇開始在上海也站穩了腳跟。但就從這時開始,上海審美風氣也影響著京劇,於是海派京劇便萌生了。隨著上海經濟的發展,使得北京的京劇名伶樂於南下,因為他們在上海掙到的錢,能幾倍或十幾倍於北京所得。是上海的經濟實力,促發了京劇中京派和海派的對峙。有了京、海間的藝術對峙和地理上的距離,再加上天津碼頭的開埠,於是又漸漸產生了天津在京劇審美上左右逢源的獨立地位。上海名伶北上,需要在天津小試身手;北京名伶南下北返,也習慣在天津小做停留。天津地理上居其間,但審美上不喜歡人家說自已是“居其間”。天津也有其遺憾之處,一苦於沒有更獨立也更超然的審美見解,經常“比京派還京派”;二是戲曲曲藝如此有根基,卻沒有屬於自己城市的戲曲劇種。曲藝中有一種“天津時調”,算是城市的曲種了吧?

過去這塊三角地的關係,大體是北京保持藝術的居高臨下,同時也眼饞於上海的金錢誘惑,天津則在事實上“居其間”,兩邊吸。

今天,京劇上的“京津滬”的關係已經發生極大改變。上海借助於經濟實力和藝術上自由操作,積極開拓,創作並宣傳了某些好戲。天津取代了北京的傳統地位,有些地方顯得比北京還保守。至於北京,政治空氣的濃鬱,經常使得藝術工作者左右彷徨,無從進取,更不知道如何進取。三地之間缺少有效的藝術交流,一個毛病是組織係統上的“各是各”,再一個是“新、舊”之間的割裂一新隻是一味求新,舊便一味保持舊貌。

要打破京劇在三地各自為政的局麵,就需要展開三地之間真正的藝術交流與碰撞。關心自身應該與關心另外兩方同樣重視。如果采取單打一的割裂態度,如果隻采取發展自己(同時又期望壓倒對方)的態度,京劇在未來年月就無法避免產生畸形的形態。為了使昔日這個最大劇種能夠獲得均勻發展,我們就需要全麵研究它的曆史,並且從全局上給以把握才是。這塊三角地將與京劇命運同在。

第三種三角地

為了正確和適度把握戲曲各個劇種的關係和前途,就有必要研究第三種三角地。

我發現這一點很晚,但在認識上又很堅定。它是在我幾年前兩下廣東、後來又應邀為紅線女寫書時陡然悟到的。

紅線女不同於北方諸多劇種的名伶,她一方麵粵劇演得好,同時電影和話劇也演過很多很過癮,甚至更好。她那一條金嗓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