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77.筆多於意與意多於筆(2 / 2)

水漲船高又不分你我,最初的“筆”和“意”就是如此“無私”。憑心而論,每逢商業刺激、演出興隆之際,伶人就會更多考慮設“筆”。每逢風雲激蕩、思潮碰撞之際,文化人就會更多考慮立“意”。

但是,伴隨著時代發展,“筆”和“意”的矛盾慢慢不可協調起來,雙方總是打架,實在打累了,可以有暫時的休戰。一當從容來到,複又爭鬥不止。

為了搞好今日和今後的京劇,一要先要在文化上給昨日的京劇定位:它究竟從哪兒來?走過了怎樣的一條曲折道路?哪些時候它比較舒服?哪些時候它比較為難?它最擅長幹什麼?同時又最怕幹什麼?幹什麼它能夠立竿見影?幹什麼最容易摔個“大馬趴”?弄清了這一點,“筆”和“意”的關係也才可以弄明白。

“筆”要理。京劇的“筆”已經很多,而且頗亂。有不少的“筆”變成行進的羈絆,汪洋恣肆者缺乏節製,殘缺委頓者缺乏生氣。過度飽滿者需要“減肥”,零落如泥者需要扶植。“角兒”和流派大大小小淩淩亂亂,遠沒能形成一個有機的體係。

“意”要煉。現存多數劇目,缺乏時代所需之“意”。多數的從業者,其生活也和當代生活距離過大。就連欣賞者,可能也是“孤芳自賞”的一群。“意”肯定是要變更的,但不要孤立硬變,更不要搞突變,以至讓原來的戲迷懷疑自己走錯了地界。一旦“意”上有變,要和“筆”聯係起來一塊去變,變變停停,停停變變,讓戲迷和演員水乳交融,相扶相幫,共同前進。

“筆”和“意”的矛盾,從本質講雙方的鬥爭是絕對的,一直會堅持到京劇的完結之日。我們追求的隻能是一定時期內的小平衡。每一次小平衡的實現,也就暫時弄明白“京劇是什麼”的問題。隻可能是“暫時”弄明白,不可能是一勞永逸“徹底”弄明白。如果接連幾次小平衡,引出了接連幾次“暫時”弄明白,那麼累積下來,京劇也就接近(絕不是達到)那個最終的“徹底”弄明白。如果一再失誤,從而一再喪求“暫時”弄明白的機遇,那麼京劇大概也就永無寧日,永遠也搞不清自己“到底是什麼”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