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女孩使顧城難以忘懷,雖隻見過一麵。1991年顧城重到德國,托人打聽,李果真已不知去向,無蹤可求。
講了這女孩的事,顧城久久黯然。
那時我們還不知道顧城後來寫在《英兒》中的事。虹影與這個第三者是舊相識,知道是由顧謝夫婦之助去新西蘭。曾問過兩句,不得要領,自然不宜再提。那個夏天,“英兒”還沒有與人出走,風暴尚未來臨。
七
顧城的散文詩組《激流島話畫本》,全是妙趣橫生的雅語。最後一篇獻給李素華這女孩,嚴肅沉重,與其他完全不同:“吾久而後契於南海紅樓,方覺女兒性乃天之淨土,可知、可見、可明、可斷。”
天之淨土,自然哲學的最高境界,在一個隻見過一麵而永遠斷了聯係的甘為平淡的女子身上。在“南海紅樓”,在《英兒》所寫不無誇張的三角豔情之中,女人各有可愛之處,也各有俗氣之態。那個引導詩人的“永恒女性”,隻是個神話?或隻是一瞥即逝的幻影?無怪乎顧城要在“女人性”、“女孩性”之間作劈發析毫式的區分。
他黯然地說:“謝燁從來就沒有,哪怕一次,說‘我愛你’。”
這能怪謝燁嗎?一個女人要扮演母親角色,又如何扮演愛人?
顧城自己恨不生為女兒身。作為女兒的顧城將是天之淨土,不然何必為之?
虹影與謝燁在廚房中說些話,顧城忽然跑進來,手裏拿著一張紙:“看我畫了個小仙女。”謝燁作嗔:“去!去!”
八
據說他12歲就寫詩。這麼說,寫了25年。
讀不到他的全部作品,就幾個選本來看,一直到1983年,顧城詩作一直處於少年期:天然明麗,順情直遂,有評者稱之為“唯靈浪漫主義”。某些詩,如《黑眼睛》,被讀出政治含意;《近的雲》,被讀出哲學含義。如果不是選家有意挑出(所以說文學史是選家寫成),怕不是顧城的典型作品。
從1983年到1986年,我個人認為是顧城詩歌的黃金時期。這一階段的作品,流暢但極富幽韻,平易卻幾乎無法索解,高度凝練,但幾乎每首詩都包含著讓人隻窺到一二眼的故事。尤其是以“頌歌世界”為題但從未單獨結集的一批詩,有一種戰栗的神秘。
1983年是朦朧詩人紛紛轉向的一年:江河、楊煉轉向尋根,北島轉向哲理的深沉……顧城的轉向卻從未有人提起。實際上顧城80年代中期的作品是真正意義上的朦朧詩,尤其是名為“頌歌世界”的那一組詩。除此外,所謂朦朧詩,隻是一個方便的傘形稱呼。
九
但是1987年顧城應邀出國,在歐洲各國遊曆近半年之久返京,不久又去國遠遊,定居於新西蘭,次年遷居奧蘭福海灣中的瓦西基島。從這時起,顧城的詩風忽然又往回變,回向孩童心緒,稚兒言語,淺談心境。
我這分析並非絕對,1990年的集子《水銀》尚有一些詩似為頌歌世界的遺跡,但風格的變化是明顯的。請看這二首,即可見80年代中期之後風格之劇變。
狼群
那些容易打開的罐子
裏邊有光
內壁有光的痕跡
忽明忽暗的走廊
有人披著頭發
鳥
村子裏鳥不多了
是不多了
出來走走
村裏有
村外也有
前一首的底蘊是智性的,雖然語言形象而感性。深意作淺語,隻靠“道能為一”,隱約中似乎有個故事,隻給出一兩個鏡頭,讀之令人悚然而懼。後一首,幾乎是取消內涵、削平深度的範例,真所謂“常德不便,複歸於嬰兒”。
顧城最後幾年的詩充滿了象聲詞,非文之詞,前語言。
對這樣一種“回歸童年”,顧城不得不自辯。最近幾年也是他一生最熱衷於玄談的幾年。
十
“自然”,是顧城的上帝。他有個獨特的解釋:“‘自’是本體,‘然’是哲學態度。”顧城的“自然哲學”是西方哲人說的那種本體論,是“同一的,超越有無之上的……最初最終的和諧”。
詩學不一定需要本體論的支持?為什麼顧城要找這樣一個本體?恰是因為顧城的詩學拒絕討論方法論。
在《老子》中,“自然”雖然是一個最高存在,它的提出卻是作為方法論的指歸而出現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人心努力皈依的方向,而並非其本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