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也曾評說幾個作家(9)(2 / 3)

官感性是卞之琳詩歌語言的明顯特征,他的詩,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完全是具體的境界。”他的詩是抒情詩,卻很少直接的感慨;他的詩也是哲理詩,卻幾乎沒有直接的說理。他的作品中具象語言的比例比在他之前的任何中國新詩大很多,據說甚至超過受意象派影響的聞一多。

卞之琳詩歌中的個別意象,其來源有時似有跡可尋:

眼底下綠帶子不斷的抽過去,

電杆木量日子一段段溜過去。

——《還鄉》

“電杆木量日子”這意象可能化自t·s·艾略特的詩《普魯弗洛克的情歌》的名句“我用咖啡匙量去了一生”。

但是,這樣比較明顯的借用在卞之琳的作品中幾乎是絕無僅有的。在大多數情況下,西方意象被詩人改造成嶄新的語言和意境,它們往往有中西兩個源頭。

我要有你懷抱的形狀,

我往往溶化於水的線條。

——《魚化石》

卞之琳在此詩後記中點明這個象征的中西親屬:“我想起愛呂亞(今譯:艾呂雅——引者)的‘她有我手掌的形狀,她有我眸子的顏色。’而我們有司馬遷的‘女為悅己者容’。”

艾呂雅的這首詩lamoureuse是情詩,而卞之琳的是哲理詩。與艾呂雅詩相比,卞之琳詩的意象是動力性的,它指向深一層的內涵。

王佐良先生曾將卞詩句“伸向黃昏去的路像一段灰心”與艾略特相比,結論是卞詩“更簡練,更緊湊”,而且“這是傳統律詩絕句多年熏陶的結果”。

卞之琳這句詩中,最令人感興趣的實際上是“灰心”這個抽象詞的具體化。由於抽象詞“灰心”在這裏被比成一條路,因此,原已死亡的“灰”字中的感覺性被巧妙地複活了。這種效果,在律詩的“借對”中經常出現:

寄身且喜滄州近,

影顧天如白發何。

——劉長卿《重別薛六》

一去紫台連朔漠,

獨留青塚向黃昏。

——杜甫《詠懷古跡五首》

這不是西方詩常見的技巧。

三、異類意象嵌合

古代人的感情像流水,

積下了層疊的悲哀。

——《水成岩》

或許,詩人寫上述這兩行詩時想起了下麵這些詩句:

水去雲回恨不勝。

——李商隱《謁山》

海波變成石,魚沫吹秦橋。

——李賀《古悠悠行》

由於取法諸家,在卞之琳的詩中經常可看到一種不同品類的意象聯用:中國式的與西方式的,古代的與現代的,科學的與想象的,詩意的與非詩意的。異類意象聯用,使他的詩有一種特殊的韻味:

我的憂愁隨草綠天涯:

鳥安於巢嗎?人安於客枕?

想在天井裏盛一隻玻璃杯

明朝看天下雨今夜落幾寸。

——《雨同我》

這第一行當然叫人想起晏殊的名句“記得綠裙羅,處處憐芳草”。但是後兩句似乎在回應英國詩人威廉·布萊克的名句“一沙一世界”。然而,用“玻璃杯”量雨正是現代氣象學使用的方法,鳥安巢而人苦於羈旅又是中國古典詩歌常用的比興:

人並非無淚,

而明白露水因緣,

你來劃一筆切線,

我為你珍惜這空虛的一點,

像淚像珠——

人不妨有淚。

——《淚》

“淚如珠”是傳統的詩意比喻,“淚如露”當然也是。但在這裏卞之琳展開了一個科學的曲喻:相切點是不占空間的、非實在的一點。但相切似的相會,哪怕是轉瞬即逝的“空虛”,也值得珍惜,所以人不妨有這樣露水似的淚。

異類意象聯用造成的對比效果最強烈的恐怕是《無題·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