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西北高原老汽車兵的變遷歸宿(8)(2 / 2)

高文選上世紀80年代初,從青藏高原轉業回大東北長春市第一汽車製造廠,當汽車試車駕駛員,因他駕駛車輛技能是一流的,所以,才能擔負起這樣的重任。所有新造出的各種車輛,通過他們親自試駕,要聽出有什麼毛病和問題,詳細記載登記,再經工程師審定,由工程技術人員改進,再試車才能出廠,成為正式產品。這一關是非常重要的,要求甚嚴,他們都是駕駛技能很高的汽車司機。高文選同誌早已退休。2003年黎先生到哈爾濱旅遊時,參觀了該廠,該廠技術設備是先進的,管理是一流的。毛主席在廠門口廣場親筆題詞“第一汽車製造廠”。

在該廠離退休老幹處詳談過程中了解到,高文選同誌患有食道癌,且已是晚期,據醫生說已無法挽救。從表麵看精神麵貌很好,說話正常,而他本人還不知道,願高文選同誌長壽!

王祖垣同誌。他是汽車九團的老汽車兵,抗美援朝回國後,1958年3月,進軍大西北甘肅、青藏高原參加平叛作戰運輸,四年多的青藏高原平叛作戰勝利結束,仍駐紮在青海,進行國防經濟建設運輸。他腦瓜聰明,接受新生事物快,技術鑽研進步快,書畫進步也快,寫一筆悄好的藝術字,畫梅花具有一定的特色,很有個性。2003年黎先生去北京看望王祖垣同誌,他送給老黎一幅裱糊的“梅花畫”至今保存著。他倆是老戰友特別開心,在青藏高原一同苦戰了十餘年,特別是全軍大比武時,蘭州軍區選定汽車九團五連作為軍區汽車部隊駕駛員夜間閉燈駕駛訓練先練連,他與黎運兵在五連苦練五個月,作出一定的成績,軍區在汽九團召開現場大會,全軍區推廣了五連的夜訓經驗。該同誌後來調軍區後勤部車管部工作,解放軍後勤指揮學院(原後勤學院)到軍區選調幹部時,王祖垣比較年輕,抗美援朝作戰運輸中有一定的實際車管經驗和理論基礎。

最後選中他調後勤指揮學院當教員並研究後勤曆史資料。因為,該同誌參加了青藏高原四年的平叛作戰運輸,和夜間閉燈駕駛訓練實際經驗,也有邊境作戰運輸車輛管理實際經驗。總之,王祖垣同誌在大西北高原有幾十年的工作經驗,調北京後勤指揮學院是適宜的,也有一定的文化和技術水平。該同誌到學院後,各方麵進步很快,在1986年全軍第二次授銜時晉升為大校軍銜,是後勤指揮學院的研究員(相當於副教授)。他早幾年已經退休,他老家就是北京。

王孝先同誌。他是回民,和王祖垣、王文田、黎運兵等一起在汽車九團工作,他也參加了抗美援朝,在大西北青藏高原當了二十餘年老汽車兵,他是單身在大西北工作,愛人在北京工作,這些年一人在西北高原工作,是很不容易的,在青藏高原基本度過了一生。該同誌為人誠實,處人隨和,善於團結同誌,勇於犧牲個人利益,他突出的是個人服從組織,任何時候都有很強的組織觀念。

如汽車九團抽調連隊幹部到新疆軍區二十九團工作,有的同誌則不願到新疆地區工作,而王孝先同誌愉快地去汽車二十九團工作,在新疆葉城艱苦工作多年,直到1990年初,才轉業到北京工作,在北京客運公司開公交車(他在部隊是團司令部擔任領導工作),他毫無怨言,任勞任怨,埋頭於駕駛員工作。後來才調北京海澱區民政部門工作,直到退休。該同誌一人生活,老伴去世再無續弦,真是個誠實的好幹部,青藏高原的老汽車兵。

王公燕同誌。他同王祖垣、王孝先、李東奎、高文選、黎運兵等,先後在汽車九團一起工作,在青藏高原艱苦奮鬥了二十幾年吧。他原先在作戰部隊工作,黨組織為充實汽車九團基層幹部,1959年先後同黃發正、李興隆、黃如、嶽如林等同誌,分別到連隊當連長、指導員。

到汽車部隊是新手,對專業兵知識、技術不熟悉,這些同誌到職後,認真學習專業技術,由生到熟,有的已學會駕駛汽車的技術,開始懂得一些汽車管理常識,為連隊增添了活力,經過幾年鍛煉已成了基層骨幹。王公燕精明能幹,年輕有為,是在作戰平叛運輸中成長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