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堂課 簡潔:惜字如金的驚人影響力(2 / 3)

如果你是這位顧客,相信你也更願意買茉莉介紹的產品。原因很簡單,茉莉的語言更簡潔。茉莉用概括式把幾種保健品都說明白後,顧客再想詳細詢問某一種,茉莉再細說也來得及,而娜娜忙著細細說明,則讓人一開始就失去了耐心。能在短時間內介紹多個產品,而且把每個產品的特點說得清清楚楚,讓人聽得明白,在腦海中形成初步印象,再挑選起來也有了可比較的餘地。而娜娜的喋喋不休,直接導致了時間上的浪費,誰也沒有耐心再聽她介紹下一個了。

茉莉運用了概括式,把分散的信息和繁瑣的細節進行概括,形成凝練的信息條目。比如說到獲獎,娜娜忙著介紹每一個獎項,而茉莉隻說獲過多次大獎,對於顧客來說,知道獲過獎就足夠了。概括式就像是給你要說的話做引子,你不用把所有條目和細節一次性全部說完,隻但要先簡單說出主題和目的就可以了。

讓語言簡潔的第二法——歸納式

情景示範:

張先生的太太懷孕5個月了,但還在上班,張先生對太太非常關心。

張太太一回到家裏,張先生就開始噓寒問暖。

“你肚子餓不餓?晚上想吃什麼?”“今天公交車上人多麼?有人給你讓座位麼?”“熱嗎?要不要先洗個澡?”“你換上睡衣吧,這樣舒服點兒。”“你要不要喝點熱水?”“今天工作不忙吧?”“你還想吐麼?”“……”

張太太疲倦地看著張先生,一句話都不想說,隻想耳邊清淨一會兒。

一連半個多月都是這樣,張太太愈發覺得這種關心簡直像是一個逼迫,終於無法忍受了,便衝著丈夫大喊道:“你能不能別嘮叨了?”

隔了一天,張先生再見到太太下班,隻溫存地說了兩句話,卻既讓太太感受到了他的關心,又不至於覺得他嘮叨。張先生說:“你今天感覺怎麼樣?需要我幫你做點什麼嗎?”

張太太聽他這樣說,心情輕鬆了許多,不再覺得自己在被逼問了。

為什麼這樣說?

當你麵對你非常關心的人或事情時,難免會開始嘮叨,有的時候可能是噓寒問暖,有的時候可能是提醒督促。如果你發現自己開始越說越多,這個時候最好停下來想一想,自己到底要表達什麼,然後再說。想用一句話代替多句話,這就要用到歸納的方法了。

歸納式要求你把千言萬語彙成一句話,你可以先把想說的所有話列出幾個不同的項目,然後將相同和相似的項目進行“合並同類項”一樣的處理。將多句相似的話合並成一句,這樣可以讓對方迅速直接的明白你要表達的意思,而且也不會有壓迫感。同時,簡短的提問方式等於給對方留下了最廣闊的對應空間,要知道就算你列出100個問題,也不能保證對方沒有第101個想法。

讓語言簡潔的第三法——去次式

情景示範:

某雜誌社每個月月初都要開一次選題大會,會上每個編輯都要報送自己的選題策劃方案,並對其加以解釋。

每次開選題會,大家都最怕老李發言,沒別的,隻是因為老李發言特別囉嗦。編輯部一共有7個編輯,老李以外的6個人,每個人都往往隻說10分鍾,而老李每次都要講40分鍾以上。

同事們都很明白,老李並不是話多,而是總“跑題”。有一次老李講自己的一個美食策劃,主要是想做素食餐廳的介紹,並配合倡導素食的主題。本來很簡單就能說明白的事兒,老李一開口就先說自己去找餐廳的時候多麼艱難,又說很多餐廳都不配合采訪,人家不配合就要耽誤製作進度,本來半天能結束的事兒,現在恐怕要3、4天才能做好。接著再說怎麼說服了幾家老板接受采訪,再分析接受采訪的老板都是什麼個性……說了一車的話,這才開始講到素食。

可素食的話題剛說一兩句,老李又開始跑題了。從素食講到農藥,從農藥講到汙染,從汙染講到電影《2012》……

同事們越聽越無奈,最後主編終於著急了,大吼道:“你別說那些沒用的!隻說主題!”

老李驚了一下,想了想,說:“素食的主題主要是倡導健康,加入一些素食者的觀點,還有科學承認的素食的好處,最後再為讀者介紹幾家有特色的素食餐廳。”

主編問:“需要幾個人配合?多少時間完成呢?”

老李回答:“我帶領一個攝影記者,用4天時間可以完成。”

老李講完,同事們紛紛鼓掌。主編也點著頭說:“你看,這樣說不是很好麼!”

為什麼這樣說?

老李總是跑題、總是說些“閑”話,就是因為他沒有意識到次要條件不必在會上講出來。當被主編威懾後,他意識到了隻講主要的就行了,自動剔除了所有次要條件,語言自然變得非常簡潔了。

去次式要求你去掉所有的次要條件,隻說主要條件,隻說與主題關聯最密切的條件。換而言之,就是隻說“做什麼”,具體“怎麼做”可以過後補充;隻說“是什麼”,而“由此想到了些什麼”也留到以後再說。

讓語言簡潔的第四法——分段式

情景示範:

派出所民警接到一個大學的報警,說學校附近有人裝成乞丐行騙,於是就到學校來找受騙學生調查情況。

第一個和民警見麵的是個大一的女生,她這樣說:“是有個這樣的人,他就找我問路,然後問我要錢,說是沒有路費回家了。對了,他一開始說他是來找他兒子的。他找我要了50塊錢,我看他不像壞人就給了他。對了,他說他兒子是我們學校的學生,所以我才給他錢的,我覺得幫助同學的父母是好事。他樣子看起來好可憐,穿的衣服有點舊,髒髒的。還有,他臉上有個疤,在左邊腮幫子上……哦,對了,我遇到他是在學校南門門口。我想起來了,他還找我要手機打電話,不過我的手機當時正好沒有帶在身上,所以就沒借給他……對了,那天好像是周五,4月3號……”

女生講完了,民警示意她可以走了,但她所說的資料過於淩亂,書記員忙著在記錄上劃重點句,以便於回去整理。

第二個來講述案發經過的是個大四的女生,她這樣說:“4月3號傍晚,我在學校南門門口遇到一個穿的衣服很破舊的中年男人,左臉有一個明顯的十字疤痕。他過來向我問路,然後說他兒子在這裏讀書,他找不到兒子還丟了錢包,所以找我借手機並想借50塊錢做路費。我借給他了,但後來意識到可能被騙了。”

民警聽了點點頭,對她說:“謝謝你,你提供的線索對我們破案很有幫助。”

為什麼這樣說?

如果你是民警,你也一定覺得第二個女生說得更清楚、更有價值吧。因為她的每一句話都簡潔、有效,而且是按照邏輯順序講述出來的。找到你的邏輯順序是成功使用分段式的首要條件。一旦邏輯順序流暢起來,說話自然重點分明、敘述簡明了。

大一女生想到什麼就趕快說出來,生怕遺漏了重點,但這樣一來不但順序混亂,語言也變得拖遝,聽者會覺得又亂又麻煩。大四女生則把自己能夠回憶起來的事情經過和重點先進行了分段,分成了時間地點介紹、人物特征、事情發生經過、最終結果這四個部分。邏輯順序按照是根據人對事情發生的反應順序來確定的,再將這四段按照順序排列好,講出來自然就能清清楚楚了。

第2節 賣什麼吆喝什麼

有一家超市招聘店內宣傳人員,隻招一個人,卻有四個符合基本條件的人前來麵試。

人事專員對他們一個一個地分別進行了麵試。在麵試中,他讓他們分別介紹了他們各自的優點。

第一個人說:“我有很好的文筆,可以把文章寫得很優美,就算是超市裏最平凡的豬蹄子我也能寫出花兒來,讓人一看就想吃,就算最簡單的小事兒我也能寫成很好的文章。”

第二個人說:“我有很好的口才,我很會給顧客做推薦,再長的說明書我都背得下來。要是顧客問我什麼產品的特性,我都能給他做介紹。”

第三個人說:“我是學管理的,我覺得我能安排好時間,將店內的工作一項項處理好,而且我這個人很好學,能下苦功夫。”

第四個人說:“我會寫美術字,可以每天更新店內海報。現在就可以上崗。”

人事專員聽了第四個人的回答後,立馬點點頭說:“好,那你現在就去幫著更新海報吧!”

第四個人說得最少,但他卻是最成功的應聘者。他的話說得最明白,最能顯示出自己的優勢,也與招聘方的職位最對口。賣什麼吆喝什麼,正是簡潔的真諦,也正是最好的出發點。

別去說“喜馬拉雅山的猴子”

“喜馬拉雅山猴子”的典故來自一個很有趣的故事。

在一個村子裏,村民們救起了一位昏迷的老人。老人蘇醒過來後,說自己是神仙,要送一件大禮給村子裏的人,以報答他們的救命之恩。

老神仙給了村民們一個“聚寶盆”,並告訴他們:“隻要有了這個‘聚寶盆’,你們想要什麼就能變出什麼,再也不用擔心收成不好了。”

老神仙在臨走前告訴村民:“你們想要什麼東西就對著這寶物全心全意地去許願,想得越具體越好,說得越清楚越好,寶物一定滿足會你們的要求。不過,一定一定要記住一件事,就是在許願的時候千萬千萬不要想起喜馬拉雅山的猴子。”

村民們紛紛點頭,表示絕對不會在許願時想起喜馬拉雅山的猴子。但當他們真的去許願的時候,卻沒有一個人成功,因為所有人都會莫名其妙地想起“喜馬拉雅山的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