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堂課 簡潔:惜字如金的驚人影響力(3 / 3)

這個故事荒誕嗎?聽起來荒誕,實際上並不荒誕。

有的人說話,往往會突然間冒出一句與正說著的話題完全不相幹的話,這就是“喜馬拉雅山的猴子”。雖然是根本與許願無關的事情,但是一旦有人對你說了,就總會被你想起來,因而走了神,分散了注意力,並很可能因此錯失了更重要的事情。很多時候,不簡潔的語言就是因為帶上了“喜馬拉雅山的猴子”,而這些“猴子”唯一的作用就是擾亂視聽,因此還是不說為妙。

話不在多,管用就行

高談闊論的演講聽一會兒就可能令人覺得“飽和”,簡潔的語言則能讓人久久回味,甚至起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說到語言簡潔、令人回味,就一定要說說鄧小平同誌的語言風格。小平同誌說話追求效率,不喜歡用形容詞,是典型的“話不在多,管用就行”。

據曆史文獻資料記載,小平同誌說過的這樣話——

有人問小平同誌,在太行山時期都做了些什麼事?小平同誌的回答隻有兩個字:“吃苦。”在評價劉鄧大軍的輝煌戰史時,小平同誌還是隻說了兩個字:“合格。”

再去找尋一些鄧小平做的會議講話或者題詞,也都能看到簡潔的光芒:

鄧小平任中共中央西南局書記時,倡導開會“當短則短”的原則,不講套話、廢話、虛話。有一次開會,鄧小平隻講了不到10分鍾就宣布散會,讓參加會議的人都感到驚訝。鄧小平卻說:“講明白就行了。”

鄧小平不但講話精簡,他的題詞也處處顯示著簡潔的風格。請看1984年鄧小平為珠海經濟特區的題詞——“珠海經濟特區好”。一個“好”字表現出了對特區經濟決策的肯定。時隔不久,鄧小平又為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題詞——“開發區大有希望”。“大有希望”四個字彰顯對開發區經濟發展前景的信心。

能少用一個字,就少用一個字,語言簡潔是鄧小平以及諸多老一輩革命家所倡導並身體力行的工作作風。鄧小平簡潔明確的語言,處處體現著他的人格魅力,傳達著耐人尋味的深邃思想。因此,我們不妨養成講話簡潔的好習慣,這樣更能給聽者留出思考與想象的空間,讓聽者久久回味。

第3節 怎麼“開門”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見山”

有位美術老師帶著3個學生到山上寫生,沒想到剛進山第一夜,所有人就吃壞了肚子。老師見狀,不敢讓學生們再去山間受風吹,就安排他們在一間可以看到山景的房間裏做做寫生。

剛開始,學生們都安靜地觀察著窗外,慢慢勾勒著線條。但沒過多久,一個學生就坐不住了,向老師要求去戶外寫生。老師同意了,這個學生便背著畫板走出賓館,走到山腳下開始寫生。

過了一會兒,又有一個學生要求去戶外,老師也同意了,這個學生背著畫板走進了深山,找了一個幽靜的樹林開始寫生。

第三個學生則完全不為所動,繼續坐在窗前作畫。

寫生歸來,三幅畫的成績出來了,居然都是一樣的。山腳作畫的學生很不服氣:“我走到山腳作畫,那人隻是待在房間裏,憑什麼他的畫能和我的畫一樣成績?”而深山作畫的學生就更加氣憤:“我都走到深山裏了,還不是和那個在房間裏享福的人一樣成績?”

老師聽了兩人的抱怨,微微一笑,說:“我給你們布置畫山景,山腳景色是山景,深山景色是山景,遠山景色也是山景,論主題表現你們都是對的,那畫畫的時候是走得遠還是待在房間裏,又有什麼關係呢?”

隻要表達的是同樣的主題,距離上的差距沒什麼關係,相反那個用最簡單方式的人肯定是最快也最能集中精力完成作品的。就像是工作中說話簡潔的人,也是最有時間去進行具體實施的。

所以我們說,怎麼“開門”不要緊,重要的是要“見山”。既然“見山”才是關鍵,那不如用最簡潔的語言直接“把門打開”吧!

從最重要的點開始說

你可能很少完整地看完一篇新聞報道,但你一定知道不少新聞。看報紙、看電視、看網站,隻要是看到新聞標題你就會知道新聞的重點了,所以不用細讀也能有所了解,這就是把重點放在前麵的好處。

新聞不一定是按照時間順序寫的,而是按照“重點在前、表述在後”的順序寫的,其目的就是要令人一目了然。新聞寫作都有幾乎相同的模式——新聞標題、事件概括、新聞敘述,如有需要再補充一點人物介紹和背景資料。你讀了標題知道大概是什麼事件,再讀引語了解事件起因結果,再往下讀才是事情的來龍去脈。

標題簡潔可以讓人迅速知道事件的重點,引語簡潔能讓人了解事件的梗概,下麵的敘述則可長可短,因為真正感興趣和有時間的人才會去讀。說話也如此,說話的時候先把重點用簡潔的語言說出來,讓人第一時間知道了這件事,那麼後麵就算來不及說,也可以讓對方知道一個大概了。這也是我們所提倡的,如何“開門”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見山”。

第4節 一語中的勝過萬語千言

馬克思曾說:“節約一切,歸根結底都是節約時間。”

魯迅曾說:“浪費別人的時間等於謀財害命。”

在時間與效率高於一切的當今社會中,時間無疑是最寶貴的財富。要幫助別人和自己節約時間,就要求你把話說得簡潔明了。語言貴精不貴多,一句話能說明白的事兒,就不必變成演講。非要做演講的時候,也不妨先用一句簡潔的話作為開頭。

一句話擊中人心

《墨子·附錄》中有這樣一則寓言:

一個學生向墨子請教:“話多好嗎?”

墨子回答說:“池塘裏的青蛙日夜鳴個不停,但卻並沒有人去聽。報曉的公雞隻啼叫一聲,天下就能為之振動。話不在多,關鍵在於合乎時宜。”

墨子的話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如果能一句話擊中人心,就不必再多加修飾了。

蛙鳴一夜無人問津,而雄雞一唱天下皆白。一句話抓住重點,需要把話講在合適的時候,更需要把話說得簡潔。

一個顧客已經猶豫再三還是沒有決定買下你的東西,你再怎麼說產品的優點也沒有用了,不如你隻說“最後一天特價”,說不定他就會打消顧慮以抓住最後的機會。一個孩子已經犯了錯誤,你再怎麼批評也不能彌補了,不如你隻說“下次不能再犯”,以威懾他不要重蹈覆轍。一個人已經站在懸崖邊了,你再怎麼說大道理也沒有用了,不如你隻說“危險”,提示他不要再往前走了,說不定能救了他的命。

當你遇到事情想要發表一番感言的時候,不妨先想一想能不能一句話解決問題,如果能,那就隻說一句話好了。

活學活用你的知識儲備

在做英文翻譯工作的很多人都會覺得英文中的一些句子特別繁瑣,而用中文表達起來用一個成語或者一個俗語就能說清楚了。

舉幾個具體的例子來說:

“the friendship between gentlemen is as pure as crystal; a hedge between keeps friendship green”,這句評述交友之道的話,用中文解釋就是:真正的紳士之間的友情就像是水晶一樣純潔透明,他們之間的籬笆也是常青的。這樣的翻譯實際上用一個成語就能說明白——“君子之交淡如水”。

“bid farewell to the old and usher in the new; ring out the old year and ring in the new”,這麼長的一個句子翻譯過來隻用四個字就可以表示清楚了,就是我們每年春節期間都能聽到的“辭舊迎新”。“going too far is as bad as _disibledevent=同舟共濟

超實用的簡潔情景句

在家裏說話總比在外麵說話要更加隨意,於是就會有很多人不重視簡潔和語序,把一件小事也說得囉囉嗦嗦,不清不楚。

下麵就是一個婆婆教兒媳婦做菜時候說的話:

我來教你做紅燒肉,你不要怕麻煩,跟著我學就能學會了。肉要切成小塊,記得要買帶皮的肉,沒有皮的不好吃。切好的肉要過水焯一下,也就是用沸水煮一下,這樣再放到鍋裏燉的時候就不會有那麼多雜質了。

為了好吃又好看,燉之前你要先炒糖色,就是把白糖放進油鍋中炒出顏色,記得小點兒火,記得要多翻炒,不然糖粘到鍋子上很難洗的。然後你再把肉倒進高壓鍋,放上水,記住水的量要沒過肉啊,還有水一定要是熱水啊。把高壓鍋蓋好,燉15分鍾。要記住燉肉的時候高壓鍋裏要提前放上蔥段、薑片、冰糖啊,還可以放些桂皮。就這樣,學會了吧?

這樣一大段說完,兒媳婦聽到的全是婆婆細心囑咐“要記住”的聲音,似乎明白了一些,但整體還是沒記住。實際上,如果運用簡潔的語言、明確的時間順序來講述這道菜的做法的話,誰都能聽得明白、學得會。請看下麵的示範:

紅燒肉這樣做。先切好蔥段、薑片備用,把帶皮的豬肉切小塊,用沸水煮一下去掉雜質。在油鍋裏放上糖,把肉放進去煸炒到上色。然後把肉和蔥薑一起放進高壓鍋,放上桂皮、冰糖和足以沒過肉的熱水,燉15分鍾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