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買賣雙方溝通的時候,不妨把所有的問題都直接提出來,這是一個銷售人員了解顧客的好機會,也是幫助顧客進行挑選的前提條件。
(關於上麵示例中所使用的選擇式提問方式,將在下文中有具體方法詳解。)
逆向提問,“明知故犯”
逆向提問就是把原有的問題用逆向思維思考後重新提出來,這樣的提問往往是為了引起對方的關注,並給對方更多表達的機會。使用逆向提問,往往會在問題中故意帶上一些錯誤的信息或給信息加上一些局限,以讓對方有糾正的機會。對方在糾正你問題的錯誤或片麵性的時候,就會自然而然說地出更多的真實想法。
情景示範:
記者采訪一位作家。
記者問:“請問,寫作已經成為您生活的全部了麼?”
作家回答:“當然不是,我還有許多其他的愛好,平時還喜歡下下圍棋、畫工筆畫,有時候還會出去爬山。”
作家滔滔不絕地說了起來,記者很快就得到了很多關於這位作家的一手素材。
為什麼這樣說?
記者采訪人物前都會適當做些功課,了解被采訪者的背景與愛好,這樣才好設置話題。這位記者明明知道這位作家愛好廣泛,卻故意提出個有錯漏的問題,他的目的就在於讓作家自己來做糾正,從而引出其他愛好的話題。
糾正別人對自己描述時產生的錯誤,這是人的思維慣性,你故意把一個錯但又不太離譜的問題拋出來,對方自然要去糾正,他的糾正過程就會成為展示真正問題答案的過程。
側向提問,借力打力
側向提問的主要手段就是旁敲側擊,這是一種引導法,在你想問A問題的時候並不直接問,而是用一個簡單又有一定關聯的B問題做引子,讓對方自己去做解釋,在解釋的過程中勢必會提到一些與A問題有關的信息,這樣即使沒有明問A問題,對方也沒有正麵回答A問題,你也能得到大致的答案。使用這種方法的好處是,可以讓對方在不設防的情況下自然流露出真實的想法和信息,又不至於使溝通雙方產生尷尬場麵。
情景示範:
崔娟看上了同事付強,但苦於沒有機會詢問他的具體情況。
一次公司組織同事聚餐,崔娟便和同事中年紀比較大的麗萍說明了情況,讓麗萍幫自己問問。
麗萍說:“你都要了解些什麼情況啊?”
崔娟說:“我要問問他有沒有女朋友,還要問問他家裏的基本情況,比如家裏有幾口人、父母現在都在哪兒之類的……”
麗萍笑了笑,說:“這哪兒是飯桌上能問得出來的問題?就算我問出來也尷尬啊!我先幫你試試,到時候你自己聽著吧!”
到了聚餐的時候,麗萍坐在付強的旁邊,裝作不小心碰灑了水杯,付強見狀趕快幫忙擦,麗萍便借此機會和付強聊了起來。
麗萍說:“謝謝啊,都怪我不小心。”付強笑笑,沒搭話。
麗萍接著說:“現在像付強這樣熱心的年輕人不多了,難得的是還那麼細心。小付啊,你是不是平時對你女朋友也這麼細心啊?”
麗萍像開玩笑一樣的問題說得輕鬆自然,付強卻一下子臉紅了,說:“麗萍姐,你別笑話我了,我哪兒有女朋友啊!”
“那看來是我說錯話了。”麗萍說,“就算沒有女朋友,你對家裏人也一定很細心吧?”
付強這才放鬆起來,說:“真說不上對家裏人細心。我家就我一個兒子,我父母和我姐姐一直對我很好,比起我來,我姐照顧老人要細心得多。我一直在這兒工作,也沒有太多機會回山東去孝敬他們。”
崔娟在一旁聽了,心裏很是高興,因為她知道自己看上的這個男人不但身家清白,而且還是個很有孝心的人。
為什麼這樣說?
想建立愛戀關係的男女,很多時候不好意思也不方便直接詢問對方是否單身、家庭情況如何,這個時候就需要運用到這種旁敲側擊的方法了。
要注意,在設定話題時不要和主要話題離得太遠,提問題時最好從身邊小事說起,越生活化越好、越自然越好,給問題留有較為開放的回答空間,讓對方可以輕鬆自在地作答。
第3節 萬事開頭難,會“問”就簡單
很多人在提筆寫文章的時候總會想起“萬事開頭難”這句話。對於寫文章來說,有一個好的開頭,文章就成功了一大半。所以,很多人在提起筆來寫之前,總會先絞盡腦汁去設計一個好的開頭。講話的時候,如何把話題順利起頭並展開,也同樣是決定這段講話是否成功的關鍵,因此在開頭的位置下功夫是非常值得的。
用提問題來展開話題是一種值得借鑒的方法。動筆寫文章或是和人講話的時候,用提問的方式展開話題可以帶著讀者、聽者很自然地進入內容之中。用問題開頭、用問題展開話題的方法,不但效果比平鋪直敘要好,使用起來也並不困難。這主要有以下兩種方式:
設置懸疑,引人猜測
一群人參加旅遊團來北京旅遊。旅遊大巴行駛在路上遇到了堵車,導遊見大家的情緒越來越煩躁,就站起來拿著擴音器與大家聊天。
“各位以前到過北京的故宮博物院麼?各位知道珍寶館內有一根兩米多長的象牙麼?你想知道這根象牙的背後藏著什麼樣驚人的秘密嗎?”
剛才還煩躁無聊的團員們立即提起了興趣,喊著:“到底有什麼秘密啊?”
導遊看大家都有反應了,就繼續說:“這巨大的象牙啊,一定是來自於一頭巨大的象。大家都來猜一猜這個象牙是什麼象的牙呢?而且這麼大的一塊象牙是怎麼完整地安置到故宮珍寶館裏的呢?還有,這麼大一塊好材料,為什麼不做雕刻,隻做擺設呢?”
大家紛紛討論起來,都對故宮中這塊神秘的象牙非常好奇。
有人說:“那麼大的象牙,一定不是亞洲象,肯定是非洲或者其他地方進貢的貢品!”
有人說:“這一定是極難得的寶物,所以皇帝也舍不得動刀雕刻,免得毀壞了它。”
甚至有人喊道:“導遊啊,咱們哪天去故宮看看這個寶貝啊?”
導遊笑著說:“大家看,車已經能動起來了,今天到北京以後大家休息一下,明天上午就去故宮看寶貝!”
大巴上頓時一片歡呼聲,人人都為要看到那神秘的象牙而興奮不已。
為什麼要這樣說?
聽了導遊的前三個問題,你一定會說“很想知道”。你一定想聽這個關於象牙背後的秘密,因為你的胃口已經被這些問題吊了起來。現在如果告訴你後麵並沒有故事,你一定會很失望,而如果繼續給你講象牙的事,你一定會很認真地聽下去。後麵的問題更是讓人更加關注象牙的出處,開始了不斷的猜測。想要親眼看到象牙的想法也就被加強了。
把陳述句變成疑問句,更有助於提起別人的興趣,更能激發聽者的好奇心。提問、再提問,通過問題來引起話題,通過問題來勾起聽者的興趣,這就是在設置懸疑。說話的高手,往往都很善於用問題套著問題、問題繼續引出問題的方式來設置一步步懸疑,最後揭開謎底,引出主題,從而達到皆大歡喜的效果。
拆分問題,引人入勝
現在很紅的“最牛曆史老師”袁騰飛原本是個很“草根”的曆史老師,但他卻用非常有特色的講課方式引起了一場趣味講曆史的“袁式風暴”,一路講到了《百家講壇》,與諸多名家教授站在了同一個講台。
袁騰飛的講課魅力體現在很多不同的方麵,會通過拆分提問來引導學生跟著他的講述思考,就是他的特色之一。
有一次袁老師講到晚清時期宮廷的腐敗,就舉了一個“光緒吃雞蛋”的例子,他是這樣講的:
“一個雞蛋的價格是3文錢到5文錢之間,結果內務府給光緒皇帝報賬的時候卻說一個雞蛋要26兩銀子。26兩銀子是多少個銅錢啊?2000多個銅錢是一兩銀子,那26兩你們算算是多少銅錢?皇上要是一天吃6個雞蛋得花多少個銅錢?你就26乘以6再乘以2000,然後你再除以3或者除以5,你算算這能買多少個雞蛋了?這麼多雞蛋都打出來皇上都能遊泳了……”
為什麼要這樣說?
這樣的一串問題下來,你一定也會一步一步地跟著他算,一步一步地思索著他到底要說什麼,直到他抖出最後的包袱,才欣然一笑。要是用一個問題來問“26兩銀子可以買多少個雞蛋”那顯然不會產生這樣層層疊加的效果,而袁老師把問題拆分後再問,就達到了引人入勝的目的。
人走台階上樓,走一步就高一步,高一步就更接近目標一步,這就是台階效應。提問題的時候也會產生台階效應。問題的台階可以是自下而上,也可以是由淺入深,但不要讓台階忽高忽低,要盡量讓每個問題的程度相近,給人平穩上升的舒適感。“天上一腳、地下一腳”的提問方式隻會讓人暈頭轉向抓不住重點。
要注意,在拆分問題的時候要根據實際情況判斷每一個問題的長度,不要把本來並不負責的問題拆分成“碎片”問題,那樣隻會令人覺得乏味而繁瑣。如果過於細致的拆分用在自問自答的情況下,還會造成講話人自言自語、喋喋不休的尷尬場麵。
第4節 問號是統帥,是舞台,也是武器
你可能已經離開學校很多年,你可能已經不記得中學階段讀過的書,但一提到魏巍的報告文學《誰是最可愛的人?》,你也許還有點印象。
說起這篇給國人諸多影響並收錄於多個版本中學教材的報告文學,很多人會這樣回憶:打開教材的時候,看著目錄,在眾多篇課文中,隻有它的題目帶著問號,讓人一眼就能發現它的與眾不同。“誰是最可愛的人?”隻是讀了題目就很想知道內容,很想去看看這個最可愛的人到底是什麼樣子的。
這就是用問題統領全篇的寫作手法,其效果是顯著的。這不但可以引起關注,更能引起思考;不但能讓人好奇,更能促使人去進行深度探索。
“誰是我們最可愛的人呢?我們的戰士,我感到他們是最可愛的人。”這是開篇時的設問與回答,點明了主題後,再繼續講述誌願軍戰士的故事。
講完一段事跡後,作者繼續發問:“朋友,當你聽到這段英雄事跡的時候,你的感想如何呢?你不覺得我們的戰士是可愛的嗎?你不以我們的祖國有著這樣的英雄而自豪嗎?”
再講完一段事跡,又發問:“朋友,當你聽到這段事跡的時候,你的感覺又是如何呢?你不覺得我們的戰士是最可愛的人嗎?”
原本稍顯鬆散的實際內容中間,加入這樣兩段問題,用一種征求意見的口吻去與讀者溝通,不斷修飾了整體結構上的不足,更讓讀者有了一次次回顧主題的機會。
這樣的問句,通篇皆是。這樣的問句,像統帥一樣統領著全篇,反映出了作者在設置上和安排上的獨具匠心,使讀者的所有注意力都被這些問句統領了。
問號是舞台:用問題搭建起溝通的平台
“你能給我們講講你的經曆麼?”
“你對這個問題有什麼看法?”
“你能描述一下你所看到的具體細節麼?”
“你喜歡這種方式麼?為什麼?”
這些句子有何相似之處?對,它們都是開放性的問題,它們都是在引導人說話,它們都給回答者留下了非常大的講述空間,都是在幫助後麵的回答搭台的問題。
精彩紛呈的好戲,都需要一個好的舞台背景,溝通時也是如此,“搭好台子才好唱戲”。提出一個好的問題就像是在為溝通搭建起了一個好的平台。把平台搭好了,那麼下麵的話就可以在這個平台上展示出更多的內容。
一個問題的提出,就是為交流邁出了第一步;而一個問題的回答,就是達成溝通的完美句號。問與答之間的內涵就是探討與商榷,要讓溝通更順暢、更有效,就要動用你的思想把問題問到完美,把條件設置周到。更重要的是要做出持續問答、持續溝通的道路型平台,讓你與對方一起馳騁在通暢無阻的溝通之路上。
記住:把問題提出來以後,就要把舞台留給對方了,如果一直占著平台自問自答或憑著猜測把平台限定得很小,那麼再好的問題也不會起到拋磚引玉的效果。
問號是武器:以反問回敬
法拉第研究電磁現象的時候很多人並不理解,甚至對他的研究方向有些輕視。
一天,有個人問法拉第:“研究電磁現象有什麼用?”
法拉第反問:“那新生嬰兒有什麼用?”
法拉第並沒有正麵回答問題,而是用反問句“回答”了這個問題。他的反問在表達這樣的意思“電磁現象就像初生的嬰兒一樣,一旦發展起來,潛力不可估量。”
“既然你的問題提的唐突,那我回答的方式也可以不直接”這就是使用反問回答問題的原則。
用反問來回答問題,用的是借力打力的方式,把對方拋出的“燙手山芋”換個方式扔回去,讓對方自己去思考、去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