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要注意的是,反問本身就會帶給對方一個回力,所以在使用反問來回答問題時一定不能帶有質問、挑釁、輕蔑等負麵的態度和語氣,以免激怒對方,或者把場麵變得尷尬。
在遇到不好回答或不便回答的問題時,你可以參考最簡單的反問句:
“那你說呢?”
“你覺得呢?”
“那你是怎麼考慮的呢?”
“如果是你遇到這件事,你又會怎麼辦呢?”
用問號要注意:別把根刨爛了!
雅寧和小娟在同一家公司上班,平時相處的不錯,她們常常會在午休時聊天,慢慢地算是成為了朋友。
有一次,小娟突然請了兩天假。剛一回來上班,雅寧就跑過去關心。
雅寧問:“小娟,你這兩天怎麼了?是不是不舒服?”
小娟見上班時間不是說話的時候,就小聲回答:“中午再和你說。”
雅寧聽了,有些不高興,但到了中午還是又過來關心小娟了。
雅寧問:“我早上問你,你怎麼不說啊?是不是不方便被別人聽到?”
小娟解釋:“不是,當時是上班時間,咱們在工作時候聊天影響不好。”
雅寧問:“那你究竟是怎麼了?”
小娟說:“我就是有些不舒服,就去檢查了一下。”
雅寧問:“查哪科?”
小娟說:“查婦科。”
雅寧瞪大了眼睛,問:“婦科?你什麼病去查婦科啊?不會是什麼傳染來的那種吧?”
小娟已經有了不悅的神色,正色說:“別亂說,我是月經不調去看看。”
雅寧聽了還是不甘心,問:“你也沒有很瘦,怎麼造成的月經不調呢?是不是因為剛換男友的原因?或者因為你生活不規律?……”
雅寧越說越離譜,小娟越聽越不耐煩。從此以後,小娟開始故意躲著雅寧,再也不願意和她多說話了。
生活中總有些人喜歡“打破沙鍋問到底”,但這種提問方式絕非處處可行,甚至可以說是危機重重。很多事最好不要問,更不要一再追問。和自己沒關係的事,如非別人對你傾訴,最好不要去步步追問。私事不要多問,敏感話題不要細問,病情幹脆隻表達關心其他不問。
第5節 用好“選擇題”,別人就“逃”不出你的“五指山”
從小到大,我們經曆過大大小小的考試,見過各式各樣的問題,你有沒有發現這些問題有何重要區別?問答題不是很人性化,一個問題列上去,你的任務是用回答填滿整個空白,如果不會就得“開天窗”;而選擇題就貼心多了,會給出一些選項來,就算想不出來,也可以試著“蒙一個”。
如果你總是給人出“問答題”,總會有的時候碰到沒時間、沒心情、沒興趣去好好作答的人,不妨試試用“選擇題”來提問,讓對方在你的掌控之中做答。隻要你善於使用“問答題”去問別人,你就可以輕鬆牽著別人的“鼻子”走,沒有人可以“逃”得出你的“五指山”。
強勢的“非左即右”選擇題
李強生剛剛新婚不久,太太的溫柔可人讓他處處感受到了愛的溫暖。
每天李強生下班到家,太太都會先問:“先洗澡還是先吃飯?”
做飯時會問:“我要做炒飯,你喜歡放雞蛋炒,還是放火腿炒?”
飯後吃水果時會問:“吃蘋果,還是吃橘子?”
晚上睡覺前,李強生學著小孩兒的樣子撒嬌不肯刷牙,太太還會開玩笑地問他:“是我給你刷牙,還是你自己刷?”
太太每天都在給李強生出選擇題,而他也對此十分受用,還常常對朋友說太太非常懂得尊重別人的意見,還非常細心。
實際上,從某種程度上來講,提出這種選擇題的人是很強勢的。這些問題中已經設定好了“非左即右”的答案。麵對這樣的選擇題,回答的人會覺得“我是在兩個選項任選其一,提問的人讓我選擇”,其實提問者已經把自己不能接受的答案剔除掉了,所以回答的人選什麼他都可以接受。這樣的選擇題,隻要提得好就能讓對方感受到你對他的誠意,而如果提不好,就難免適得其反。
說完了強勢選擇題的使用方法,還要提示您注意的是:提出來就會讓人感到壓力過大的問題,如非必要,請盡量少提,因為任何人都不想被人審問,更不想被脅迫。
強勢選擇題的方式最適合父母教育孩子時使用,其他關係的溝通上請在使用時多加考慮,並注意態度和語氣。
語序妙用,讓對方做出順勢選擇
同一個電器連鎖超市的兩家分店一起開展促銷活動,促銷的主要產品是電烤箱、微波爐等廚用家電。
促銷活動持續兩周時間,兩家的促銷方法和銷量也幾乎完全一樣,所有人都覺得這次一店和二店的成績一定是不分伯仲了。但活動結束後,會計把營業額和其他成本算出來,這才發現兩家分店雖然營業額幾乎持平,但一店卻比二店節省了近45%的運輸成本。
總店的經理接到這樣的成本核算單,感覺非常奇怪,就把一店和二店的送貨負責人都叫到總部來開會,詢問他們到底是怎麼管理送貨程序的。
二店的送貨負責人說:“我們的員工都是按照總部培訓的來做的,每一次顧客提貨的時候都會熱情地詢問‘是您自取,還是我們送貨’。”
一店的送貨負責人說:“我們的員工也都是按照總部培訓的來做的,不過在顧客提貨的時候,我們都會熱情地詢問‘您是等我們安排送貨,還是您現在就取走’。”
總店經理把這兩句話反複想了想,恍然大悟,原來一店是靠著詢問時把最佳備選項目放在後麵的方式才節省了那麼多的運輸費用。
很少有人聽一句話就能完全記住一整句,這是因為人理解詞句並不是憑借記憶整句,再進行整體分析,而是靠理解關鍵詞來做出判斷。如果一個問題中出現兩個備選項目,那麼你應該把你希望對方選擇的方式放在後麵,這樣可以大大增強這個最佳選項被選中的幾率。
因為最後出現的項目,能讓人印象更為深刻,想讓對方自願自發地去選擇你設定好的正確答案,那可以試試把你的選項放在後半句。
如果你不打算用問句形式,關聯詞“與其……不如……”也可以幫你達到調整語序的效果。在你給出意見的時候,可以這樣說“與其您在這耗費時間等,不如自己提走”,效果和使用問句形式有異曲同工之妙。
升級閱讀:請君入甕
《資治通鑒·唐紀·則天皇後天授二年》有這樣一個故事:
酷吏周興是個心狠手辣的人,對待犯人相當殘酷,還想出了很多慘無人道的酷刑來折磨人犯。
後來,有人去武則天麵前告周興的狀,說他要謀反。則天女皇便派了一個叫來俊臣的人去審問周興。
這個來俊臣也不找證據,也不做調查,反而還把周興請來喝酒。
在酒席宴上,來俊臣與周興推杯換盞,絲毫沒有審問他的意思。酒過三巡,來俊臣這才提問:“聽說兄台辦案很多,我也請教一個問題,怎樣才能使犯人招供呢?”
周興洋洋得意地說:“這個太簡單了!你找個大大的甕,周圍擺上柴火來燒,讓犯人鑽進去,再問他什麼他也得招供了啊!”
來俊臣聽了,點點頭,立即吩咐手下按照周興說的樣子取來了大大的甕,周圍籠上火來燒。
大甕燒熱了,來俊臣這才說:“我就是奉命來審你的,現在就請你進甕裏去吧!”
周興嚇得魂飛魄散,立即認罪了。
這就是“請君入甕”這個典故的由來。有人聽了這個故事後會說來俊臣太殘忍、太狡猾,也有人覺得周興“自作孽,不可活”,咱們先把這件事本身的是是非非放下,單說來俊臣的做事方式,來看看有什麼可以借鑒的。
先說來俊臣提出來的問題,背景設計上先拿了喝酒做鋪墊,讓周興放下戒心;態度上不急不緩,語言上就像是和周興在“交流工作經驗”,讓周興不假思索。
來俊臣這樣不動聲色地拋出一個話頭,讓周興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得意洋洋地說出了處理犯人用的“損招”。
接下來,來俊臣使出“請君入甕”的招數,還是受到了周興自己說的答案的啟發,連這個燒燙的甕也是周興自己設下的。
你也許覺得這個故事聽聽就好,沒有什麼實際參考價值。實際上,你可以細細品味一下故事中來俊臣的提問方式,聯係一下自己的實際,相信也能發現一些可借鑒的東西。
當你在工作中遇到故意找事的客戶,你也不妨問問:“您覺得我應該怎樣做才能使所有客戶都滿意?”
當你在生活中遇到與你意見相左的人,你也不妨問問:“你覺得咱們怎麼做才能不互相矛盾?”
在你尋求不到好的解決方式時,不妨把問題輕鬆地拋出去,等對方的答案,聽對方的意見。等對方自己設下大甕,你再視情況而“請君入甕”。
《口才投資速成秘籍》
之三 提問題
(如果你來不及仔細閱讀本章,那請直接參考最簡單的實用技巧。)
最常用的經典示範句
詢問他人情況時:
1. 開放式——你怎麼了?發生了什麼事?
給對方可以說明事件和原因的空間。
2. 客套式——你沒事吧?你還好吧?
讓對方可以順著直接回答“沒事”、“還好”,用於不熟悉的人之間可以避免尷尬。
想與他人展開交談時:
1. 開放式——您現在方便聽我說嗎?您現在有時間聽我講麼?
把拒絕和同意的機會都交給對方。
2. 強勢式——您可以抽出一分鍾先聽我說一下麼?
在問句中用比較強勢的態度要求對方給你講話的機會,一般人不好意思直接回絕,但因為有的人比較敏感,會因為他人強加的強勢感而心生厭煩,所以這種方式應該慎用。
征求他人意見時:
1. 開放式——你覺得這件上衣適合我嗎?
給對方給出意見的機會,讓對方幫自己參謀。
2. 限製選擇式——你覺得這件上衣我配裙子穿好看,還是配褲子穿好看?
在自己已經做出主要決定後,出於禮貌或其他需要將較為次要的問題以選擇的形式提出來,無論對方做出怎樣的意見選擇,都不會影響主要決定。
要求他人時:
1. 開放式——你可不可以幫我這個忙?你現在有沒有時間幫我的忙?
對方可以順利無阻礙地回答可以幫忙,或者不可以幫忙。
2. 限製選擇式——您今天或者明天哪天可以幫我去問一下?
口氣稍顯強勢,讓人不便於直接說出拒絕。比較適合同輩同級之間或者上級對下級,不適於下級對上級、晚輩對長輩。
有一些話看起來像是提問題,但實際上根本沒有答案,或者答案已經在你的題目中定性了,這樣的問句說出來,就會影響甚至阻礙到溝通的繼續進行。
請注意,這樣的問句要慎用:
1. 不就是**嗎?這還不簡單麼?——這句話會讓人覺得你自以為是、目中無人。
2. 這怎麼可能呢?這也太誇張了吧?——這種問句如果針對的是對方所說的事情,就表示你根本不相信對方,這會令對方覺得你很沒禮貌。
3. 你怎麼這樣啊?怎麼就你這麼特殊啊?——讓對方覺得你在怪罪他或者批評他。
4. 你有證據麼?你親眼看見了嗎?——讓對方覺得你在審問他,覺得你故意刨根問底。
5. 我哪兒比得上你啊?——你可能沒太在意,對方卻會覺得你酸溜溜地,認為你在嫉妒。
6. 怎麼沒把自己丟了啊?你非要和我對著幹麼?你還能因為這個就死了啊?——家長批評孩子或者夫妻吵架時候這種話很常見,一句話把人問說到了絕境,讓人無法接受,很容易爆發更大的爭吵。
7. 我錯了嗎?我哪兒錯了?——會令人覺得你聽不得意見,強詞奪理。
8. 到底怎麼回事?到底是什麼情況?——在談話時突然追問,令人覺得你在吹毛求疵,顯得你辦事頑固、不通人情。
9. 這不就有麼?你自己不會看麼?——在別人問你問題的時候,如果用這樣的反問來回應,就會令人覺得你非常沒禮貌,是對別人的怠慢與輕視。
10. 沒長眼睛啊?沒長腦子啊?——已經把可回答的答案控製在了最負麵的位置,令人聽了非常惱火,很容易引起衝突。
11. 你敢幹什麼嗎?你敢承認麼?——無論什麼情況下,這種會把人逼急的、帶有挑釁色彩的問題都不要說出來。
12. 你也真好意思?你好意思嗎?——這是很強勢的奚落,會令人立即對你產生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