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故的英國王妃戴安娜曾經是個熱衷慈善事業的人,有關慈善的工作占據了她生命中的重要部分。
她在有限的生命曆程中參加過不計其數的慈善活動,她親自出任多個慈善組織的主席,她為患病兒童籌辦過專門的醫院、為無家可歸者組建過專門機構,她為艾滋病和麻風病防治工作代言。
在這些活動中,戴安娜極少發表感言,報紙上刊登的多數是別人的評論,關於她自己的大多數隻是現場圖片。她沒有去宣講什麼,但人們看到她在做,就已經明白了她要表達的對慈善事業的關注與倡導。
有一次,戴安娜王妃去看望殘疾兒童。遇到坐輪椅的孩子,她會主動蹲下,用平視的目光與孩子對話;遇到雙目失明的孩子,她會主動湊近孩子,讓孩子能夠用手摸到她的臉、感受到她。那張盲童撫摸戴安娜臉龐的照片上了第二天新聞的頭版,其中並沒有配上任何戴安娜自己說出的言論,但孩子與戴安娜的表情足以感染人們。
1997年1月,安哥拉雷場,戴安娜王妃微笑著和艾滋病病人握手,無需任何言語的修飾,戴妃已經用自己的行動語言詔告天下——“與艾滋病人握手不會傳染艾滋病,艾滋病人應該得到平等與尊重”。
沒有一個字從戴妃的嘴裏說出來,但那份“宣言”卻不言自明。那一次的握手對幫助減少人們對艾滋病患者的歧視很有意義,以至於整個世界都注意到了這一點。
戴妃似乎沒有說話,但她的行為、她的動作,乃至她的整個靈魂都在通過肢體語言發表著無聲的演講。
要知道,肢體語言在語言信息表達中占有著絕對重要的地位,傳播速度也遠遠超過語言。心理學家阿爾·伯特梅拉畢安曾發現了這樣一個公式:“信息的總效果=7%的書麵語+38%的音調+55%的麵部表情。”
真正會說話的人,不光要有口才,更要學會調動一切可以幫助自己表達觀點的“語言”。這些“語言”中包括表情語言、肢體語言、環境語言、道具語言和事件語言。
這都是一些不會出聲的語言,但如果能把這些無聲語言運用得宜,很多時候要比有聲的語言更有深入人心的效果。
第1節 擠眉弄眼的意義——表情語言
人有多少種表情?沒人能夠統計出來。有人說,“喜怒哀樂”就是基本表情;有人說,喜怒哀樂後麵還有“悲恐驚”。這些基礎表情都是在表達真實的情緒,而這些表情真相無一例外地都寫在臉上。
眉毛是表達情感的主角。憂愁時會“愁眉不展”,快樂時會“喜上眉梢”,憤怒時會“橫眉立目”,興奮時會“眉飛色舞”。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更是傳遞感情的窗口。《西廂記》中崔鶯鶯與張生甜蜜相戀,留下了“眉目傳情”的佳話;《鴻門宴》裏樊噲見到項羽,“目眥盡裂”,發揮了瞪眼嚇唬人的極致。
無論眉毛上的聳動,還是眼睛裏的情感,這些都是表情帶給你的深刻感受。不要以為“擠眉弄眼”是貶義詞,學會“擺弄”自己的表情,讓它可以配合自己的口才,襯托自己的真誠,這才是高招中的高招。
微笑的魔力
“每逢他遇到新朋友,或是接見屬員,他的大眼會像看見了奇怪的東西似的,極明極大極傻地瞪那麼一會兒,腮上的肉往下墜,然後腮上的肉慢慢往上收縮,大眼睛裏一層一層的增厚笑意,最後成為很嫵媚的微笑。
“微笑過後,他才開口說話,舌頭稍微團著些,使語聲圓柔而稍帶著點嬌憨,顯出天真可愛。這個,哪怕是個冰人兒,也會被他馬上給感動過來。”
這是老舍《且說屋裏》中的一段描寫,描述了一個男人很是自以為得意的“表情功夫”。
先不論老舍先生的用意是在諷刺還是在褒獎,單說說你能從字裏行間感受到的那種畫麵感。一位衝你微笑的人,不論肥瘦美醜,不論身份高低,他能從眼睛笑到臉上,從腮幫子再笑回眼神,一派真誠和客氣。你若真能看見一個這樣衝你微笑的人,你是不是也會這樣說:“哪怕是個冰人兒,也會被他馬上給感動過來”。
常有人說:“微笑是最好的化妝品”、“愛笑的女孩,運氣總不會太差”、“微笑是交際中遞出的最好的名片”。的確,純真的笑容會讓人看起來更可親、更溫和,甚至更美麗。微笑的人會給人留下良好的印象,自然而然地進行下一步的交談甚至交往。
“微笑是一種仁愛的象征、快樂的源泉、親近他人的媒介。”這是大詩人雪萊對這個簡單表情的禮讚,也說出了微笑的魅力所在。
如果你想表示友好,就先微笑;如果想表示自信,還是要微笑;如果你要表示傾聽,也可以微笑。微笑的魔力就在於它幾乎可以用在任何場合,幾乎可以表達任何正麵情緒,而且都會令人覺得十分得體。
完美的微笑應該是什麼樣子的?請對著鏡子來練習:
1. 肩膀放鬆,頭部端正,雙眼真誠地看著對方。
2. 眼睛和嘴角一起微笑。
3. 有必要時可以配合點頭、慢慢眨眼等動作。
目光該放在哪兒?請對著具體對象來練習:
1. 如果你是一位男士,在與女士交談的時候,目光不要低於對方頸部的位置,以免對方誤會你在偷看她的胸部。
2. 如果你是一位女士,在與男士交談的時候,不要過多眨眼,不要低頭而目光向上看,也不要斜視對方,以免給人輕佻的感覺,目光最好停留在對方麵部和肩膀的位置。
3. 與坐著的人講話,不要直接俯視,要把頭低下來再看著對方講話。
4. 與坐輪椅的人、孩子講話時,最好蹲下來,用平視的目光交流。
第2節 身體在說話——肢體語言
剛剛升職加薪的郭先生打算買套好一點的西裝犒勞自己,於是走進了一家高檔西裝的專賣店。
因為是休息日,郭先生穿著很普通的運動服和球鞋就進來了。售貨小姐一見他的打扮,便認為他不具備名牌西服的購買力,就說道:“您請隨意看。”說完並沒有迎上來幫助郭先生挑選,而是保持原有的姿勢。
郭先生開始走進展架看衣服,這位售貨小姐突然邁開大步很快地衝過來,一言不發,眼睛卻緊緊盯在郭先生的手上,生怕郭先生摸髒了衣服一樣。郭先生回頭看了一眼,並沒有說話,隻是繼續看衣服。
接下來,郭先生看一件,售貨小姐就伸長脖子關注著;郭先生走一步,售貨小姐就跟一步。郭先生拿起一件西裝外套,想問問價錢,猛一回頭,居然差點撞上了這位售貨小姐。售貨小姐也嚇了一大跳,連連後退。
郭先生再沒說話,隻是皺著眉頭把手裏的外套放回去,掃興地走了。
值班經理把一切都看在了眼裏,把售貨小姐叫過來,問:“你怎麼這樣對待顧客啊?”
售貨小姐很委屈地說:“我什麼話都沒有說啊!”
值班經理說:“你是沒說什麼,但你做的動作完全展示出了你的想法。顧客進門你不上前,你就是怠慢了顧客;顧客想看衣服,你馬上跑過去看著,就是在盯著顧客有沒有偷東西;顧客走到哪你緊跟著,就是在給顧客逼迫感,令人產生反感。你這樣的服務怎麼能配得上我們的品牌?記過一次,下次注意。”
這位值班經理說的沒錯,售貨小姐雖然沒有用語言得罪顧客,卻用身體行動得罪了顧客。
人總會下意識地通過身體語言表達出自己的真實想法,如果不注意掌控自己的身體語言,就很容易給溝通設置下障礙,甚至會造成對方對你的反感。
去了解和體會最常見的身體語言,並加以掌控和改善,讓你的身體語言成為你更好地表達的輔助工具,讓身體語言使你的表達更加豐滿流暢。
別把壞情緒傳染給別人
“探路者”是國內知名戶外運動品牌,在全國各地都設有專營店,每年到了年終總結的時候,每個管區的經理和經銷商都會集中在一起彙報一年的銷售業績。
彙報會上,大家發現銀川的經銷商連續第三年蟬聯銷售量冠軍。
董事們看過報表,說:“銀川並不是個經濟非常發達的地方,咱們品牌的衣服也不算便宜,你是怎麼做到連續三年銷量第一的呢?”
這位經銷商站起來,說:“這很簡單,我不要對咱們產品不自信的員工,我隻用對品牌和產品充滿自豪感的員工!一個員工對產品自信,他說出的每一句話和每一個動作都會把這種自信傳遞給顧客。而一個喜歡國外品牌、對自己的產品充滿懷疑甚至怨言的員工,隻能把負麵情緒傳給顧客,不但不能賣出商品,還可能不經意間破壞了品牌形象。”
一個人沮喪、緊張或者發怒的時候,他的麵部表情是緊繃的,身體是緊繃的,精神也是緊繃的。通過他的身體表現,你就能感受到他情緒上的不快,甚至可能被這種不快傳染上。
不滿、憤怒等惡劣情緒都有極大的傳染性。這就像是傳染病毒一樣,不但可以使自己生病,還會通過肢體表現和語言表達傳染給別人,使別人也患上一樣的“病”。
不論是在家裏還是在工作崗位上,隻要你需要和別人接觸,就要注意控製自己的情緒。如果你正處於負麵情緒之中,那麼最好盡量克製自己的情緒,不要讓別人感受到你的不快;而如果你處於快樂的情緒中,那麼你也應該保持情緒上的穩定,不要因為自己的狂喜而讓別人覺得莫名其妙。
你的手在向對方“打旗語”
別以為沒人看見你在做什麼,要小心你常常忽略的習慣性動作,也許你不經意間的一個小破綻就會壞了你的大事。
留心常會出錯的小動作:
1. 用食指指別人,會令人認為你在指指點點,不禮貌,而五指並攏用手掌來指示某人,就能令所有人感受到你的禮貌與得體。
2. 用手指靠近自己的嘴唇,令人懷疑你在做“噓”的動作,或者是要扣牙齒、啃指甲,覺得你不禮貌、不衛生。與人談話時最好手指不要靠近嘴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