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鍾成才的《缺憾的長度》
我們每一個人都希望自己的生活是完美的,是沒有缺憾的。但生活不可能是完美的,它充滿了缺憾。我們會因為有缺憾就害怕,就停滯不前嗎?不,我們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彌補缺憾,使之趨於完美。其實,“彌補缺憾”的過程也是不斷追求的過程,可以增加前進動力,提升人生境界。這樣看來,缺憾是生活中的添加劑,它能使我們平淡的生活有酸甜苦辣的滋味。缺憾是生活中的尺子,它自己也是有長短的,它丈量著我們生活中是是非非的長短,讓我們體味到人生中的成功與失敗。
缺憾的長度是多長呢?鍾成才在《缺憾是有長度》中說,缺憾是長五毫米的釘子,是移動五毫米就可以達到平衡的秤錘。但有時候的“那麼一點點”卻可以造成大影響。司機的方向盤斜一點點,有可能引發交通事故;建築圖紙的設計差一點點,有可能造成樓房傾斜;航天設計差一點點,就有可能導致航天員殞身天外……人世間越大的缺憾往往長度越短,而長到極致的缺憾與我們距離太遠,比如太陽,比如月亮,而能觸動我們心魄的隻會是尋常事物的短小缺憾。
在現實生活中缺憾是無處不在的。茉莉花香氣襲人,但卻缺少豔麗的顏色;牡丹國色天姿,卻沒有沁人心脾的馨香;玫瑰色香俱佳,卻又渾身是刺……如果我們用完美的眼光來看待這些花,有誰能夠真正完美呢?但有誰敢說它們都不美呢?花兒都帶有一些遺憾,但正是這些遺憾,使得它們各具風味,別具一格。人也是如此。有人才華橫溢,卻相貌醜陋;有人溫文爾雅,卻家境貧寒;有人性格開朗,卻家庭不睦……每個人都有缺憾,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真正的美麗是不會拒絕缺憾的。牛頓的偉大絕對是毋庸置疑的,他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提出二項式定理和無限理論,他是人類認識自然曆程中的裏程碑式的人物。和愛因斯坦一樣,他的人生被認為是人類的奇跡,而且完美無缺。事實上,他一生花費在煉金術和宗教狂熱上的精力遠遠超過用於探索科學的那部分。難道我們能因為這些就否認牛頓的偉大貢獻?正是有了缺憾,牛頓才成為牛頓。沒有缺憾,就缺少了震撼人心的力量;沒有缺憾,就不存在比較,也無所謂完美。“極致,充其量是一種多情的幻想”,而缺憾,從宇宙誕生之時就不可抗拒地存在。
缺憾也是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東西。正像花兒需要蜜蜂,小草需要陽光,我們也需要一點缺憾來完美自己的人生。小時候,摔一跤是缺憾,但可以讓我們認識未來的路是不平的;長大後,失敗是缺憾,但可以讓我們吸取教訓增長鬥誌;年老時,爬滿皺紋的臉是缺憾,但充滿了閱盡人間滄桑的美麗……既然人生不可能是完美的,那麼就留一點缺憾吧,這種缺憾其實也是一種美,一種缺憾的美。
鍾成才的散文,從日常生活中的缺憾引發開去,聯想到藝術上的缺憾,探索了缺憾的意義。缺憾在我們的生活中是無處不在的,缺憾也是必不可少的,有了缺憾,不要灰心喪氣,可以想辦法彌補缺憾。如果沒有完美的外表,那麼就用知識充實頭腦,讓自己擁有知識,聰明睿智;如果沒有金錢,那麼就多和善良的接觸,讓自己遠離惡俗環境,擁有美德;如果性格剛直,那麼就要學習委婉,進德修業,參省吾身,不斷改變自己……文章把深沉的敘事和理性的剖析完美結合在一起,呈現出強烈的思辯色彩,文氣流暢,文脈清晰,文筆靈動飄逸。
“缺憾是探路者”,是“莊周化蝶的敲門磚”,它是完美的前兆,引導人們不斷探索追求,以使人生境界得以升華。抱有一種自然平靜的心態,去丈量缺憾的長度,體味欣賞人生中各種美麗的缺憾,我們會有一種大徹大悟的人生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