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闕也》賞析
自古以來,月就是個永恒的主題,千百年來一直成為文人墨客筆下所吟詠的對象。月,這個曾經照耀過古人,也曾經照耀過你我的有情物,訴說了戀人的相思,文人的失意,也引發了人們的思考。張曉風的《月,闕也》賦予“闕月”以新的象征意義,寫出了作者對人生、對世界的獨特而辯證的思考,讓我們在享受美麗月光的同時,又得到藝術的熏陶。
行文的結構其實很簡單,寫“我”迷戀“缺”字,於是就思考人為什麼不追求完美,並牽出“女媧補天”等三個神話,和自己對月缺一些所見所感。作者認為月亮從未真正圓過,現實中也沒有真正完美的東西。這表現了作者直麵人生的態度,也表現了中華民族挺直脊骨生活的人生態度。
什麼是完美?這個世界有沒有完美?以作者的審美觀,殘缺才是完美,這個世界上的完美就是那種殘缺的美。曾經見到過斷臂維納斯圖片,被那種殘缺的美深深震撼過;曾經看到過一棵被狂風吹斷的大樹,它枝殘葉落,但卻給人以鼓舞的力量;也曾經見到彎彎的上弦月或下弦月高掛在天空,閃耀著迷人的光輝,把人的心也浸潤得亮亮的……世間的任何事物都是有缺陷的,包括我們周圍的植物、人,及周圍人的性格。作者說,“闕”簡直有點像中國人性格中的一部分。是的,在中國的傳統神話裏,中國人一直相信天地有殘缺。“缺陷造成了褶皺,褶皺造成了奇峰幽穀之美。月亮是不能常圓的,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當我們心平氣和地承認這一切缺陷的時候,我們忽然發覺沒有什麼是不可以接受的”,,我們相信天地是殘缺的(可以接受的),而且殘缺的天地也是美麗的。花開是美,花落也是美;依依垂柳是美,殘荷梧桐也是美;果實滿枝是美,遙看近卻無的小草也是美;月圓是美,月缺也是美啊……因為任何的事物中,都包含著美麗的東西,隻要善於發現,任何時候都能夠欣賞到美,人的靈魂能走多遠,美就能走多遠。
文章沒有枯燥地說教,隻是通過月的圓缺、花的有無和鎳幣、蔥油餅的不夠圓等事例,說明一個美學思考:世界是不完美的,也是完美的。寓深刻於通俗,寄思想於敘述,既是靈魂的凝望,也是哲理的思考,將自己對人生的思考隱蔽在缺月中。作者說,“五千年來,漢民族便在這歪倒傾斜的天地之間挺直脊骨生活著”,“因為我們愛過圓月,讓我們也愛缺月吧——它們原是同一個月亮啊!”,這道出了我們中國人的共性:在我們麵前的,是一個不完美的世界。盡管她有缺陷,盡管她有不足。我們仍然熱愛世界,熱愛人生!文章句式整齊,朗朗上口,多處疑問句式的使用,起到引起讀者閱讀的興趣和思考,貫穿全文思路、強化作者思想感情的作用。語言凝練含蓄,思想內蘊的卓然不俗,抒情與說理的有機結合,使這篇文章獨有韻味。欣賞這篇文章,就像在深藍的夜空下,欣賞那純潔美麗的缺月,帶著朦朧的詩意,帶著無限的享受,凝望著我們的靈魂,思考著我們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