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跨海東征》這本書,曆史背景是1949年建國前後,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2軍參加的解放舟山群島戰役。既然是以解放舟山群島戰役作背景,就必須尊重那一段曆史,不敢戲說;然而,作為傳記文學,又不單純是史記,必須容納整個戰役中各種人物的千姿百態。有人物、有故事,人物要有個性、故事要有高潮。
30 年前,我也曾作過嚐試,寫過一稿。由於受到當時條件的限製,資料不足,蹴成初稿後,自感見絀,毀於爐中。
舟山解放60周年,舟山市的慶典活動中,中國人民解放軍舟山警備區舉行了一場閱兵式。我應邀觀禮。雄壯的軍樂聲中,當年浴血與共的英雄郭繼勝連,邁著整齊的步伐,通過檢閱台。往事也隨即湧來,湧出了一個遺憾——眼前這個舟山警備區,就是當年投入解放舟山群島戰役的22軍。舟山解放60年了,卻未見一本完整地描寫解放舟山群島戰役的文學作品。
解讀這個遺憾並不難,因為舟山群島戰役,中國人民解放軍攻占舟山本島外圍島嶼中,連連取勝,不足三個月時間,連克30餘島,而後,備戰達半年之久。在此期間,攻擊舟山群島的中國人民解放軍,不僅兵力大幅度增加,還組建了陸軍、海軍、空軍三軍聯合作戰的陣容,軍威勢不可擋。就在攻擊舟山本島的大決戰前夕,駐紮在舟山的國民黨守軍,懾於被蓄勢待發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全殲,蔣介石親自下令,慌忙撤退。因此,整個戰役,無論戰場態勢如何宏偉,最後,缺乏轟轟烈烈的大戰結局,作品容易陷入虎頭蛇尾。因而,文人中有願望者不乏其人,試筆者甚少。
有幸的是,有位軍旅作家說:解放舟山群島戰役,作為一個曆史背景,如能展現鮮活生動的人物形象和豐富多彩的戰爭生活,就很值得一寫。
受到啟示,雖冥思苦想,仍不得要領。
然,一個願望,一種使命,此文不就,於心不甘!
僅此而已,別無他求。
2011 年春於杭州西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