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海東征3(1 / 3)

揮師東海岸兩軍對峙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7兵團第22軍,在淮海戰場上以摧枯拉朽之勢,砸爛了國民黨軍中號稱“老虎團”的王牌軍後,挾百萬雄師橫渡長江之威,在軍長孫繼先的指揮下,5月5日占領浙江省會城市杭州,接著奉命揮師東進。

5月19日拂曉,先頭部隊前進至曹娥江西岸東關鎮,被曹娥江國民黨軍設置的江防所阻。

曹娥江,從地貌上講,是我國為數不多的南北走向的江河。江麵並不算寬,水流也不算湍急。傳說是因為有一位名叫曹娥的14歲女子,父親被江水衝走,她沿江尋父七天七夜,最終也被江水吞噬。當地百姓為了紀念這位孝女,在江邊立了一塊“曹娥碑”,此江也稱曹娥江。

江雖不寬,卻是一道屏障。

國民黨京滬杭警備總司令湯恩伯,曾經親自部署國民黨第87軍軍部及所屬2個團,地方部隊一個團,沿曹娥江東岸布防25公裏,並強征當地百姓沿江修築防禦工事,還將大批船隻鑿沉於曹娥江內,堵塞和封鎖江麵、渡口,以拒中國人民解放軍東進。

20日夜,月色濛濛,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2軍65師由十幾名在橫渡長江戰鬥中擔任過水手的戰士,組成突擊隊,在夜色的掩護下,劃著一隻小船,靜悄悄地渡過曹娥江,登陸後突然向國民黨江防守軍開火。國民黨87軍一部及剛剛奉命從餘姚趕來、加強曹娥江江防的國民黨浙江省保安團,頓時大亂,除被解放軍俘虜50多人外,大部隊倉皇撤退。

此時,65師偵察連趁機大膽穿插,插入敵人背後,奇襲敵營,以一個連的兵力,全殲87軍一個營。

5月21日3時,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2軍66師先頭部隊擊潰國民黨87軍663團的曹娥江江防陣地,湯恩伯的“曹娥江防線”全線崩潰。拂曉,22軍全線渡過曹娥江。22日攻占上虞。23日攻占餘姚。24日攻占慈溪。

5月2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2軍攻占浙東重鎮寧波之後,馬不停蹄,連夜追擊潰逃的國民黨軍隊。26日晨,66師198團攻克東海岸的海防要塞——鎮海。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2軍5月16日從杭州出發,一路向東挺進,勢如破竹。8天時間,攻占城池5座,殲滅國民黨軍3714人。

然而,兵至鎮海,戰鬥戛然而止。

潰敗的國民黨軍隊,登上艦船,全部撤退到隔海相望的舟山群島去了。

茫茫大海阻擋了22軍東進殲敵之路。

舟山群島,境域麵積2,22萬平方公裏,有大小島嶼1390個,明礁3000多個,島嶼總麵積1440,12平方公裏。本島定海,東西寬182公裏,南北長169公裏,陸地麵積568,8平方公裏,是我國僅次於台灣、海南的第三大島。雖有崇山峻嶺,廣袤平川,而從空中鳥瞰卻似大海中一葉小舟,因而得名舟山。清康熙二十五年五月,康熙親題“山名為舟,則動而不靜”,詔改“舟山”為“定海山”,並賜“定海山”匾額,設定海縣署。其大小島嶼,分布於長江之出海口,扼京、滬、杭之咽喉:守,為固大陸之屏障;攻,為登大陸之跳板,曆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清光緒定海廳疆域圖(選自清光緒《大清帝國全圖》)

近代史中,以鴉片戰爭為例:弗·恩格斯在《英人對華的新遠征》一文中有明確的記載:……遠征軍,(1841年)10月1日占領了舟山島,把這個島作為他們以後的軍事行動的基地。這種行動的目的,在於侵入橫貫中國中部的大河長江,並溯江而上,直達離江口約200英裏的南京城。長江把中國分為截然不同的南北兩部分。在長江下遊約40英裏的地方,有一條大運河流入並穿過長江,它是南北各省之間的通商要道。采取這種進攻步驟的用意,是奪取這條重要水道就會置北京於死地,並逼迫清帝立即媾和。

舟山人民,為了抗擊日、英、法等帝國主義侵略者及倭寇的侵犯,也曾譜下了一曲又一

曲可歌可泣的戰歌。其中史稱“定海三總兵”的定海保衛戰,更是萬世流傳。鴉片戰爭英軍第一次陷定海北上圖鴉片戰爭伊始,1840年7月2日,英國侵略軍海軍司令伯麥率威裏士厘、康威,鱷魚

號等戰艦5艘,馬達加斯加等武裝運兵船3艘,阿拉利維號等運輸船21艘,載英皇家軍團第18團、26團、49團及孟加拉誌願軍、炮兵隊、工兵隊,共約3000餘人,侵入定海海域。7月5日,英軍艦船以進攻態勢列陣定海港南,限定定海守島清軍14時獻城投降。

姚公殉難處定海守軍,僅1000餘人,且裝備原始,雖有幾門鋼炮,但艦無鐵甲,兵缺鋼槍,仍以長矛弓弩為主。知縣姚懷祥,總兵張朝發,誓死不降。14時,英軍進攻。清軍以弓矢射殺英軍2人。總兵張朝發率十幾艘木戰船、200多水兵,載著五六門小鐵炮,指揮清軍奮起反擊。由於艦炮、火力懸殊,張朝發不幸被英軍炮彈擊中落水,不久,傷重陣亡。

7月6日拂曉,英軍從東門突入定海城,知縣姚懷祥率城內軍民抵抗14小時後,終因寡不敵眾,含恨投入“梵宮池”以身殉國,定海陷落。

1841年初,清政府以割讓香港,賠償600萬銀兩,開放廣州為通商口岸等屈辱條件,從英國侵略者手中換回失陷半年多的定海。總兵葛雲飛、王錫朋、鄭國鴻率兵3000餘名,受命鎮守定海。然而,時隔不久,鑒於舟山群島在軍事上重要的地理位置,英帝國侵華之野心,英國皇室政府立即反悔。是年四月,英國外長巴麥尊指示新任的東方遠征軍司令璞鼎查重新占領舟山。

1841年9月14日,璞鼎查率英艦威裏士厘號等6艘、測量船班廷克號1艘、武裝汽船複仇神號等4艘、運輸船19艘,裝載陸戰隊2100餘人,入侵舟山附近海麵。9月25日,璞鼎查率英軍艦隊再攻舟山。三總兵率部奮力還擊,頑強抵抗,血戰五晝夜。10月1日,三總兵不幸同日壯烈殉國。

鴉片戰爭英軍第二次陷定海北上圖有詩為證:

哀舟山

——吊定海三鎮

清趙函

舟山孤懸東海東,兵燹之後人煙空。

逆夷再至稱報複,舍舟登陸環來攻。

三鎮屯兵作犄角,屢出奇兵賊已蹙。

賊分三路轉戰來,抬槍火箭如崩雷。

百戰威名壽春鎮,浴血滿身還斫陣。

曉峰嶺頭挫賊鋒,六日相持氣彌振。

我軍下壓賊仰登,勢與雕鶚同飛舞。

一炮山前將星墜,奪屍竟去誰能爭。

竹山門,東嶽宮,賊所到處煙焰紅。

鄭葛二鎮同戰死,天教鼎足成三忠。

籲嗟乎!舟山之戰,止此三鎮成三忠。

從而壽春一族悲沙蟲!

英軍戰艦再犯定海(資料圖片,原載浙江通誌)三總兵殉國,舟山群島再度被英軍侵占,成為帝國主義入侵中華大地之跳板。

其實,縱觀近代史,倭寇,日本侵略軍,法國的艦炮,都覬覦著舟山群島這塊寶地。

明朝嘉靖年間,倭寇勢盛時,人兵破萬,船過千艘,占據舟山,以島為巢,肆虐東南沿海地區。朝廷忍無可忍,欽命王抒為浙江巡撫,派遣名將俞大猷,湯克寬等率軍進剿烈港倭巢,斬倭首250多級,生俘倭寇350餘人,共殲倭寇達千人之多。

戚繼光率領的抗倭大福船(資料圖片)1558年,倭亂再起。名將胡宗憲急調總兵俞大猷,參將戚繼光率數千兵丁抗倭,鏖戰數月。是年6月,胡宗憲遣戚繼光率軍增援舟山,殲盤踞岑港之倭寇,而岑港之倭寇守禦十分頑強,明軍久攻不下,明世宗大怒,還下詔撤了總兵俞大猷,參將戚繼光,把總劉英的職,“坐免官,戴罪辦賊”,限期殲敵。胡宗憲隨即調遣明軍水師圍堵舟山岑港南北兩個進出口,大舉強攻岑港。岑港的倭寇拚死抵抗,明軍雖一度突入倭寇營地,斬倭寇百餘首級,但最終因倭寇死拚,明軍傷亡過重而敗退。直至夏天,戚繼光派僧人混入岑港毛烈的部隊內部,與毛烈部隊山寨內的僧人聯絡,使倭寇內部生疑,終於在一個雨夜,戚家軍攻占岑港。倭寇棄岑港突圍至舟山柯梅(今白泉鎮),明軍再圍攻柯梅。倭寇建造巨舟,11月乘巨舟南逃褔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