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海東征4(1 / 3)

驍將孫繼先欲跨東海

大海彼岸,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第七兵團第22軍,根據中共中央軍委主席毛澤東,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朱德《向全國進軍命令》,陳兵東海岸,與舟山群島的國民黨守軍相對峙,攻取舟山,隻待時日!

蔣介石在舟山群島巡察期間,從毛森給他的軍情報告中得知,在寧波,與舟山群島國軍隔海相峙,陣前陳兵的竟是他的“老對手”、“三千發炮彈打不動”的、齊魯戰場上的“老三縱”,現在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2軍時,卻不以為然地說:“22軍,山東的那個三縱,好啊!”

石覺說:“這是個難纏的部隊。”蔣介石用一種帶著十分蔑視的口吻說:“嗬嗬!三千發炮彈打不動。”毛森說:“現在的軍長叫孫繼先,靈甫當年就壞在他的手裏。”“這個孫繼先,我聽說過的。”蔣介石嘴上是這樣說,似乎不屑一顧。其實,22軍的這

個孫繼先,他豈止是聽說過,當年孟良崮不是這個孫繼先帶的8縱穿插,張靈甫也不會如此慘敗。

提起張靈甫,就會勾起蔣介石的無限感傷。這位曾任國民黨首都警備司令的少壯中將,原名張鍾麟,字靈甫,曾經是國民黨戰場上升起的一顆新星,也是蔣介石在戰場上的希望所托。1947年在蔣介石親自組織指揮的重點進攻中,他率領的國民黨精銳之整編74師,被解放軍圍殲在山東孟良崮,張靈甫戰死,蔣介石聞訊悲愴萬分,親自撰寫祭文:

“以我絕對優勢之革命武力,竟為劣勢烏合之匪所陷害,真是空前大的損失,能不令人哀痛!”

其實,從蔣介石的祭文中,不難看出,他對戰鬥力遠遠強過於他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始終以烏合之眾相看待。由此可見,他對那個隔海相峙、“三千發炮彈打不動”的22軍,也不以為然。

蔣介石問石覺:“寧波那個22軍有動向嗎?”石覺回答說:“暫時還沒有發現來犯的跡象。”毛森說:“大陸也沒有‘共匪’攻打舟山的情報。”石覺說:“寧波沿海的船隻,按校長的指令,大部分被我們帶到舟山來了,他們就是想

渡海也沒有船。”蔣介石說:“寧波的那個第22軍,不會從海上飛吧?”石覺附和說:“飛不過來!”蔣經國說:“從渡海作戰必需的戰略裝備來看,匪軍還不具備渡海作戰的條件。”蔣介石說:“我看他們沒有能力攻下舟山!”——這是蔣介石講的話。跨海東征的故事,就從這句話開始!

寧波那個第22軍,這時節,正在寧波的一個教堂裏,召開高級幹部軍事會議,傳達中

央軍委和第三野戰軍關於解放舟山群島的指示,商討跨海東征之大計。主持會議的正是22軍軍長孫繼先。這位孫繼先,中等身材,黑黝黝的臉,目光不僅炯炯有神,說事時總是透出一種特有的

堅定。戰場上,他性情火爆,處事幹練,是一位驍將。他1911年出生,1931年參加寧都起義,加入紅軍。1932年參加中國共產黨,在江西紅軍的第三、四次反圍剿中,英勇作戰,當年就被任命為紅軍連長。1933年調紅軍學校學習半年後,即調任紅軍紅一軍團一師一團一營營長。1934年紅軍二萬五千裏長征開始,長征途中,他所在的部隊是工農紅軍的開路先鋒,四渡赤水,突破烏江,巧渡金沙江,仗仗都有孫繼先的身影。他是17勇士強渡大渡過河的組織者,指揮者,也是與17勇士一起強渡大渡河的第十八位勇士。

1935年5月24日,紅軍長征途中,到達安順場,被大渡河天險所阻。

安順場是當年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的傷心之地。1863年5月14日,翼王石達開在清軍的追擊下,率軍4萬餘眾,抵達紫打地,就是現在的安順場渡口,恰逢雨季,大渡河洪水開始暴漲,石達開數次強渡都均告失敗。在清軍的炮擊和瘟疫的肆虐下,石達開所部人員大量死亡,到6月初,僅剩7000餘人。石達開為了這7000餘人生命不再遭到塗炭,攜4歲幼子自投清營,後被清軍押解至成都,淩遲處死。

72 年後,紅軍到達安順場,時間比石達開遲了半個月,大渡河水已經暴漲。蔣介石斷言,朱德、毛澤東將是安順場的“石達開第二。”

安順場的國民黨守軍,在紅軍到達前,將船隻全部集中在對岸的安順鎮,在岸邊唯一能夠停靠船隻的地段修築了大量的防禦工事,決心要將紅軍堵在安順場大渡河對岸。

紅一軍團一師一團一營營長孫繼先,奉團長楊得誌的命令,組織全營的戰鬥力,強渡大渡河。

這是一個必須完成,沒有任何餘地的硬任務,強渡能否成功,維係著數萬紅軍的命運,也維係著中國無產階級革命的命運。正因為如此,楊得誌權衡再三,把這個沒有失敗可言的作戰任務,交給了孫繼先。

楊得誌說:“孫繼先,你敢接受任務嗎?”

孫繼先說:“我孫繼先沒有不敢接受的任務!”

楊得誌說:“隻許成功!”

孫繼先說:“沒得話說!”

話是這麼說,成功談何容易。

由於安順場大渡河兩岸的船隻,在紅軍到達前已被國民黨的守軍擄走,集中在對岸國民黨軍隊的控製區。紅軍控製區的岸邊,看不到一隻船。

望著滾滾的大渡河,紅軍要渡河,必須首先要有船。孫繼先一麵派人上山砍伐竹木,準備自編木筏渡河,一麵派人四處尋找百姓隱藏起來,沒有被國民黨軍隊擄走的船隻。也是皇天不負有心人,24日晚,紅軍終於在僻靜處找到一隻船,還有4名船工。這隻船,就成了決定紅軍能否渡過大渡河的唯一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