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月桃花
“雪月桃花”是天津市禦膳樓名饌。此菜造型優美、寓意奇妙,而且一菜多味、酸甜爽口、軟滑清香、鮮嫩無比,堪稱美食一絕。
說起“雪月桃花”的淵源,來頭還真不小呢。傳說盛唐時期,太宗治理朝政,國泰民安,在曆史上有“開元盛世”之譽。太宗李世民去世之後,由他的兒子李治繼承王位(即高宗皇帝)。李治也想有一番作為,隻是身體不佳,難於處理朝中大事,皇後武則天便乘虛而入,盡將大權攬了過去。高宗看在眼裏,急在心上整日飲食不思、精神恍惚。
這一日午後,他要則天皇後扶起身來,硬撐著下了龍床,走到窗前,向外觀望。但見嚴寒剛過,含羞的桃花正爭相開放,好一派明媚春色,高宗頓覺身上輕鬆了許多。也許是有了好心情,武則天也才樂意多陪丈夫消磨了大半天時光。在親熱之中,不覺天色轉暗,雪花輕輕地飄了起來,高宗正想休息,卻聽皇後喊了一聲:“看,剛才還在雪花飛舞,現在又是皓月當空了。”高宗向外觀望,也覺奇妙,興致又上來了。平時一向不想吃東西的他,反倒覺得胃口大開,有了食欲。他想進食,真讓則天皇後高興,於是馬上命人傳禦廚,速獻美食。
過了不多時候,禦廚送來12隻大蝦烹製成的花卉造型菜肴。高宗立即吃了起來,邊吃還邊讚:“味道不錯,味道不錯!”等到快吃完時,才問身邊的則天皇後:“此菜何名?”皇後笑而不答,隻用手指著盤中剩下三兩隻花卉造型。高宗再仔細觀望,動了動腦筋,自己也笑了起來:“你是想讓我給它起個名字?”皇後說:“皇上有如此雅興,自然肯賜它一個美妙的名稱吧。”高宗將臉轉向窗外,略加思索後說:“外麵好一幅雪月桃花似的圖畫,就賜它‘雪月桃花’吧。”於是“雪月桃花”的名稱就這樣流傳下來了。
涮羊肉
“涮”字的本意是用手(或用工具)握牢東西,在水中來回搖動衝洗之意。與“刷”不同的地方是不用東西擦洗,隻用水衝滌,如“筷子髒了,在水盆裏涮涮吧”。“涮”字變成一種煮食吃法,始於元朝元世祖忽必烈。
有一年,忽必烈率軍南下征戰,當然,很難吃上一頓可口好飯,在戰鬥間歇中他想起了家鄉燉羊肉,令下屬趕快做來解饞。夥夫們不敢怠慢,立即殺羊切肉,燒火燉肉。但是敵人突然來犯,忽必烈來不及吃燉羊肉,饑腸轆轆跑進廚房,夥夫連忙快速切了幾片羊肉,用筷子夾起肉片在鍋中像衝洗般一涮,馬上將湯熟的羊肉撒些蔥薑油鹽遞給大王,忽必烈三兩下吃完了肉片,飛奔戰場,迅速將敵人消滅了。這時他才回味剛剛吃的速煮肉片實在美妙!立刻讓廚師再做那不燒不烤不炒不燉的美味羊肉,犒賞三軍。大家問這美食名字,忽必烈道:“就叫它涮羊肉吧。”
四、著名宴席
滿漢席
滿漢席是滿漢兩族風味肴饌兼用的盛大筵席。清初滿人入主中原,滿漢兩族開始融合,皇宮市肆出現了滿漢並用的局麵。滿漢席是清代皇室貴族,官府才能舉辦的宴席,一般民間少見。規模盛大高貴,程式複雜,滿漢食珍,南北風味前用,菜肴達三百多種,有中國古代宴席之最的美譽。北京仿膳飯莊現承製滿漢全席。
孔府宴
孔府是孔子誕生和其後人居住的地方。典型的中國大家族居住地和中國古文化發祥地,曆經兩千多年長盛不衰,兼具家庭和官府職能。孔府既舉辦過各種民間家宴,又宴迎過皇帝、欽差大臣,各種宴席無所不包,集中國宴席之大成。孔子認為“禮”是社會的最高規範,宴飲是“禮”的基本表現形式之一。孔府宴禮節周全,程式嚴謹,是中國古代宴席的典範。
全鴨席
首創於北京全聚德烤鴨店。特點是宴席全部以北京填鴨為主料烹製各類鴨菜肴組成,共有一百多種冷熱鴨菜可供選擇。用同一種主要原料烹製各種菜肴組成筵席是中國宴席的特點之一。全國著名全席有:天津的全羊席、上海全雞席、無錫全鱔席、廣州全蛇席、蘇杭全魚席、四川豆腐席、西安餃子宴、佛教全素席等等。
燒尾宴
古代名宴。專指士子登科或官位升遷而舉行的宴會,盛行於唐代,是中國歡慶宴的典型代表。“燒尾”一詞源於唐代,有三種說法:一說是獸可變人,但尾巴不能變沒,隻有燒掉;二說是新羊初入羊群,隻有燒掉尾巴才能被接受;三說是鯉魚躍上龍門,必有天火把它的尾巴燒掉才能成龍。此三說都有升遷更新之意,故此宴取名“燒尾宴”。
五、酒與茶文化
酒文化
酒是一種特殊的食品,是屬於物質的,但酒又融於人們的精神生活之中。酒文化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形式,在傳統的中國文化中有其獨特的地位。在幾千年的中國文明史中,酒幾乎滲透到社會生活中的各個領域。
酒德兩字,最早見於《尚書》和《詩經》,其含義是說飲酒者要有德行,不能象夏紂王那樣,“顛覆厥德,荒湛於酒”,《尚書 酒誥》中集中體現了儒家的酒德,這就是:“飲惟祀”(隻有在祭祀時才能飲酒);“無彝酒”(不要經常飲酒,平常少飲酒,以節約糧食,隻有在有病時才宜飲酒);“執群飲”(禁止民從聚眾飲酒);“禁沉湎”(禁止飲酒過度)。儒家並不反對飲酒,用酒祭祀敬神,養老奉賓,都是德行。
飲酒作為一種食的文化,在遠古時代就形成了一很大家必須遵守的禮節。有時這種禮節還非常繁瑣。但如果在一些重要的場合下不遵守,就有犯上作亂的嫌疑。又因為飲酒過量,便不能自製,容易生亂,製定飲酒禮節就很重要。明代的袁宏道,看到酒徒在飲酒時不遵守酒禮,深感長輩有責任,於是從古代的書籍中采集了大量的資料,專門寫了一篇《觴政》。這雖然是為飲酒行令者寫的,但對於一般的飲酒者也有一定的意義。我國古代飲酒有以下一些禮節:
主人和賓客一起飲酒時,要相互跪拜。晚輩在長輩麵前飲酒,叫侍飲,通常要先行跪拜禮,然後坐入次席。長輩命晚輩飲酒,晚輩才可舉杯;長輩酒杯中的酒尚未飲完,晚輩也不能先飲盡。
古代飲酒的禮儀約有四步:拜、祭、啐、卒爵。就是先作出拜的動作,表示敬意,接著把酒倒出一點在地上,祭謝大地生養之德;然後嚐嚐酒味,並加以讚揚令主人高興;最後仰杯而盡。
在酒宴上,主人要向客人敬酒(叫酬),客人要回敬主人(叫酢),敬酒時還有說上幾句敬酒辭。客人之間相互也可敬酒(叫旅酬)。有時還要依次向人敬酒(叫行酒)。敬酒時,敬酒的人和被敬酒的人都要“避席”,起立。普通敬酒以三杯為度。
清聖濁賢
三國魏初建時,曹操嚴厲禁酒,人們隻好私下偷著飲酒,但諱言酒字,故用“賢人”作為“白酒”(或“濁酒”)的隱語,用“聖人”作為“清酒”的隱語。清賢濁聖演變成一個典故。還有一個“青州從事,平原督郵”的成語,也是美酒和惡酒的隱語。南朝人劉義慶在《世說新語》中記載,桓溫手下的一個助手善於辯別酒的好壞,他則把好酒叫做“青州從事”,青州是一個地名,青州的轄境內有個地方叫齊郡,“齊”喻“肚臍”,好酒叫做“青州從事”,是因為好酒喝下去後,酒氣可以通到臍部;他把壞酒稱做“平原督郵”,是因為平原的轄境內有個地方叫鬲縣,“鬲”喻“膈”,意思是說壞酒喝下去,酒氣隻能通到膈部。
同飲雞酒
居住在貴州省織金洞風景區新莊村邊遠山區的苗族人忠厚老實,勤勞樸素,他們的戀愛方式是在“曬月亮”、跳花節、對歌、趕街等集體活動中認識結交。提親這天,男方家請人帶來兩隻大紅公雞到女方家來,但這兩隻雞必須當眾殺死,用兩滴血放在酒裏混合後讓男女雙方飲下,表示百年到老;雞心、肝不切破按原樣煮熟吃下,表示永遠不變心;雞腸子也不切斷,吃了後表示連接一起,永不分離。吃這些東西時,有德高望重的老年人說一些吉利話和比喻詞,這樁事就算定下來了,這就叫吃雞酒。
茶文化
在中國古代文獻中,很早便有關於食茶的記載,而且隨產地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中國的茶早在西漢時便傳到國外,漢武帝時曾派使者出使印度支那半島,所帶的物品中除黃金、錦帛外,還有茶葉。南北朝時齊武帝永明年間,中國茶葉隨出口的絲綢、瓷器傳到了土耳其。唐順宗永貞元年,日本最澄禪師回國,將中國的茶籽帶回日本。爾後,茶葉從中國不斷傳往世界各地,使許多國家開始種茶,並且有了飲茶的習慣。
但是也有人能夠找到證據指出,飲茶的習慣不僅僅是中國人發明的,在世界上的其它一些地方也是飲茶的發明地,例如印度、非洲。
中國的文化發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與農業、與植物相關的事物起源最終都歸結於神農氏。而中國飲茶起源於神農的說法也因民間傳說而衍生出不同的觀點。有人認為茶是神農在野外以釜鍋煮水時,剛好有幾片葉子飄進鍋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黃,喝入口中甘甜止渴、提神醒腦,以神農過去嚐百草的經驗,判斷它是一種藥而發現的,這是有關中國飲茶起源最普遍的說法。
茶文化是茶藝與精神的結合,並通過茶藝表現精神。興於中國唐代,盛於宋、明代,衰於清代。中國茶道的主要內容講究五境之美,即茶葉、茶水、火候、茶具、環境。
中國茶道的具體表現形式有兩種:煎茶。把茶末投入壺中和水一塊煎煮。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藝術品嚐形式。
鬥茶。古代文人雅士各攜帶茶與水,通過比茶麵湯花和品嚐鑒賞茶湯以定優劣的一種品茶藝術。鬥茶又稱為茗戰,興於唐代末,盛於宋代。最先流行於福建建州一帶。鬥茶是古代品茶藝術的最高表現形式。
功夫茶。清代至今某些地區流行的功夫茶是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流風餘韻。清代功夫茶流行於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廣東的潮州。功夫茶講究品飲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