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閉與通:主客體二元對立神話的消解與“天地境界”(3 / 3)

總之,《無名書》是有意要融合儒耶釋三家的智慧,而達成他的“新信仰”的,作為一個中國人,他更偏重於儒家和禪宗,他是從中國的“此在”出發去發抒“存在”的感受的,是以中國式的終極關懷去探尋生命的真理的。至此最高境界,儒、耶、釋三教的相同之處就大於了它們的相異之處。牟宗三在《五十自述》裏說:“千佛菩薩,大乘小乘,一切聖賢,俯就垂聽,各歸靜默,當下自證,證苦,證悲,證覺,無佛,無耶,無儒,消融一切,成就一切,一切從此覺情流,一切還歸此覺情。”就打破了悟道的三教之別。從佛照樣可以入儒,唐君毅先生認為:“在真正虔誠的佛教徒心中,他會相信我會成佛,因為一切眾生皆可成佛;在真正虔誠的基督教徒心中,他會祈禱我與他同上天堂的。而我則相信一切上了天堂成了佛的人。亦還要化身為儒者,而出現於世。這些不同處,仍不是可以口舌爭的。在遙遠的地方,一切虔誠終當相遇。”無名氏的新信仰也正建立在三教的深層內在相通之處,不同的是,他順應時代對宗教傳統的挑戰,而意欲以“審美哲學代宗教”,以擴大現代人文主義的內涵和包容力,吸取來自於宗教的人文資源。這表明它同樣是屬於現代性的文化範疇之內的。宗教自有宗教的特性,為審美哲學所無法取代。宗教的全部智慧就表現在對於一種或能保障凡俗與神聖和諧共處,或能防止前者侵襲後者之純粹條規的永不間斷的尋求之上。這種凡俗與神聖之間的張力關係正是宗教存在的特有的功能的體現。無名氏代表的是一種現代文化中的建構主義傾向,這種建構主義總是帶有濃厚的烏托邦色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