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文美朔州(3)(1 / 2)

各民族之間相互溝通,彼此融合,取長補短,兼容並蓄,共同創造了極具特色而又自成體係的朔州文化。這裏的一草一木都訴說著這篇土地的滄海桑田、曆史變遷;碧草藍天,扶疏疊翠,樓宇鱗櫛,色彩斑斕,展示著一座現代化城市的現代氣息。朔州市不大,方圓兩區四縣。

二十年來,朔州市創造出前所未有的驕人業績,經濟社會、城市發展和人民生活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昔日愚昧、封閉、貧窮的邊塞不毛之地,變成文明、開放、富裕的塞外明珠!年輕的朔州,正逐漸成為了塞外最宜居、最宜發展的城市!建市之初,“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

滿眼是黃色,無風灰蒙蒙。”是朔州的真實寫照,據說那時全市標準住宅樓少得可憐,唯一的水泥建築就是縣裏的招待所。更談不上城市基礎設施和載體功能了,那時很多人形容朔州是逛遍整個城市,就用三鍋煙的工夫,當時的城區隻有拳頭大。二十年來,在曆屆市委、市政府領導班子帶領下,朔州人民抓住機遇、克服各種困難,奪得經濟發展和城鄉建設一個又一個勝利。目前,朔州人均收入、住房麵積等綜合生活指標名列全省前茅。城區居民小區突出以人為本,創造最佳生態環境,實現了綠化、美化、硬化、亮化、淨化、物業管理規範化,文化、體育、商貿等公共服務設施遍布城鄉。

如今的朔州,城市變漂亮了,住房更寬敞了,人民生活也更好了。市區的建成麵積已由建市初的5平方公裏擴大到23平方公裏。同時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建市前的1988年比較,增長了將近10倍。

綠是朔州的一大特色,市中心區城市綠地麵積由建市初的55萬平方米增加到1188萬平方米,綠化覆蓋率達到43.3%,中心城區公共綠地麵積161.1萬平方米,人均公共綠地麵積達到10.74平方米。城市基礎設施實現突破性的發展和質的飛越,載體功能日臻完善,通訊快捷,電子信息發達;路網密布,雨排、汙排管網設施完備;大氣、水質優良,噪音、廢棄物排放達標,這些年,朔州光在綠地建設上就投入了數億元。城區綠化覆蓋率逐年增加,把昔日的鹽堿荒灘變成了塞北花園。

今天的朔州,不僅是全省重要的新型煤電能源基地,而且是重要的生態畜牧基地,目前全市奶牛飼養量達到13.3萬頭,羊160萬隻,肉牛12萬頭,奶產量占到全省的40%

多,是全省最大的奶牛生產基地和肥羔羊、肉牛養殖基地。

村鎮建設從無到有、日新月異。經曆了土坯房到磚瓦房再到公寓樓、別墅樓的變遷。今天的朔州農村已是高樓林立、道路寬暢,成片的樓區配套設施齊全,淨化水源源不斷流入農家。不少村的村民已經享受到城市市民的生活水平,學生也搬進了寬敞明亮的教室。

今天的朔州,一派生機勃勃。在朔州,30項大工程顯示著朔州人的氣魄,在朔州,日新月異的變化演繹了朔州人的幸福。在朔州,似乎沒有真正的農村。那些縣城也是交通方便,遠可以到廣州,近可以到京津。

你走在大街上慢慢逛,隨處可以買到報紙、雜誌,餓了隨時都能看到對你敞開著門的大小飯店。但是,我知道,很多朔州的老百姓不願意上街瞎逛,他們生活中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每天在合適的時間去城市廣場,那裏會聚集朔州人獨有的快樂。

很多的朔州老百姓就這麼幸運,可以說每一個朔州的老百姓都這麼幸運——隻要你踏進朔州!你就會有許多幸福感覺從心底產生,你可以感覺朔州現代化的發展步伐,可以聆聽朔州古老、縹緲的曆史。從這個意義上看,朔州離朔州的距離很近又很遠。

怎麼看從朔州到朔州的距離,還有一個角度,那就是看它從過去到現在的巨變。

拆遷和重建,像在城市上空頻繁吹響的起床號和衝鋒號,而這種號角卻在這裏演變成了若幹新的樓群、新的馬路、新的公共設施。朔州人,也從剛開始圍著工地上看龐然大物——挖掘機,有時一看就是一下午,連晚飯都忘了做,到現在對懸在自己頭頂上呼嘯而過的吊車毫無反應。

在這一過程中,朔州的市政建設也由單一的號角演變成了宏大的交響樂。

朔州跟其他城市一樣,在細微的變化中曆史在不斷前行。每一個經典的城市,都應該有屬於這個時代的表達方式,就像朔州的那些在曆史中風化了的記憶,隻要那些老朔州人閉上眼睛想象一下,那時的民房、街道,然後感慨曆史的變遷和生活的幸福。

細細地想來,朔州也許真的太小,朔州正用自己的速度前進,朔州人正用自己的汗水讓這片土地從輝煌走向輝煌。朔州,地域很小,時空很大!

(第六節)當班婕妤相遇李林

蔣殊(山西)

沒去過朔州,幾番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