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從北宋徽宗到南宋高宗、孝宗、光宗,是中國曆史上政治極為腐敗、社會極為動蕩、民族矛盾極為尖銳、國難危機極為深重的曆史時期。高宗紹興十年歲終時(1141年1月),曾經令來犯之敵聞風喪膽的南宋抗金主將嶽飛,帶著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的未酬壯誌,帶著滿腔難以言狀的冤屈和悲憤,慘死於昏君和奸相的手中。
十年後,又一個噩耗如一片烏雲飄在江南的上空:由於反對議和,多次上疏彈劾奸相誤國,觸犯了南宋小朝廷求和媚外的投降主張,被尊為挽強馳射,勇冠三軍的萬人敵、南宋抗金名將——韓世忠憂病而死。
兩位曾經以大山般的身軀阻擋金軍鐵騎南犯的英雄倒下了,南宋王朝君臣從此可以高枕無憂地奉行屈膝投降之策,倡導享樂淫靡之風。有文人曾為此傷心而無奈地感歎: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林升《題臨安邸》)一勺西湖水,渡江來百年歌舞,百年酣醉(文及翁《賀新郎》)。而更有文人勇敢地拍案而起,以他們高昂、激憤的詩文,向以南宋皇帝為首的整個妥協投降的統治集團發起挑戰。
就在南宋皇帝的腳下,京都所在地臨安的周圍,從浙江的山水之間,相繼站出來一個個愛國詩(詞)人,其中流芳後世的有王十朋(1112~1171年,溫州樂清人),陸遊(1125~1210年,越州山陰人),陳亮(1143~1194年,婺州永康人),林景熙(1242~1310年,溫州平陽人)等。這些浙江詩人與南方各地文人一起,以各自的詩文乃至行動表達了抗金複國的願望和決心。
南宋滅亡後,江南總攝番僧楊璉真迦挖掘在山陰(今浙江紹興)的南宋帝王與後妃陵寢,攫取陵中的金銀珠寶,並將剩骨殘骸棄於荒野,慘狀目不忍睹,但無人敢去收拾。正在當地的林景熙與鄭宗仁、謝翱等人冒著生命危險,上山拾取骨骸,埋葬於蘭亭山中,移植宋朝殿前冬青樹作為標誌,並寫了《冬青花》和《夢中作四首》兩首詩,其中《冬青花》曰:
冬青花,花時一日腸九折。
隔江風雨晴影空,五月深山護微雪。石根雲氣龍所藏,尋常螻蟻不敢穴。移來此種非人間,曾識萬年觴底月。蜀魂飛繞百鳥臣,夜半一聲山竹裂。
詩人以淒愴的聲調,隱約其詞地記述了這一事件經過,抒發了內心的悲憤,並希望將來能讀到此詩的人,知道民族正氣依然存在,沒有隨著國家的淪亡而完全消失。
陳亮,這位力主抗金的南宋思想家、文學家,曾多次上書孝宗,反對偏安定命,痛斥秦檜之流,倡言恢複。他在《上孝宗皇帝第一書》中尖銳地指出,一日之苟安,數百年之大患也,宋孝宗看後赫然震動。陳亮一生所寫詩文幾乎都與抗金有關,愛國詞作常結合政治議論,自抒愛國憤世之情,慷慨激昂。其代表作《念奴嬌·登多景樓》通過對六朝故事的回顧,借古諷今,議論精辟,筆力峻峭,字裏行間充滿豪情,表達了抗金複國的鮮明愛國主義立場:
危樓還望,歎此意、今古幾人曾會?鬼設神施,渾認作、天限南疆北界。一水橫陳,連崗三麵,做出爭雄勢。六朝何事,隻成門戶私計?
因笑王謝諸人,登高懷遠,也學英雄涕。憑卻長江,管不到、河洛腥膻無際。正好長驅,不須反顧,尋取中流誓。小兒破賊,勢成寧問強對!
紹興二十三年(1153年),29歲的陸遊從古城紹興來到京都臨安(今杭州)參加進士考試,與秦檜之孫秦塤同時步入考場。秦檜為了使孫子奪冠,在殿試時以喜論恢複的過錯,公然勾掉了名列第一的陸遊之名,致使陸遊名落孫山。但這並不能使陸遊的愛國情懷受到絲毫影響,在他一生創作的近萬首詩詞中,抗敵複國始終是最重要的主題。麵對朝廷那一群喪權辱國、聲色犬馬的帝王權貴,陸遊在一首《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中吟下了這樣的悲憤詩句:
三萬裏河東入海,五千仞嶽上摩天。遺民淚盡胡塵裏,南望王師又一年!
隨著《紹興和議》的簽訂,南宋小朝廷的投降路線漸占上風,很多文人開始變得消極,最早在詩歌中高揚愛國主題的呂本中、陳與義等人也都逐漸將題材轉回到書齋生活和山水景物。而唯有陸遊即使是在收複中原已毫無希望的情況下,仍然堅持夙誌,大聲疾呼抗敵複國,直到臨終前還滿懷悲憤和遺恨地寫下一首感天動地的《示兒》詩。
而在陸遊之前,一個比他年長13歲的詩人王十朋,也是在29歲那年到溫州參加一場科舉考試。這一年正值右副元帥完顏宗弼率金兵大舉南侵,劉錡、張浚大敗金兵,嶽家軍更在郾城之戰、潁昌之戰、朱仙鎮之戰中連連大捷,嶽飛準備直搗黃龍府,當與諸君痛飲!然而功敗垂成,宋高宗和秦檜卻決意向金兵求和,一天之內連下十二道金牌,逼迫嶽飛退兵。
這一年秋天,正在縣學讀書的王十朋和幾萬名儒生一起應舉。錄取名額為17個,大約400人中僅取一人,王十朋不幸落第。回到家鄉左原後,詩人雨夜抱病,心緒如麻,寫下《夜雨述懷》一詩抒發心懷:
夜深風雨撼庭芭,喚起新愁亂似麻。夢覺尚疑身似蝶,病蘇方悟影非蛇。澆腸竹葉頻生暈,照眼銀釭自結花。我在故鄉非逆旅,不須杜宇喚歸家。
詩中運用了兩個典故。其一是身似蝶,引自《莊子·齊物論》之說:莊周夢見自己變成蝴蝶,醒來後不知道是自己變成蝴蝶,還是蝴蝶變成自己,故後人常稱夢境為蝶夢。其二是影非蛇,引用《風俗通義·怪神》中杯弓蛇影的典故:杜宣飲酒,看見杯中似有蛇影,就得病了;後來朋友告訴他酒杯裏的蛇影是牆上弓的映影,不是蛇,杜宣的病就好了。典故中隱寓著詩人從虛幻到覺醒,憂時感懷,心情沉重。
直到紹興二十七年(1157年)三月王十朋46歲時,在殿試中受到宋高宗的讚賞,才成為樂清曆史上唯一的狀元。隆興元年(1163年),在朝廷任起居舍人、侍講、侍禦史時,王十朋力排求和的議論,多次推薦主戰派張浚,數天內連上書六劄,以懷奸、誤國等八大罪狀,彈劾投降派宰相史浩及其羽翼史正誌、林安宅,終使史浩等人被罷免,主戰派在朝廷中站穩了腳跟。著名詞人張孝祥曾有詩《王龜齡用韻送行走筆和之》,盛讚王十朋的力主抗金之舉:
憶公總領道山仙,自挽狂瀾製百川。廷策萬言功蓋世,台評三上力回天。楚東勝喜詩郵速,天北催頒詔墨鮮。老我江湖堪野史,看公勳業手親編。
張孝祥自己曾因為嶽飛叫屈而入獄,秦檜死後才獲釋;後任建康(今南京市)留守時,因力薦張浚北伐又被免職。他以這首和詩讚美王十朋著眼於抗金大業,為主戰派張目,詩中曆數王十朋任京官時的抗金壯舉,洋溢著激越的熱情。
愛國詩人王十朋的確是值得和應該讚揚的。
二
王十朋(1112~1171年),字龜齡,號梅溪,南宋政治家和詩人,出生於溫州樂清左原(今浙江樂清四都鄉梅溪村)。
樂清曆史悠久,相傳乘白鶴升天的周靈王的太子王子晉騎鶴雲遊至此,疊石為台,引簫吹奏,樂音清和,故謂樂清。樂清於東晉寧康二年(347年)建縣,始稱樂成,五代梁開平二年(908年)改名樂清,一直沿用至今。左原離樂清虹橋西十餘裏,在群山環繞中,續雁蕩山的餘韻,借括蒼山的風姿,景物錯落,百態千姿,井泉溪瀑,冠絕一方。王十朋曾賦詩三十二首讚八山九岩五泉二湖諸景。
樂清人以家鄉山水孕育了狀元詩人王十朋而驕傲,父老鄉親千餘年來一直津津樂道於兩則美談:一則是王十朋題詩;另一則是他的辦學。
王十朋從小聰明而又用功,每天誦讀幾千字,到縣城讀書時,已是滿腹經綸,又寫得一手好字,故聞名遐邇。縣城裏有一個叫錢百享的官,喜歡結交名士以附庸風雅。他聽說王十朋大名後,數次請他赴宴題詩,以提高自己的身價,但均被王十朋婉言謝絕。後來,錢百享了解到王十朋很尊敬書院裏教他的老先生,老先生出門探親訪友,王十朋總是陪著他。於是就選擇了一個吉祥日子,派人送去請帖,邀請老先生和王十朋同來喝酒。老先生請來了,王十朋果真隨同前來,陪老先生坐到酒席上。
酒酣耳熱之際,錢百享雙手遞上早已準備好的紙筆,恭恭敬敬地對王十朋說:老夫別無他求,隻望才子給我題一首詩,留作紀念。王十朋勉強接過紙筆說:我這個窮書生是寫不出好詩來的,不曉得老爺出什麼題目?錢百享高興地說:題目就叫錢百享升暞如何?想討個彩,請把這四個小字分別嵌在每句的開頭。王十朋聽了,皺了皺眉頭,提筆一揮,寫了一首打油詩:錢家魚肉滿籮筐,百姓糠菜填饑腸。享福毋忘造眾福,升官莫作殃民郎。老先生邊看邊稱讚:好詩!好詩!錢百享看了卻是一臉苦笑,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如果說王十朋題詩隻是個傳說,那麼他在家鄉辦學則是史實。樂清地處海角一隅,當地既無學文習墨的習俗,本土文人又寥若晨星,早年被認為是蠻荒之地。盡管有中原人士和本土鄉賢前赴後繼地努力倡導和開拓,但直到北宋年間,學風仍未大開。北宋治平二年(1065年),樂清縣令焦千之擴建文廟作縣學,采取了一係列措施,成為改變樂清千年陋習的第一人。此後樂清世代農耕的家族相繼建起書塾,在書塾專心學習的讀書人逐漸增多,到南宋時書塾遍布樂清全境。但是隻是在王十朋創辦書院後,樂清學業才開始振興,文風變盛。
7歲進入鄉塾讀書的王十朋,具有超群的悟性和記憶力。14歲起先後在鹿岩鄉塾、金溪邑館、樂清縣學讀書,學通經史,詩文尤佳,為當地文會中的佼佼者。這一帶處處留著王十朋刻苦求學的身影和足跡,留著他吟唱家鄉自然風光的詩詞與文章。在金溪求學時,王十朋與同窗季仲默、劉銓、劉鎮、孫皓、毛宏、薑大呂、陳商霖結成詩社唱和,號稱金溪八詩友,也稱八叟。金溪橋附近的一方梅溪讀書台,據說是王十朋經常夜吟詩文之處,流過沐簫泉的小溪被後人取名叫梅溪,東塔山頂也留有王十朋讀書台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