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不逢時,王十朋的青少年時代都是在兵荒馬亂中度過的,但又使他少時就懷有憂世拯民之誌。17歲因悲歎徽、欽二帝被擄,宋室被迫南遷,曾感時傷懷。19歲在金溪求學時,南宋高宗倉皇出逃到達過溫州,王十朋曾躬逢父老百姓結彩焚香、山呼跪拜之盛,寫下北鬥城池增王氣,東甌山水發清輝。佇看天仗還京闕,無複旄頭彗紫微的詩句。詩中表現了詩人對宋高宗抗敵複國寄予厚望。24歲時,在新落成的樂清縣學求學的王十朋,詩文才華震動了浙南詩壇。
31歲時,王十朋父親王輔去世,家境每況愈下,為表達對國家的煩惱和對朋友的思念,詩人寫下《詠柳》一詩,借題詠故鄉的春山野景,聊以排遣鬱悶的心境,激勵自我,奮發進取。
東君於此最鍾情,妝點村村入畫屏。向我無言眉自展,與人非故眼猶青。
縈牽別恨絲千尺,斷送春光絮一亭。葉底黃鸝音更好,隔溪煙雨醉時聽。
柳是唐宋詩(詞)人題詠最高的主題之一,他們把嫋嫋柳絲的天然姿態與依依惜別的離人情感相比擬,以柳作為送別時約定俗成的贈物,折柳贈別,而詠柳詩詞也就成為別離詩詞的代名詞。唐宋文人不斷地突發奇想,筆下流出了一篇又一篇的詠柳佳作,其中賀知章、曾鞏和王十朋的三篇名詩,更是直接以《詠柳》命題的。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唐·賀知章《詠柳》)
亂條猶未變初黃,倚得東風勢便狂。解把飛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宋·曾鞏《詠柳》)
賀知章的《詠柳》詩是抒情詩,詩中的亮點是巧用一個裁字把春風擬人化,借景抒情,通過綠柳來歌頌春風,表現思想感情。曾鞏的《詠柳》是哲理詩,詩中的妙處是借用一個倚字把柳條擬人化,托物言誌,以柳絮飛花比喻得誌便猖狂的小人,並進行無情的鞭撻。而王十朋的《詠柳》詩則是真正的詠柳頌春,其詩寫得含蓄深沉,別有情致,寓意排遣愁思,飽含哲理情味。詩中以眉自展來形容楊柳溫情脈脈地吐翠展眉;眼猶青用了三國魏詩人阮籍的青白眼典故,相傳阮籍對看不順眼的人用白眼,看順眼的人用青眼。
紹興十四年(1144年),33歲的王十朋在孝感井南邊修建房舍,開辟書塾,並根據他的梅溪之號,將書塾取名為梅溪書館。王十朋在書館除講授《春秋》、《論語》等六經外,每月還召開文章會評,並設有梅溪詩社,師生唱和,學風盛,學法活。尤其是王十朋重視道德的構建和人格的砥礪,師生平等相處,道義相交,真誠相待,更使梅溪書館聲名遠播,桃李天下。
梅溪書館斷斷續續辦了十二年,生員除本州縣外,還有從浙江台州以及安徽、山東等地慕名而來的學子,受業者達120多人;加之陸續有學生中舉、中進士,從而遠近聞名,儼然成為浙南學者聚集之地。紹興十三年(1143年)南宋朝廷立太學,自1146年起王十朋考取太學並求讀十年。但是由於秦檜一夥把持著科舉考試的取舍大權,王十朋無論是在地方選拔試還是在國家選拔試中,總是因直言而被排斥。他曾幾次歸居家鄉左原,後來索性離開杭州回鄉執教梅溪書館,還曾在賈嶴村明慶寺和郭路村建書館講學。繼續自己耕讀生涯的王十朋,不僅培養遠近的農家子弟走上耕讀之路,而且開創了樂清勤奮的學風和樸實的文風,對樂清和附近地區耕讀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梅溪書院是樂清最早、最著名的書院,元朝時在縣城九牛山下王忠文公祠內設梅溪書院,明朝隆慶年間曾重建,明朝嘉靖元年廢縣城東隅東嶽廟設王十朋祠堂並在兩廡置兩齋為梅溪書院,清朝雍正年間把山川壇上長春道院改建為梅溪書院。雖然地址有所變遷,但梅溪書院自元明以來一直維係到晚清民國年間。不少著名的浙南和本地學者先後執掌書院,為樂清培養了大批學人,使樂清古老的耕讀文化更上一層樓。
在回左原梅溪書館教書期間,王十朋家裏連續兩年收成不好,更因痛喪雙親,功名未就,衣食無著,生活竭蹶,窮得連紙也買不起;但他奮發進取的心誌從未衰減,和其子聞詩、聞禮仍忍饑挨餓苦教苦讀。為堅持耕讀生涯,王十朋效法北宋歐陽修在孤窮時以沙為紙的做法,以桌為紙,寫下了《題卓》一文,自我砥礪並激勵學生苦學:
吾貧,好作文,苦於無書可閱;好寫字,苦於無紙可書。遂於貧中撰出一術,以桌為紙,以肺腑為書。淨幾無塵,日書數百字,吾之無盡藏紙也;心之精微,日出數百言,吾之無盡藏書也。從予遊者,有童子數人,勞之以研墨之職,授之以所書之言,日從吾為無盡藏遊也。
直到秦檜死後兩年的紹興二十七年(1157年)丁醜科,時年46歲的王十朋以太學上舍生的資格,直接參加殿試。宋高宗召見進士,王十朋的《廷試策》詞語耿切,議論純正,傳誦朝野,致使其甚受皇帝看重,擢升為第一,並下詔十朋乃朕親擢,使他終於戴上了狀元帽。
三
宋紹興丁醜狀元王十朋被宋高宗親授紹興府簽判(宋朝各州幕職,協助州長官處理政務及文書案牘),於紹興二十七年(1157年)到任,走上仕途的第一步。在紹為官期間,他留下了忠耿剛毅、清正廉明、力主抗金、政績卓著的口碑。
初到紹興,王十朋正遇上當地水災。紹興水利完全依賴於東漢太守馬臻興修的鑒湖,鑒湖周圍三百五十餘裏,灌溉田地九千餘頃。鑒湖地勢高,湖比田高一丈多,田又比海高一丈多,雨水少時用湖水灌溉田地,雨水多時用來蓄水,對周邊環境起著良好的調節作用。宋朝以來,陸續有人廢湖造田,到王十朋抵紹興時,廢湖造田已達二千三百餘頃,鑒湖的調節功能受到嚴重破壞,九千餘頃田地遭水旱之患,紹興人的生存受到威脅。
王十朋任職後,親自實地考察災情,寫下了《鑒湖說》上、下兩篇長文,分析鑒湖和紹興農業生產的利害關係,暢述退田還湖、興修水利、保持生態平衡的好處,同時提出治理鑒湖的一整套辦法,推動了鑒湖的治理。他憑借自己的頭腦向百姓交出了上任後的第一份答卷。他還深入民間救災,組織恢複生產;為防止奸吏欺詐黎民,常常親自到征稅現場監督收捐,而且把自己的官署取名為民事堂,裁決如神,吏不能欺。王十朋在任時作《會稽風俗賦》、《蓬萊閣賦》、《民事堂賦》,合稱《會稽三賦》,和他的《鑒湖說》一起成為紹興重要的曆史文獻。
《會稽三賦》是描寫紹興水鄉風光的名篇,其中人在鑒中,舟行畫圖,虎臥龜蹲,龍蟠雁徊等名句流傳至今。馬臻、賀知章、元稹、範仲淹等或居住或服官於紹興素為王十朋所仰慕的前輩名士,都進入了他的詩篇,而一泓鑒湖更成為他最鍾愛的一幅畫圖。王十朋寫了多篇歌詠鑒湖的詩,在《鑒湖行》中描繪了一幅淡雅秀美的鑒湖畫圖:
蒼蒼涼涼紅日生,蔥蔥鬱鬱佳氣橫。
鑒湖春色三百裏,桃花水漲扁舟行……
日暮東風吹棹回,花枝照眼入蓬萊。回首湖山何處是?欸乃聲中畫圖裏。
時以四科(孔門四種科目,指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求士,王十朋身兼四者,於紹興三十年被召為秘書郎兼建王府小學教授。但因力主抗戰,冒死上《輪對劄子三首》,並薦用愛國老將張浚、劉錡,因此遭主和派排斥離京歸裏。孝宗即位後,王十朋曆任國史院編修起居舍人、侍禦史等職。重回朝廷後,他一如既往,直言抗金主張,明知人微言輕,不能以一己之力力挽狂瀾,但依然不懈地追求人生的理想境界,成就對自己人格、道德、情操的塑造。
隆興元年(1163年),張浚北伐失利,主和派非議紛起。處於不利位置的王十朋挺身而出,上疏稱恢複大業不能以一敗而動搖。他的意見不僅未被采納,反又遭排斥而被迫辭官還鄉。從隆興二年(1164年)開始,王十朋再度被起用,曆任饒州(今江西鄱陽)、夔州(今四川奉節)、湖州、泉州知州。每到一地,王十朋總是使出他的三斧頭:一抓農田水利,二抓地方教育,三抓廉政安民,用生命的最後七年,鑄就了愛民勤政的豐碑。
饒州任上,宰相洪適回鄉拜訪,提出要占用公學用地擴建私宅後花園,王十朋斷然予以拒絕:先聖所居,十朋何敢予人!此事一時朝野皆知,傳為美談。他還在饒州結楚東詩社,將抗金詩人唱和之作編集成《楚東酬唱集》。當聽說王十朋改任夔州知州時,饒州百姓以斷橋截路的方式挽留他,使他不得不從小路悄悄離去,此座斷橋修複後就被命名為王公橋。
夔州任上,王十朋接竹筒引山水,並不準向竹筒引水的農戶收費,使老百姓用上了義泉;捐俸祿買夔山和樹苗,讓老百姓種樹綠化山林,造福子孫。他曾向朝廷請求,免除戶部額外要夔州繳的虛逋錢十四萬,未獲批準,引咎辭職。後來王十朋調知浙江湖州,夔州百姓含淚過境相送,並在當地建名宦祠、王公祠祭祀他,又改長江支流西瀼水為梅溪河紀念他。
湖州任上,王十朋在《湖州到任謝表》中說:但思治己以先人,豈忍奪民而生事!意指為官者治人須先治己,切不可做奪民之事。其時正遇重災,戶部卻要當地額外繳三十四萬虛逋錢,王十朋請求減免未準,遂又奏請免官,回到了家鄉左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