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升官莫作殃民郎——南宋政治家、詩人王十朋(3 / 3)

泉州任上,王十朋一到任就在府署召集所屬七縣縣令開會,約定為老百姓多做好事,不得貪贓枉法害民,並作《宴七邑宰》一詩宣示,事後考核:

九重宵旰愛民深,令尹宜懷撫字心。今日黃堂一杯酒,殷勤端為庶民斟。

他經常下鄉勸農,遇風暴親巡救災,並且倡修晉江田塘,灌田十餘萬畝。他把泉州肅清門內的部使者館改為貢院,建屋百餘間,使泉州從此有了科舉考試專用場所。當今天人們從豫劇七品芝麻官中,聽到明朝清苑縣知縣唐成的那句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台詞並津津樂道時,殊不知早在宋朝的狀元郎就已身體力行,實踐了為民做主的為官之道和做人清正的為人之道。王十朋泉州任滿時,去之日,父老兒童攀轅者不計其數,公亦為之垂涕,至今泉人猶懷之如父母。百姓為他建生祠,又改萬安橋為狀元橋紀念他,京劇《狀元橋》就取材於此。

要為民先律己,要治國先齊家。一貫尊崇儒家思想傳統的王十朋,在十多年的京官、知州任上,為政廉潔,律己甚嚴,關心國家和黎民。他把自己的書齋命名為不欺室,其《書不欺室》雲:室明室暗兩何疑,方寸長存不可欺。勿謂天高鬼神遠,要須先畏自家知。他常以清白自勉,以諸葛亮、顏真卿、寇準、範仲淹、韓琦、唐介自比。而更值得一提的是他有一個賢內助——夫人賈氏。

王十朋27歲在家鄉讀書時,娶賈氏為妻。賈氏勤勞賢淑,品德高尚,忍貧好施,30年中與丈夫相濡以沫、相敬如賓,對為官四方的夫君始終相隨,顛沛流離,患難與共。王十朋為官十幾年,兩袖清風,一塵不染,也得力於賈氏這位賢內助。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賈氏在泉州亡故,王十朋寫下了情深意切的悼念發妻之詩——《哭令人》:

三十年間共苦辛,忽然驚斷夢中因。鍾情正是我輩事,鼓缶忍同方外人。熊膽未酬平昔誌,牛衣猶是向來貧。閩山滿眼同來路,木落風號淚滿巾。

後人根據王十朋與賈氏的愛情生活創作了一部南戲《荊釵記》,元末明初廣為流傳,被稱為四大南戲之首。

乾道七年(1171年),王十朋以龍圖閣大學士致仕,同年七月二日卒於家,封樂清開國男,諡忠文。

緬懷八百年前一位封建官員的言行作為,麵對今日官場不斷爆出的腐敗醜聞,不能不令我輩後人清夜凝思,扼腕長歎。

狀元王十朋,以愛國愛民的事跡而留名青史,又以歌山誦水的詩詞而傳世文壇。

王十朋在一生仕途中,東西奔波,南北闖蕩,到過不少地方,且幾乎每到一處都留下了寫景抒情的詩詞。在知夔州時寫下的《韶美歸舟過夔,留半月語離,作惡詩以送之,用韶美原章韻》一詩,是一首友人欲行、殷殷惜別、唱和思歸、意境深遠的優秀作品:

弱羽年來正倦飛,夔門邂逅故人歸。人生一笑難開口,世事多端合掩扉。況是桑榆俱暮景,何曾富貴已危機。明朝悵望仙舟遠,百尺高樓上靜暉。

韶美姓劉,與王十朋有共同政見,在京任官時多有贈王十朋的詩篇。劉韶美辭官歸蜀,重訪故人,在夔州流連半月,與王十朋多有唱和。而此時任職於窮鄉僻壤的王十朋,雖深得當地百姓愛戴,但看到時局險惡,朝廷昏庸,自己的抗金主張得不到皇帝和權臣們的支持,心情何其苦惱。如今與好友久別重逢,酒逢知己千杯少,詩人在與友人執手話別之際,不由得流露出倦於宦海仕途,不如歸去掩著柴門獨自家居的想法。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對於王十朋來說,情有獨鍾的還是家鄉的山、家鄉的水。王十朋的身影足跡和詩詞文章遍及樂清,長留人間,而雄踞家鄉的東南第一山雁蕩山,更是他屢登不厭、常吟常新的仙境。因崗頂有湖,蘆葦叢生,結草為蕩,秋雁宿之而得名的雁蕩山,坐落於浙江樂清境內,山根植於東海,山水形勝,以峰、瀑、洞、嶂見長,又以靈、奇、幻、絕著稱,素有海上名山、寰中絕勝之譽。明朝地理學家徐霞客曾三遊雁蕩山,讚稱:四海名山皆過目,就中此景難圖錄,歎曰欲窮雁蕩之勝,非飛仙不能。

在徐霞客之前,從北宋到明朝,有七位溫州詩人寫下了大量吟詠雁蕩山水的詩篇,人稱雁山七賢。他們是宋朝的王十朋、胡彥卿,元朝的李孝光,明朝的朱希晦、章綸、謝省、謝鐸。其中王十朋曾八遊雁蕩山,留下三十餘首題詠詩,不僅在雁蕩山詩歌創作中的成就最大,而且被認為是南宋樂清本土文學的領路人。王十朋在雁蕩山的山石中鑄就了浩然氣節和剛正性格,從雁蕩山的激流中汲取了超群才華和創作靈感,因此他對雁蕩山的感受極其親切,怪誕高華、變幻莫測的雁蕩山水成了他畢生抒寫不盡的詩和高唱不完的歌。而在這些詩歌中,往往又蘊涵著詩人的心境和誌趣。

紹興二十七年,王十朋廷對第一而被高宗禦筆親批為狀元,由於所對的治國方略得到皇帝的賞識,使他對朝廷寄予莫大的希望,對抗擊金兵恢複中原的理想也滿懷信心。這種希望和信心充分流露在這一年他寫的《遊靈岩輝老索詩至靈峰寄數語》一詩中:

雁蕩冠天下,靈岩尤奇絕。煙霞列屏障,日月明旌旗。岩前有卓筆,可以書雄詞。天聰況非遙,茫然聽無疑。願起靈湫龍,霖雨行可為。願用真柱石,永支廊廟危。願扇造化爐,四海歸淳熙。願招鸞鳳友,朝廷相羽儀。

何人夢石室,妄談誇一時。那能了世緣,未免貪嗔癡。名山誤見汙,公議安可欺。願借龍湫水,一洗了堂碑。詩以寄老禪,狂言勿吾嗤。

在這首詩中,詩人一連以四個願字來表述自己的希望:第一願是願起靈湫龍,霖雨行可為,欲借長年飛瀑不絕的小龍湫,來抒發自己希望國家風調雨順、人民安居樂業的美好願望。第二願是願用真柱石,永支廊廟危,希望以真柱石也就是天柱峰來支撐南宋小朝廷這一廊廟,借以暗示自己乃國家之柱石、棟梁,願意力挽狂瀾,改變南宋走向衰亡的命運。第三、第四願則是願扇造化爐,四海歸淳熙。願招鸞鳳友,朝廷相羽儀。鸞鳳是指雙鸞峰,借喻德才兼備的有用之才,詩人期望看到國泰民安、政通人和局麵的出現。

除了這四個願望外,詩人更以何人夢石室,妄談誇一時。那能了世緣,未免貪嗔癡。名山誤見汙,公議安可欺。願借龍湫水,一洗了堂碑的詩句對南宋奸臣秦檜進行強烈的諷刺和抨擊。據傳秦檜在遊雁蕩山羅漢洞時說,自己曾在夢中見過這個地方。僧人們便恭維他,說他是諾巨那(佛家十六羅漢的第五羅漢,相傳在東晉永和年間阿羅漢諾巨那率弟子三百居於雁蕩山)轉世。秦檜非常高興,說自己本想在此出家,但因塵緣未了,遂築了堂,並立碑紀念,裝作一副淡泊名利、正人君子的模樣。王十朋來到秦檜舊遊之地,想起往事,不由得怒火中燒,借景抒情,以此詩句無情地揭露秦檜欺世盜名、玷汙名山的醜惡嘴臉。當時秦檜雖已去世,但其黨羽甚豐,王十朋敢於直麵抨擊而不留餘地,足見他的義膽忠心。此詩借景抒情,筆力雄健,情感激越,詩人的愛國之心觸手可及。

不到能仁久,欣聞賜額還。浮雲已過眼,依舊好青山。

這是王十朋在晚年所作的一首雁蕩山題詠——《能仁寺賜額》。雁蕩山的東南部風景薈萃,其中二靈一龍(靈峰、靈岩、大龍湫)被稱為雁蕩三絕,能仁寺就坐落在大龍湫景區。經曆過宦海風波,目睹了風雲變幻,本來就淡泊清高的詩人,更深刻體會到功名利祿不過是過眼雲煙,唯有青山才是無限美好。

詩人曾在雁蕩山中住了三天,細細品味著唐末五代詩僧貫休筆下雁蕩經行雲漠漠,龍湫宴坐雨蒙蒙的意韻。龍湫雲雨景使詩人迷戀,雁蕩山水情更讓詩人陶醉,他不禁在《雁山》一詩深深感歎道:宦海浮沉三十年的浮名奪走了自己的林泉之誌,悔不當初做一個閑雲野鶴似的雁蕩高僧:

三宿山中始出山,出山心尚在山間。浮名奪我林泉誌,不及高僧一味閑。

在另一首《靈峰寺》(三首之三)中,這位三宿靈峰不為禪的詩人,更是準備去仙人居住、道家神往的福庭丹邱:

三宿靈峰不為禪,茶甌隨分結僧緣。明朝杖屐丹邱去,帶得煙霞過海船。

送走了為父老百姓伸張正義、謀求福祉的三十個春秋,送走了為恢複中原建言獻策、奔走疾呼的三十年日月,疲憊不堪的王十朋終因朝廷主和派的排擠,壯誌難酬,老死山野。王十朋墓位於其家鄉樂清市四都鄉梅嶴村牛塘山南麓,墓前的墓誌銘是著名的四賢碑(南宋官吏、詩人、散文家侯汪應辰撰,南宋理學家、教育家張拭書,南宋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朱熹題詞,加上墓主人,合稱四賢),碑在文化大革命的動亂年代未能幸存,現碑是1982年根據原碑文字刻製重立的。

狀元詩人走了,把自己的一身正氣留在雁蕩山水,把自己的兩袖清風留在樂清村鎮。他以一部《梅溪先生文集》前後集,給中國文學提供了內容豐富、體裁廣泛的作品,包括1700多首詩、7篇賦、46篇奏議,140多篇記、序、書、啟、論文、策問、行狀、墓誌銘、祭文、銘、讚等散文、雜文以及8篇《春秋》、《論語》等講義。南宋著名理學家、文學家朱熹為《梅溪先生文集》作序,稱王十朋的詩渾厚質直,懇惻條暢,如其為人;稱其文規模宏闊,骨胳開張,出入變化,俊偉神速;稱其人光明正大,疏暢洞達,並以諸葛亮、杜甫、顏真卿、韓愈、範仲淹五君子比之,說:海內有誌之士聞其名,誦其言,觀其行,而得其人,無不斂衽心服。

實事求是地說,較之他的後輩陸遊,王十朋還是幸運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