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趙孟頫的繪畫藝術及其在中國繪畫史上的地位,明人王世貞作出了如下評論:文人畫起自東坡,至鬆雪敞開大門。職業正規畫與業餘文人畫兩種繪畫傳統,在唐宋時期處於對立或並行狀態,在趙孟頫的筆下開始得到融會貫通,繪畫意趣從遊觀山水的文學化意境,逐漸轉向抒情山水的書法化寫意。一個以建構文人畫圖式為主題的繪畫新時代由此肇始,為後來以詩意化、書法化來抒發隱逸之情的元四大家(黃公望、王蒙、倪瓚、吳鎮)文人畫的出現開辟了道路。
處於改朝換代、滄桑變異複雜形勢下的趙孟頫,提出了作畫貴有古意、雲山為師、書畫本來同、不假丹青筆,何以寫遠愁等一係列改革畫風的口號,並在自己的創作實踐中身體力行,成功地吸收南北繪畫之長,複興中原傳統的古意畫藝,創新了兼有詩、書、印之美的畫作,在人物、山水、花鳥、馬獸諸畫科中都取得了出色成就。流傳於世的趙孟頫的代表作有《重漢疊嶂圖》、《雙鬆平遠圖》、《鵲華秋色圖》、《秋郊飲馬圖》、《紅衣羅漢圖》、《吳興清遠圖》、《東洞庭圖》、《水村圖》等,為海內外博物館和收藏家所珍藏。
《鵲華秋色圖》是趙孟頫傳世名作之一,描繪的鵲山和華不注山均為濟南名山,分別位於黃河以北和以南。趙孟頫在畫中將兩座山分置於畫麵的一左一右,構圖左右平衡,鵲山渾圓敦厚,華不注山險峻奇突,聳立於萬綠叢中,遙相守望,默默呼應。畫中平川洲渚,紅樹蘆荻,漁舟出沒,房舍隱現,一派田園牧歌,詩意盎然,秋色美景,大氣古遠。後人評價該畫卷既有唐人之致而去其纖,又有宋人之雄而去其獷,譽為元朝文人畫的代表作,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這一幅風景寫生畫後來又被人們稱為思鄉之畫,但畫的創作卻並非趙孟頫在同知濟南路總管府事任職期間,而是在1295年由濟南辭官回到浙江家中後所作。
據傳有一天,趙孟頫和幾位好友喝酒做詩,其中有一位就是南宋文學家周密。席間,趙孟頫向好友盛讚濟南山水之勝,尤其是鵲山和華不注山之俊美巍峨,使在場的人無不為之神往,而唯有周密卻是神情凝重、默然無語。原來周密原籍山東,出生濟南,南宋末年曾在浙江任義烏令,宋亡後舉家逃難來到湖州,從此常有低頭思鄉之時,卻再無回鄉之日。趙孟頫一席話,激起他心頭的不盡鄉思情,令他黯然傷情。趙孟頫獲悉此事,遂提筆揮毫,憑記憶描繪濟南的山水,一幅傳世之作由此誕生。
這幅名畫在清朝流入皇宮,成了風流皇帝乾隆的心愛之物,他還在畫上題寫了鵲華秋色四個大字。一次乾隆東巡濟南,登上城門樓賞景,想起《鵲華秋色圖》中畫的景色,立刻叫人回宮去取來這幅畫。看圖識山,乾隆發現《鵲華秋色圖》中的鵲、華兩山方位有誤,本應分列在黃河北、南的兩座山,趙孟頫卻將它們畫到了一起。鑒於古畫失實,皇上認為有誤我大清之戰事之虞,遂下令將《鵲華秋色圖》封存宮內,不讓外人觀賞。1949年初國民黨政府退踞台灣時,《鵲花秋色圖》和一批國寶同被運到台灣,一直珍藏在台北故宮博物館。
先畫後書此一紙,咫尺之間兼二美。還在趙孟頫在世時,他的書、畫、詩、印四絕就已名揚中外,以至日本、印度人士都以珍藏他的作品為貴。一代巨擘趙孟頫以其開元朝繪畫風氣的卓越貢獻,不僅在中國文化史上占有光輝的地位,而且他的名字在1987年被國際天文學會用來命名水星環形山。
四
在中學的文言文讀本中,有一篇關於趙孟頫的文章,題為《趙孟頫過揚州》。說起揚州,就不由得令人想起一首首流傳古今的優美詩句——
煙花三月下揚州,二十四橋明月夜,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人生隻合揚州死,禪智山光好墓田……誠如朱自清所說:揚州從隋煬帝以來,是詩人文士所稱道的地方;稱道得多了,稱道得久了,一般人便也隨聲附和起來。
附和者的詩文並不意味著均為無病呻吟之詞、矯揉造作之作,趙孟頫的一副春聯就是在唐宋詩文後的又一精品。一日,趙孟頫被請到明月樓上,主人趙氏請他提聯,他就信筆寫下一副春聯:春風閬苑三千客,明月揚州第一樓。筆下龍蛇飛舞,紙上字字珠璣,明月樓的美景盛況都包含在區區十四字中。主人得此春聯自然非常高興,把喝酒的銀質器具撤下全部贈送給趙孟頫。《趙孟頫過揚州》一文就記敘了這段故事,文曰:
元盛時,揚州有趙氏者,富而好客。其家有明月樓,人作春題,多未當意者。一日,趙子昂過揚,主人知之,迎致樓上,盛筵相款,所用皆銀器。酒半,出紙筆求作春題。子昂援筆書雲:春風閬苑三千客,明月揚州第一樓。主人得之,喜甚,盡撤酒器以贈子昂。
趙孟頫博才多學,是一位少有的文化藝術全才,他在詩、書、畫、樂諸方麵均有頗深造詣,而其中又以書畫為最。但正因為在書畫藝術上的名聲大噪,從而遮掩了他在其他方麵的才學,難怪元朝詩人楊載歎道:孟頫之才頗為書畫所掩,知其書畫者,不知其文章,知其文章者,不知其經濟之學。
鄂王墓上草離離,秋日荒涼石獸危。南渡君臣輕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英雄已死嗟何及,天下中分遂不支。莫向西湖歌此曲,水光山色不勝悲。
散落在嶽飛墓前的這首《嶽鄂王墓》,為變節仕元的貳臣、趙宋後裔趙孟頫所作,是趙詩的代表作之一。詩中委婉地表達了蘊涵在詩人內心的隱恨和隱痛,訴說了背負在詩人身上的反思和反悔。忍看忠烈寂寞墳,緬懷英雄千秋業,趙孟頫前來杭州拜謁嶽飛墓,懷著悲憤的心情寫下這一哀痛傷惋的悼歌。
身在曹營心在漢,其實趙孟頫何曾有一日從心中抹掉過前朝故國的背影,也一直追念著、敬慕著嶽飛、文天祥等救國、殉國先賢英靈。還在南宋滅亡後、尚未出仕元朝前,趙孟頫就曾寫下五首哀悼亡宋的《和姚子敬秋懷》七言律詩,這是他與吳興八俊之一姚式的和詩,也是他前期詩歌的代表作。縈回於字裏那種鬼哭村村漢月孤的蕭瑟氣氛,滲透在行間那種故國傷神夢寐俱的悲愴心情,深切地表現了詩人在家國破亡後極度的絕望與驚悸。
在國朝將亡之時和滅亡之後,青年趙孟頫愁懷滿腹、悲憤填膺,多麼希望自己能成為東晉時期前秦和東晉名相王猛、謝安那樣的棟梁之才。他欽佩王猛的高瞻遠矚,正是他生前曾告誡前秦主苻堅不可征伐代表華夏正統的東晉王朝,而高傲的苻堅卻把此忠告當做了耳邊風。他敬慕謝安的運籌帷幄,正是他臨危不懼、鎮定自若地指揮八萬子弟兵大敗入侵的百萬前秦軍。在《和姚子敬秋懷》之三中,他真切地流露了作為一個窮儒,力不從心的無奈心情:
搔首風塵雙短鬢,側身天地一儒冠。中原人物思王猛,江左功名愧謝安。苜蓿秋高戎馬健,江湖日短白鷗寒。金樽綠酒無錢共,安得愁中卻暫歡。
親曆哀世亡國的悲涼,飽嚐家道中衰的苦澀,使趙孟頫的詩歌藝術多采用一種低徊沉鬱的基調和比興寄托的抒情方式,並常常引入淒風苦雨、斷鴻孤雁、枯草殘葉等自然景物,或孔子、陶淵明以及楚狂接輿等曆史人物及其故事作為抒情意象,抒發內心的感傷情調,描摹社會的悲劇色彩。在他的一首《絕句》小詩中,營造了一幅與明媚春光無緣的淒寂境界:淒風苦雨,春寒料峭,詩人伴著孤燈,獨自徘徊,夜不成寐,隻有屋內那鴨形香爐中餘溫尚存的香火,尚能給人些許暖意。在這淒涼之境中,燕兒未歸、花兒又落,從黃昏開始的風雨,更令人黯然神傷:
春寒惻惻掩重門,金鴨香殘火尚溫。燕子不來花又落,一庭風雨自黃昏。
就在趙孟頫榮登一品的這一年,他寫了一首《自警》,詩中透露出不為表麵的熱鬧風光所迷惑,決心將自己的未來定位於唯餘筆硯情猶在,並以此作為自己的靈魂寄托。詩曰:
齒豁頭童六十三,一生事事總堪慚。唯餘筆硯情猶在,留與人間作笑談。
身為貳臣,誰知我心?趙孟頫隻能憑借一篇篇詩文,婉轉而痛苦地表述出自己的心聲。他以追憶陶淵明、追求魏晉情懷來表達自己的滄桑之感,通過渴求個人價值的體現與儒家理想的實現,來寄托對漢傳統文化的深切感情,從而撫慰心靈、完善人格,實現對現實世界的超越和超脫。
趙孟頫的詩文溫柔敦厚、深婉雅麗,一掃議論、文字、才學入詩的宋詩流弊,發揚風韻天然的漢、魏、晉、唐詩風,為元初詩壇開創了新的篇章,也在中華古詩的長廊留下了一塊豐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