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老母病逝,與早走的父親合葬於明山麗水的山陰道盡頭。清明時節,回鄉掃墓,行車山陰道上。正值淫雨新霽,天空澄碧如洗,林篁蔥綠欲滴,身臨其境,才領悟了清朝詩人查慎生在《山陰道中喜雨》中所抒發的真意:
謝家雙屐舊曾攜,轉覺清遊愛會稽。白塔紅亭山向背,赤欄鳥榜岸東西。波光拂鏡群鵝浴,竹氣通煙一鳥啼。野老豈知身入畫,滿田春雨自扶犁。
雙親生前,做兒子的未能盡到孝心,如今看到他們安然長眠於風景如畫的山陰道上,歉疚的內心似乎多了些許欣慰。
不言而喻,山陰道上的明珠當數蘭亭。大書法家王羲之在這裏留下了鐵劃銀鉤的墨跡和行雲流水的華章。千百年來,優哉遊哉的烏篷船,迎載過多少書法家,他們背負著文房四寶,前往蘭亭朝聖、臨摹;優哉遊哉的烏篷船,又從蘭亭送走了多少憑吊、懷古的文人,連同他們一卷卷悵意綿綿的詩文。
由蘭亭上行兩公裏即至青山環抱的花街,此處曾是古紹興的關隘。車過花街,沿洪溪拐彎後,又一片柳暗花明。正當應接不暇的景致令人眼花繚亂時,驀地,從山麓濃蔭處閃出一座圓形石墓,從其坐向、氣派、所處環境看,墓主人決非等閑之輩。再一細看,果不其然,明王陽明先生之墓八個大字赫然在目。原來墓主人竟是學貫東西、名震中外的心學大師王守仁,即王陽明。
倡導致良知的王陽明,在歸居紹興、研讀講學六年後,於嘉靖六年(1527年)奉詔前往廣西鎮壓少數民族起義。1528年,57歲的王陽明因病離廣西北上,終因肺病咯血,於次年初客死於江西南安舟上。彌留之際,學生周積問他有什麼遺言。他說:此心光明,亦複何言!他在紹興、餘姚的兩位高足王畿和錢德洪聞訊趕去,扶櫬歸越,經濟喪事,廬於墓,安葬於紹興蘭亭山的花街洪溪。到明穆宗時,詔贈其諡號文成,至神宗萬曆十二年又下詔從祀文廟。
王陽明的墓在紹興,而紹興並非他出生之地,他的家族世居山陰(今紹興),但其曾祖因避禍而遷居餘姚,因此他於明成化八年(1472年)在餘姚出生。餘姚先民在七千年前創造了輝煌的河姆渡文化,使餘姚成為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餘姚為浙東古縣城之一,在明朝屬於紹興府,明末史學大師張岱說:紹興八縣中數餘姚文化氣息最濃,後生小子都讀書,各行各業的人對曆史、文物、典章等,知之甚多。
餘姚縣境內最大的山是龍泉山,為四明山的支脈,王陽明就出生於龍泉山北麓的瑞雲樓。王陽明熱愛故鄉山水,在這裏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在他的《憶龍泉山》一詩中,發出了我愛龍泉山的心聲:
我愛龍泉山,山僧頗疏野。盡日坐井欄,有時臥鬆下。一夕別雲山,三年走車馬。愧殺岩下泉,朝夕自清瀉。
後來王陽明父親王華官至南京兵部尚書,封新建伯,但因戀鑒湖山水,歸還本籍,定居於紹興城東光相橋畔。曾是淼淼宦海中一位疲憊不堪的過客,王陽明多次來到紹興,或了悟心性或躲避風浪。在經受多年的宦海浮沉和戰爭征塵後,王陽明於正德十六年(1521年)歸居紹興,踐行了他歸隱古越山水的宿願:
百戰歸來白發新,青山從此做閑人。峰攢尚憶衝蠻陣,雲起猶疑見虜塵。島嶼微茫滄海暮,桃花爛熳武陵春。而今始信還丹訣,卻笑當年識未真。
(《歸興二首》其一)
歸去休來歸去休,千貂不換一羊裘。青山待我長為主,白發從他自滿頭。種果移花新事業,茂林修竹舊風流。多情最愛淪州伴,日日相呼理釣舟。
(《歸興二首》其二)
擺脫了政治漩渦,悠遊於鄉土山水,學先賢陶淵明采菊東籬下,開種果移花新事業;效先祖王羲之修禊於蘭亭,行茂林修竹舊風流。詩中流露了詩人平和淡泊的心境和高遠恬靜的誌趣,而其實在他的內心仍然懷有對現實的憂慮。
以第二故鄉紹興作為歸宿地,是王陽明的遺願,也是深深了解他和愛戴他的弟子們的正確選擇。王陽明對紹興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無不充滿著魚依於水、鳥戀於林的感情。他在這座古城裏,養生悟道,讀經學哲,奠定了他學術成功的基礎。名聲大噪後,他又在這裏講學收徒、著書立說,使他的學說及其學派從肇端、集成到光大。
也難怪我這個紹興通竟然對王陽明墓渾然不知,問了同行的善駿長兄才知道,這座曾顯赫幾百年的名墓,近百年來漸漸破敗,殘碑撲地,雜草叢生,特別自20世紀50年代後,索性被打入冷宮,無人再敢問津。直到1981年,當地有關部門才過問此事,成立了王守仁墓修複委員會,並得到日本學術界的資助,從而使名墓得以重見天日。現王陽明墓已被列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
王陽明墓氣勢不凡,建於當地稱為抖水鮮蝦的風水寶地,背靠青鬆森森的鮮蝦山,麵臨碧流潺潺的洪溪水,四周群山環峙,墓前陽光鋪道。墓地依山勢而上,沿數十級石階俯首登臨,不時仰頭望逐漸移近的石砌圓形大墓,似乎愈來愈感受到莊嚴、肅穆的凝重氣氛。
二
王陽明(1472~1529年)名王守仁,字伯安,號陽明子,世稱陽明先生,浙江餘姚人。明朝最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政治家、文學家、軍事家。
王陽明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縱觀他的一生,可以用四個字概括,就是神、通、光、大。神者,榮膺五頂家的桂冠;通者,精通儒學、佛學、道學,還有軍事學;光者,以集立德、立言、立功之三不朽事業於一身而彪炳史冊;大者,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中國曆史上罕見的全能大儒。
神的意思就是人們常說的傳奇色彩,王陽明的一生充滿傳奇。據說在他出生前夕,祖母夢見有人從雲中送子來,夢醒時他就出生了,祖父為之起名王雲。然而他到了5歲還不會說話,一天一位高僧經過,撫摸他的頭說好個孩兒,可惜道破,意指他的名字雲道破了他出生的秘密。其祖父恍然醒悟,遂更其名為守仁,此後他便開口說話了。王陽明年幼時,王華對兒子勤奮地學文習武頗感滿意,唯兒子喜愛下棋並因此耽誤功課讓他操心。終於有一次他生氣地將象棋投落河中,使王陽明為之震驚,頓時感悟,當即賦下一詩以明誌:
象棋終日樂悠悠,苦被嚴親一旦丟。兵卒墜河皆不救,將軍溺水一齊休。馬行千裏隨波去,象入三川逐浪遊。炮響一聲天地震,忽然驚起臥龍愁。
王華中狀元後,10歲的王陽明隨他赴京,路過金山寺與父親一起參加酒宴。席間有人提議做詩詠金山寺,大家還在苦思冥想,王陽明卻已朗朗成詠:金山一點大如拳,打破維揚水底天。醉倚妙高台上月,玉蕭吹徹洞龍眠。四座無不驚歎,又讓他以蔽月山房為題賦詩,王陽明隨口誦出: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於月。若人有眼大如天,還見山小月更闊。
王陽明自小就立誌成聖賢之才。十一二歲在京師念書時,他問塾師:何謂第一等事?老師說:惟讀書登第耳。他聽後不以為然,小小年紀出言不俗:登第恐未為第一等事,或讀書學聖賢耳。
王陽明真正的神還是如《明史》所評:終明之世,文臣用兵製勝,未有如守仁(王陽明)者。王陽明十分好學,從小博覽群書,同時習武,騎、射、兵法皆精通。他於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考取進士,授兵部主事,提督軍務的太監張忠對以文士授兵部主事的王陽明甚為蔑視。一次他強令王陽明當眾射箭,想讓他出醜,並不允他推辭。王陽明遂提起弓箭,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三發全中紅心,全軍歡呼,張忠自討沒趣,十分尷尬。
博學之士能夠統軍征戰,而且每戰必勝,曆史上能有幾人?王陽明身為文臣,卻在一生中打了多次武將未能力克的硬仗,平定江西是他初試牛刀。正德十二年(1517年),江西東南一帶山區爆發民變,聲勢波及方圓近千裏。地方官員無可奈何,時任右僉都禦史的王守仁被推薦出任江西巡撫,前往鎮壓。他到任後,攻打和招安同時進行,一方麵出兵攻破實力最強的藍天鳳、謝誌山軍寨,另一方麵又親自前往其他軍寨勸降,從而在一年多時間取得勝利。
正德十四年(1519年),明王朝宗室寧王朱宸濠在南昌起兵謀反,叛軍十萬,勢如破竹,克安慶,逼南京,大有揮戈北上直取京城之勢,明朝廷上下震動,驚慌失措。這時,駐守在豐城的贛南巡撫王陽明迅速趕到吉安,率領數量不多的兵力直搗叛軍老巢南昌,並與叛軍大戰鄱陽湖。一場危及江山社稷的大叛亂僅在月餘就以生擒朱宸濠而被平定。王陽明因此而獲大明軍神之稱,這也是他一生中最大的軍事功績。
不料在王陽明擒獲寧王後,又節外生枝地出現一段插曲:荒淫無道的昏君正德皇帝在宦官江彬挑唆下,異想天開地要親自出征和寧王打一仗,親手將他俘獲。經王陽明的再三說服和協調,正德皇帝才同意在王陽明到南京後,放出寧王讓他俘虜,高興一下。
通即通才,王陽明不是泛泛的通才,而是對儒、釋、道三家學說的精通、實踐和超越。王陽明的弟子、明清大史學家黃宗羲曾說其學凡三變而始得其門,即他曾相繼對儒、釋、道三家孜孜研讀,在求聖仍不得其門後才促成了龍場之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