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牆內開花牆外香——明朝哲學家、教育家王守仁(2 / 3)

王陽明自幼受儒學熏陶,渴求成聖賢之道。18歲那年,程朱學派的理學家婁諒告誡他,聖人必須通過學習才能達到,學習的內容是儒家經典,學習的方法是朱熹的格物致知說。所謂格物就是認為世界上萬事萬物,大至天地宇宙,小至草木昆蟲,都存在著一種先天本然之理,人與人之間的仁、義、禮、智、信也是此理的表現。格物致知就是通過讀書及踐履來探究這個理,做個真正的明白人,達到聖人的標準。

陪父居於京師期間,王陽明廣搜博覽朱熹的書,深入程朱理學堂奧、旁涉老釋;不光讀書,他還深入進行實踐體驗。在讀到朱熹名言眾物必有表裏精粗,一草一木,皆涵至理後,他就麵對一片竹林做起格物之功:兩眼緊盯著竹子,心中反反複複地琢磨著,渴望從竹子中得到至理。但一連七天,不但沉思不得其理,反而得了一場大病。

按儒學求聖不得其門,使王陽明曾一度對佛家及道家思想產生了濃厚興趣。王陽明所處時代,佛道思想不僅廣為流傳,而且深入人心。王陽明佛學修養很高,他的理學思想受禪宗影響很深,甚至有他前身就是和尚之說。明劉仕義《新知錄摘抄》載有一個故事:有一天,王陽明偶遊僧寺,看一個僧房鎖得嚴密,便動了疑心,要求和尚打開門看個清楚。和尚對他說,房裏有一位老僧入定,已經五十年,上代交付,不可隨便開關。王陽明卻堅持要開門一看,和尚隻好開門,果然看到一個和尚肉身坐在龕中入定,麵色儼然如生,而且很像王陽明自己的相貌。他看了心中如有所悟,覺得這個和尚,就是他的前生,抬頭又見牆壁上還留有一首詩:五十年前王守仁,開門即是閉門人。精靈剝後還歸複,始信禪門不壞身。悵然若失的王陽明,便出錢吩咐寺僧為這坐龕圓寂的和尚肉身建塔。

至於王陽明與道家的交往,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17歲時,他到南昌與諸養和之女諸氏成婚,可在結婚那天他不見了。原來他在獨自散步中無意走到道觀鐵柱宮,遇見一道士在打坐,就向道士請教起養生術,並與之閉目相對靜坐而忘歸,直到第二天嶽父遣人才把他找回。此後他常在泰山、九華山各地和道士討論修煉、養生問題,探討佛道思想。在遊曆名山大川、尋訪道觀廟宇之際,他寫下了許多山水詩,其中不乏抒發自己神往淩霄、早登仙境的心境之作。

靈峭九萬丈,參差生曉寒。仙人招我去,揮水青雲端。

這是王陽明在道家名山、佛教聖地九華山寫下的詩篇之一——《列仙峰》。此峰多人形怪石,仿佛眾多行者、拜者、舞者接踵相從,如同眾仙結隊去天庭赴會。相傳漢朝陵陽縣令竇子明在此做了道士,乘白龍飛天成仙。李白來此也飄飄如入仙境,寫詩想象著浮丘公、公子喬兩位古仙人吹笙騎鶴來與他同遊。

與王陽明結下特殊緣分和感情的是會稽山主峰宛委山,即香爐峰。宛委山古為越中道教聖地,宛委山下的龍瑞宮,又是越中著名道觀,宮旁的陽明洞天是道教的舊經三十六洞天之第十一洞天。天寶三年春(1744年),辭官還鄉的黃冠道士賀知章,寫下了一篇《龍瑞宮記》,並被鐫刻於陽明洞上方的飛來石上。王陽明一生中,曾兩次上宛委山,在山中度過了難忘的時光。他先是偶聞道士談養生,遂有遺世入山之意,在陽明洞側學養生之道,鑽研程朱理學;後又在宛委山結廬讀書,結廬洞側,默坐三年,了悟心性。陽明書屋的遺址至今猶存。

王陽明走進宛委山,跨入陽明洞天,就像當年武陵人來到了桃花源。兩處勝境,都建造在神秘、超逸的霧靄中,縈回著離奇的傳說,會聚了美妙的理想。但是,陽明洞天與桃花源又有霄壤之別:桃花源是虛無縹緲的精神棲所,陽明洞天卻是客觀存在的人間仙境。王陽明也絕不是那位糊塗而迷惘的武陵人,他選擇了靜謐、玄妙的龍瑞宮,作為他養生、悟性、修道、讀書的最佳處所。在正德辛巳年(1521年)王陽明晚年34首居越詩中,有一首觀宛委山而抒心中情的詩——《登香爐峰次蘿石韻》。閱盡人事,曆經滄桑,此時的王陽明早已是另外一種心態了:

曾從爐鼎躡天風,下數天南百二峰。勝事縱為多病阻,幽懷還與故人同。旌旗影動星辰北,鼓角聲回滄海東。世故茫茫渾未定,且乘溪月放歸蓬。

光就是榮光,對祖宗之業的光大,對中華文化的光大。誠如王陽明故居的一副楹聯所雲: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明理明知明教乃萬人師。

據稱,在中國曆史上,真正達到立德、立功、立言標準的三不朽隻有兩個半人,兩個人是指諸葛亮(一說孔子)、王陽明,另半個人是曾國藩。

梁啟超對王陽明的評價是:他在近代學術界中,極其偉大,軍事上政治上,亦有很大的勳業。

錢穆說王陽明是:明代學者的重鎮、宋明理學的高峰。

日本東宮侍講文學博士三島毅讚揚王陽明的七言絕句:憶昔陽明講學堂,震天動地話機藏。龍岡山上一輪月,仰見良知千古光。

日本海軍元帥、大將、侯爵東鄉平八郎,在其隨身攜帶的一顆印章上刻著一生俯首拜陽明七字。

說到大,人們挖空心思地將王陽明往大的位置上抬,諸如心學大師、思想大家、曠世大儒雲雲。與曆代偉人相比較,王陽明即使不是最大個兒,但也絕對不會是小個兒了。

憑借優裕的官宦家庭背景,王陽明邁出了成功的第一步。他從11歲起就侍父於北京任上,有機會出塞漫遊,縱覽山川形勝,廣開眼界,積累知識。同為朝廷命官的嶽父諸養和,又為他創造了深讀四書五經和學習養生之道的條件。在父輩的促進下,王陽明立下了當一代聖人的決心,並且不負眾望,於弱冠之年,與胡端敏、孫忠烈同舉鄉試,成為以後浙江三大人。

繼弱冠中舉後,王陽明在八年後又登二甲進士,步入官場。少年得誌,急於建功立業的王陽明,一踏入官場就吃了記悶棍。當朝皇帝明孝宗僅僅給他一個閑職敷衍了事,對他那寄予厚望的國是建議也不置可否、束之高閣。鬱悶的王陽明因此舊病複發,隻好告假回家鄉養病,其實這隻是他在人生旅途的最初遭到的一次小小的挫折,更大的禍事正等待著他。

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宦官劉瑾擅權,21名正直官吏遇難。時任兵部主事的王陽明抗疏救援,直言武宗要開忠讜之路,因而觸犯權臣,受廷杖處分,遠謫貴州龍場驛(今貴州修文)為驛丞。對如此嚴懲劉謹仍不甘心,又派人尾隨偵察,圖謀暗害王陽明。幸虧王陽明巧施妙計,在錢塘江上浮一鬥笠,江邊放一雙鞋子,偽裝跳江自殺,並留下了百年臣子悲何極,夜夜江濤泣子胥的絕命詩,才得以甩掉跟蹤。金蟬脫殼後,他趕忙搭一艘商船從舟山出海,不料途中又遇颶風。驚天巨浪如同脫韁的烈馬,野蠻地甩弄著載於它背上的木船,而王陽明卻鎮定自若地端坐船內,悠悠地吟著一首《泛海》:

險夷原不滯胸中,何異浮雲過太空?夜靜海濤三萬裏,月明飛錫下天風。

耳邊是狂風肆虐,眼前是驚濤壓頂,然而在一個哲學家的心中,心外無物,與己無關,譬如浮雲,飄過天空。明明是風波險惡,處境危急,然而在一個政治家的心中,卻是風平浪靜,光風霽月,正如同遊方僧那樣,執錫杖,乘天風,飛越三萬裏海濤。短短四句話,表達了詩人豁達的胸懷以及他高潔的聖者境界和哲人的審美情趣。處驚不亂,泛海悟道,或許成為王陽明的心學巨著的序言。

窮山惡水,蠻煙瘴雨,王陽明的謫地是個極其偏僻的地方。貴州龍場驛在貴陽西北萬山叢中,當地居住的人多半是苗人,王陽明都無法與他們交談。剛到那裏連住的地方都沒有,他泰然自若,伐木為室,居洞悟道,並以淵博的知識和才能,贏得了當地苗人的信服。在身處逆境、壯誌難酬的歲月中,王陽明並沒有氣餒,更沒有倒下,而是開始日繹舊聞,冷靜思索,重新領悟孔孟之道,再度審讀程朱理學。

盡管王陽明可以在艱苦環境中坦然處之,但他帶來的隨從卻一個個病倒了,乃至要靠他親自燒水做飯服侍他們。他還常和隨從們一起唱唱家鄉的曲子,盡量設法讓他們心情開朗。如果是聖人,麵對這種情況,會有什麼辦法呢?這是一個讓王陽明晝夜苦思而不得其解的難題。突然他在一個夜夢中,悟得聖人之道,吾性自足的道理,認識到朱熹所強調的在外物中尋找至理的方法是不適合自己的,每個人應當向自己的內心尋找理。

經過獨立思考,王陽明終於大徹大悟,不知不覺中擺脫了以經解經的羈絆,創立了知行合一的學說。後人將王陽明在艱難困苦中創造心學、自成體係並奠定王學基石的三年稱為龍場悟道。王陽明還在貴州創辦了龍岡書院,又應貴州提學副使席書之請,主講文明書院,一時學子蟻聚,使貴州自由講學蔚然成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