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一字激起千秋業——明朝書畫家董其昌(2 / 3)

偃息東林下,悠然澹旅情。泉歸虎溪靜,雲度雁天輕。蒼蘚封碑古,優曇應記生。預悉鍾鼓動,擾擾又晨征。

身居高位、春風得意,董其昌對自己的名譽和地位不禁沾沾自喜,甚至把自己與宋元間官位煊赫而同時藝名傳世的燕肅、高克恭、宋迪、趙孟頫相提並論。董其昌與前輩趙孟頫確有諸多相似之處,他們都是居住在江南的藝術家,在書畫創作上都取得了精深造詣與傑出成就,並且在藝術理論上也都有獨到之見和卓越建樹。趙孟頫推動的古意與士氣,啟發了元朝文人畫風的興起與勃發;董其昌鼓吹的南北宗論,定義了文人畫的不同特征,並且這一定義在後來的幾百年間成為不僅是文人畫家,甚至是宮廷畫家所奉行的圭臬。兩人身居朝廷要職的社會地位,以及他們所結交的上層文人圈子,使他們都足以引領當時審美的風尚,產生廣泛和深遠的社會影響。這是與趙孟頫有相似藝術主張的錢選,與董其昌有同樣藝術思想的莫是龍、陳繼儒力所不及的。

不過雖同為高官,趙孟頫與董其昌卻有全然不同的遭際。身為趙宋王室後裔的趙孟頫,因為出仕元朝,從而背負著貳臣的惡名,甚至還連累到後人對其藝術成就的評價。而董其昌卻善於聰明地遊戲人生,見勢不妙就選擇無為,結果是榮耀一世。在他82年的人生中,真正供職於朝廷的時間不過15年,其仕宦生涯的後半期,幾乎都是閑居在家。徜徉山水,遊戲人間,沉浸在書畫藝術之中,成就了董其昌在藝術上的追求,使其在書畫名家林立中獨樹一幟,取得了極高的成就。

說得好聽點,董其昌是個真正智睿的文化人;說得難聽點兒,他是個十足高明的投機者,不論在政治上或者在藝術上,他都有超乎常人的敏銳洞察力和果斷決策力。憑借天賦的機巧和靈敏的嗅覺,一有風吹草動,他就堅決辭官歸鄉,隨後東山再起。多次起落,每次他都能夠化險為夷。就這一點說,蘇軾不如他睿智,最終未能逃脫政治的樊籠;徐渭沒有他幸運,在藝術的沙灘上窮守一生,生前筆底明珠無處賣,閑拋閑擲野藤中;王維與他的經曆雖有相似之處,但晚年的生活卻是太冷清、太孤寂。董其昌在仕途上的通達終生,令他之前的眾多書畫家都可望而不可即。在古代中國書畫史上,像董其昌這樣能夠在政治、藝術兩者之間遊刃有餘的人,實在是少之又少。

堪稱政、藝兩棲的董其昌,不僅自己工於書畫,而且又是善收購、精收藏的精明藏家。他曾珍藏董源的《瀟湘圖》、《溪山行旅圖》、《龍宿郊民圖》、《夏山圖》四幅山水,並以四源堂命名畫齋;還收藏有李思訓《蜀江圖》、《秋江待渡圖》,董源《征商圖》、《雲山圖》、《秋山行旅圖》,巨然《山水圖》,範寬《雪山圖》、《輞川山居圖》,李成《著色山圖》,郭忠恕《輞川山居圖》,江貫道《江居圖》,趙大年《夏山圖》,趙子昂《洞庭二圖》、《高山流水圖》,王蒙《秋山圖》、《宋人冊頁》等十八幅。董其昌是晚明收藏董源、巨然作品的集大成者,收藏足以令其傲視當代。

不過,在書畫史上流芳百世的董其昌,在家鄉父老百姓中的口碑卻著實讓人不敢恭維。由於高級京官和書畫大師的雙重桂冠,使董其昌成為蜂趨蟻附的雙料明星,附庸風雅的官僚豪紳和腰纏萬貫的商人紛至遝來,求他寫字、作畫、鑒賞文物,潤筆贄禮相當可觀。明星效應迅速轉化為金錢、膨脹為財富,使得董其昌急速地蛻變成名動江南的大藝術家兼官僚大地主。到後來他則擁有良田萬頃、遊船百艘、華宇數百間,成為鬆江地區勢壓一方的首富,墮落成一個驕奢淫逸、為非作歹於鄉裏的惡霸,也成為書畫史上有名的惡棍。

作為影響深遠、聲名卓著的一代書法大師,董其昌的成就被視為帖學派最後一座高峰,其風流餘韻至今仍為人們所稱道,甚至流傳國外,對日本書道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而令人難以置信的是,董其昌也和文徵明一樣,是在吃了字不好的苦頭之後才下決心學習書法的。他走上書法藝術的道路出於一個非常偶然的機會,《畫禪室隨筆》中記述,他在17歲時與其堂侄董源正一起參加會考,鬆江知府衷貞吉在批閱考卷時,本因他的文才而將其列第一,但嫌其考卷上字寫得太差,遂將第一改為第二,同時將字寫得較好些的董源正拔為第一。這件事極大地刺激了董其昌,一字激起千秋業,自此他刻苦鑽研書法,終成大家。

董其昌回憶說:郡守江西衷洪溪以餘書拙置第二,自是始發憤臨池矣。初師顏平原(真卿)《多寶塔碑》,又改學虞永興(世南),以為唐書不如魏晉,遂仿《黃庭經》及鍾元常(繇)《宣示表》、《力命表》、《還示帖》、《丙舍帖》。凡三年,自謂逼古,不複以文徵仲(徵明)、祝希哲(允明)置之眼角。董其昌學習研究了以前絕大部分名家,從顏、柳到鍾、王,從懷素到楊凝式、米芾,直至趙孟頫。

由此可見,董其昌學習書法的曆程經過了三次變化。初學書法時,他是從唐碑入手的。先師法顏真卿《多寶塔碑》,後改學虞世南的書法,同時兼學徐浩、李邕、柳公權等書家。此時其楷書結體寬綽而又方正,用筆老辣而又穩健,風神直追顏楷。後來,他漸漸覺得唐書不如魏晉的書法,於是轉而臨習鍾、王書跡,從此開始了他書法發展的第二階段。他用了整整三年的時間,臨習鍾、王的《宣示表》、《力命表》、《還示帖》、《丙舍帖》和《黃庭經》等名作。此時他的書藝突飛猛進,藝術個性也初露端倪。

與大收藏家項元汴的交往,使董其昌得以飽覽許多書畫真跡,大開眼界。44歲那年,他來到嘉興,在當時的大收藏家項元汴家中見到了很多曆代書法名作真跡,又在金陵看到了《官奴帖》、《樂毅論》的摹本,前人的藝術精神使他的心靈受到了強烈的震撼。從此,他放棄碑版刻帖,認真臨摹古代書法家的真跡或摹本,在用筆用墨和結構布局方麵,融會貫通各家之長。他以古為師,以古為法,終於集古法之大成,創造出有獨特藝術風格的董體。這是董其昌書法發展的第三個階段。

董體是董其昌在書法美學上追求天真爛漫、奇宕瀟灑、蕭散古淡的結果。董體的風格,圓潤勁利,逸宕瀟灑,結字妍正,秀美見長。其章法布勢,字間、行距特別寬綽,善於用墨,濃淡相同。他又與同時代的哲學家、佛學家交往,使他確立了一種以禪喻書的理論指導,藝術上更添一層空靈剔透,豐神獨絕。六體和八法在董其昌手下無所不精,在當時已名聞外國,尺素短劄,流布人間,爭購寶之(《明史·文苑傳》)。

清朝康熙、乾隆兩位皇帝都以董書為宗法,倍加推崇,甚而臨摹董書,常列於座右,晨夕觀賞。康熙曾為他的墨跡題過一長段跋語加以讚美:華亭董其昌書法,天姿迥異。其高秀圓潤之致,流行於褚墨間,非諸家所能及也。……顏真卿、蘇軾、米芾以雄奇峭拔擅能,而要底皆出於晉人。趙孟頫尤規模二王。其昌淵源合一,故摹諸子輒得其意,而秀潤之氣,獨時見本色。草書亦縱橫排宕有致,朕甚心賞。康乾盛世之際,士子皆學董其昌的妍美、軟媚,董其昌的書法到了獨步天下的全盛時期,是其他書法家無法望其項背的。

物極必反,書壇為一家所籠罩,未免使書風日下、書藝不複進步。而對董其昌的書法,曆來評說也是褒貶不一。一方麵褒者傾其溢美之詞,清著名書法家王文治把董書列為神品,認為二王之後的行草書法,除顏真卿之外就是他。當時書法上有邢張米董之稱,把董其昌與臨邑邢侗、晉江張瑞圖、關中米萬鍾並列,但王文治在《論書絕句》中說:書家神品董華亭,楮墨空元透性靈。除卻平原俱避席,同時何必說張邢。他認為隻有顏真卿(平原)才有資格與董其昌相伯仲,張邢之輩則休矣!

另一方麵方家對董其昌並不寬容,批評也很多,以包世臣、康有為最為激烈。包世臣雲:行筆不免空怯。康有為的《廣藝舟雙楫》諷刺道:香光雖負盛名,然如休糧道士,神氣寒儉。若遇大將整軍厲武,壁壘摩天,旌旗變色者,必裹足不敢下山矣!

盡管董其昌沒有留下一部書論專著,但他在實踐和研究中的心得與主張,散見於其大量的題跋中。他曾說過:晉人書取韻,唐人書取法,宋人書取意。這是曆史上書法理論家第一次用韻、法、意三個概念劃定晉、唐、宋三代書法的審美取向。這些看法對人們理解和學習古典書法,起到了很好的闡釋和引導作用。

一生勤於書畫,身處高位,又享高壽,所以董其昌傳世的墨跡很多。其代表作有《桑寄生傳卷》、《蘇軾重九詞軸》、《試墨帖》、《論畫冊》、《前赤壁賦跋》、《三世誥命卷》、《杜甫醉歌行卷》、《魯公語軸》、《七絕詩軸》、《臨楊凝式韭花帖》、《尺牘》、《杜甫詩軸》、《勤政勵學箴軸》、《晝錦堂記》、《白居易池上篇》、《李白月下獨酌詩卷》等。

《勤政勵學箴軸》紙本,縱214灡5厘米,橫61灡8厘米。此軸書共10行,409字,以楷書為主,間雜以行書,為董其昌四十多歲時奉神宗之命而撰文並書丹的,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年過不惑的董其昌,書法藝術已臻純熟,楷書古樸老辣,筆姿穩健樸茂,顯出書法家的坦然自信。字大徑寸,無欄格,行與行間,字與字間,距離盡一,橫平豎直,無一傾斜,絲毫不苟。用筆莊重,筆力骨氣洞達,爽然如有神力之助。筆法圓勁秀逸,肥瘦得中。全書自首迄末,無一破體,也無一懈筆,神完氣足。在這件作品中,既蘊涵著顏書的天骨、神韻,也可窺見王書的風姿,是董氏書法藝術走向頂峰的堅實階梯。

董其昌的書法無論是楷書還是行書或者是草書,都以秀美見長,特別是行草書,其藝術特征更為鮮明,《晝錦堂記》是其中的代表作。《晝錦堂記》是北宋大文學家歐陽修為名將韓琦的別墅晝錦堂所作的記,董其昌以行草書記此文,並以小楷題詩於後,在其所畫《晝錦堂圖並書記》卷的後半部分,不占畫麵位置而獨立存在。董其昌在題識中說:此文既有君謨正書帖,故以米行書之。意即以米芾為榜樣,實際上還是他自己的風格。董其昌曾專攻過米字,兼研蘇字,在不斷的探索中形成自己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