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空中傳恨——清朝詞人朱彝尊(2 / 3)

從朱彝尊的生死愛情和傳世詩詞,令人想起兩位前輩的動人故事:一位是曾為人上人、後作階下囚的南唐後主李煜;另一位是繼李白之才、揚杜甫之風的南宋愛國詩人陸遊。李煜的一段愛情經曆與朱彝尊頗多相似,也曾有過與小姨子約會的浪漫經曆,並且在其三首《菩薩蠻》詞作中,大膽率真地敘述了彼此傳情、幽會的情景,細致入微地描摹了相互愛慕、偷情的畫圖。小周後在其姐去世後如願成為李煜的繼室,帝後之間的愛不謂不熱烈、不真誠;但是窩囊的亡國之君不僅斷送了國家,也無可奈何地將自己的愛妃拱手讓給了宋太宗,使她羊落虎口,走上不歸路。後人對這段辛酸愛情隻是同情,卻並不為之動容。

真正感動後人的是陸遊與唐婉的那段愛情悲劇,兩個人蘸著心中的血和眼中的淚寫成的《釵頭鳳》,動人心魄,令人心碎。可敬的詩人陸遊在唐婉去世後的數十年歲月中,又一次次地寫下新篇,傾訴一腔對她的無盡相思和深切悼念的心情。直到84歲逝世前夕,陸遊還最後一次平靜而深沉地表達了對唐婉忠貞不渝、至死不衰的愛。盡管陸遊也沒有守護住自己的愛妻,但是他的品格、感情,卻是李煜無可攀比的。

朱彝尊的《桂殿秋》和陸遊的《釵頭鳳》可有一比,均是曆代愛情詞中的傑作,但前者不論在藝術性或感染力上都略輸一籌。朱彝尊與前輩陸遊還有一比,就是兩位文壇大家都一生創作,留下了大量詩詞,盡管在含金量上朱詞不能與陸詩相提並論,但其作品中也不乏反映民生疾苦的精品,特別是他在康熙十一年(1672年)編就的《江湖載酒集》中那些登臨吊古、抒發興亡的詞作。朱彝尊的詞受到一位赫赫有名的現代詞家的賞識,此人就是毛澤東。毛澤東曾以自己特有的毛體,瀟灑縱橫地錄寫了他的名作《解佩令·自題詞集》:

十年磨劍,五陵結客,把平生涕淚都飄盡。老去填詞,一半是空中傳恨。幾曾圍燕釵蟬鬢?

不師秦七,不師黃九,倚新聲玉田差近。落拓江湖,且分付歌筵紅粉。料封侯白頭無分!

這首被稱為清朝三百年之冠的詞人力作,既論詞,又抒懷,固然標舉了朱彝尊的清空醇雅的詞旨,但全文所敘重點卻是抒發抗清複明活動失敗、落拓江湖、壯誌未酬的情感,以慷慨悲涼的筆調敘說了因明朝亡國而導致的前半生辛酸際遇。毛澤東根據自己的理解,在書寫時有意將朱彝尊的詞稍作改動:五陵結客的結改為作、落拓江湖的拓改為魄。結客是結識客人的意思,表示主人有一定的地位,而作客則是去別人那裏做客,有巴結的味道;落拓是豪放不羈和窮困潦倒兩者兼而有之,而落魄則隻有窮困潦倒一種解釋。兩個字的改動,使朱彝尊落寞潦倒的文人形象及其內心思想更為鮮明。

明清更替的非常時期,每個中國文人的思想和立場都受到檢驗與挑戰。在嚴峻的考驗麵前,一支龐大的明朝遺民隊伍分化出林林總總的各色人群:有殉國的,有抗清的,有遁世的,當然也有仕清的。但是過了若幹年之後,大家忽然看清楚也想明白了,原來坐在金殿上的清朝皇帝並沒有那麼壞,甚至比一些明朝皇帝還英明些。

恰如魯迅所說:凡有讀過一點古書的人都有這一種老手段:新起的思想就是異端暞,必須殲滅的,待到它奮鬥之後,自己站住了,這才尋出它原來與聖教同源暞;外來的事物,都要用夷變夏暞必須排除的,但待到這夷暞入主中夏,卻考訂出來了,原來連這夷暞也還是黃帝的子孫。於是很多人翻然醒悟,由抗清轉向仕清,朱彝尊也是其中的一個,諸多方麵的原因使他在人生的後期思想發生了變化。

朱彝尊(1629~1709年),字錫鬯,號竹垞,又號漚舫,晚號小長蘆釣魚師,又號金風亭長,浙江秀水(今嘉興)人。他是清朝初年著名的詞人、詩人、學者、藏書家、文學家、曆史學家、考據學家。朱彝尊出生於破落的官宦門庭,曾祖朱國祚是明朝宰輔,當時是個鍾鳴鼎食的相府人家。但到了朱彝尊的父輩,由於明末的社會動亂和連年的自然災害,墓田外,無半畝之產。……家計愈窘,歲饑,恒乏食(《亡妻馮孺人行述》)。

《清史稿》說朱彝尊生有異秉,書經目不遺,天資聰明加上勤奮好學,再加之伯父、叔父的傳教,在少年時他就已經博學多識,凡天下之書,無不披覽,有神童之名。朱彝尊一開始學詩就顯露出卓異的才華,華亭名士王廷宰預言他必將以詩名世,舍館嘉興的著名文學家吳偉業甚至將他與謫仙人李白相比擬,而西泠十子的領袖陸圻也為他的詩作所傾倒。

曾經有過的烜赫家世,給年輕的朱彝尊的思想加上了一道無形的枷鎖,使他對朱明王朝懷有眷戀之情,同時對清兵入主中原的舉動深感憤懣。也就是這個原因,他在清朝定鼎次年的1645年17歲時,毅然棄舉子業,肆力於古學(《國朝先正事略》)。由於家庭貧困,朱彝尊就拖著饑餓疲憊的身軀跋山涉水,奔走於全國各地,所到之處,以搜剔金石為事。對所看到的金石、叢祠荒塚、破爐殘碣之文,他都要與史書、傳記詳加考證。廣博的見聞、珍貴資料的積累,為其以後著文學、史學著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到了而立之年,在嶺南做塾師的朱彝尊起程回家,此後不久,發生了1659年震驚江南的鄭成功、張煌言海上出師反清的行動。鄭、張兵敗之後,清朝廷即興大獄追查通海事件,株連甚廣,並下令嚴禁士子結社訂盟。其時朱彝尊寓居山陰(今紹興),客浙江寧紹台道寧琬幕中,與祁理孫、祁班孫兄弟誌同道合,過從甚密,並結識了屈大均、魏耕等故明文人,一起參加祁氏兄弟的反清活動。

康熙元年(1662年),魏耕、祁班孫、錢瞻百、錢纘曾、潘廷聰因遭人告密通海而被捕。除祁班孫遣戍寧古塔外,其餘四人均殉難。為隱身避禍,其時34歲的朱彝尊不得不遠走他鄉,開始了寄人籬下、為人捉刀的遊幕生涯,走南闖北,足跡遍布四方。康熙元年底,朱彝尊抵達浙南,首先為客永嘉,在縣令王世顯署中做記室。在到永嘉遊幕的途中,他路過縉雲、麗水、青田,客遊了處州。在此後的十餘年間,朱彝尊先後在山西按察副使曹溶、山西左布政司王顯祚、山東巡撫劉芳躅、潞河通永道僉事龔佳育等處為幕賓,龔佳育任江寧布政司時,又邀朱氏隨赴南京。

康熙三年(1664年),朱彝尊輾轉北上山西,來到大同,登上白登山,寫下《雲中至日》一詩,抒發他長年累月浪跡天涯中積存於心的離愁別恨:

去歲山川縉雲嶺,今年雨雪白登台。可憐至日長為客,何意天涯數舉杯。城晚角聲通雁塞,關寒馬色上龍堆。故園望斷江村裏,愁說梅花細細開。

詩人感歎道:去年今日我還在江南的縉雲嶺縱覽清幽秀美的山川勝境,時隔一年已在萬裏相隔的塞外欣賞紛紛雨雪。冬至之日本當是家人團聚之時,而今卻幻滅成天涯孤身的獨酌苦飲。我帶著幾分醉意,跨上一騎白馬,徐徐地踏上夜色蒼茫的漠野,耳聞淒淒悲鳴的城堞角聲,目睹橫臥荒漠的起伏龍堆,隻感到一派塞外的孤寂和蒼涼。身在萬裏塞外,對江村梅景隻可遙想而不可親近,這是何等淒絕的人生憾事。全詩寥寥五十六字,卻蘊涵著複雜的思想情感,有人曾將它與杜甫名作《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比較,認為一以寫喜、一以寫悲,可謂異曲同工。

朱彝尊還有一首著名的詠物詞——《長亭怨慢·雁》,題詠的是秋雁。全詞生動細致地描繪了一幅大雁南飛的畫圖,盡管時當金秋,詞中卻是滿篇北風、冷月、孤門、敗荷、疏雨、暮色,成群的大雁排成不同的隊形,在略作休息之後又疲倦地向南飛去,充滿了蒼涼悲淒的氣氛。顯然詞人的用意是以雁喻人,通過詠雁來表現自己飄零四海、有家難歸的身世之悲。漫長的羈旅生涯,對清廷追捕的提心吊膽,他既感到厭倦,又感到驚恐,夢想著能夠回到江南家鄉,明朝故國,過上安定的日子。因此當他看到秋天南飛的大雁,心中不禁產生強烈的共鳴,忍不住發出了也隻戀江南住的慨歎:

結多少悲秋儔侶,特地年年,北風吹度。紫塞門孤,金河月冷,恨誰訴?回汀枉渚,也隻戀江南住。隨意落平沙,巧排作、參差箏柱。

別浦,慣驚移莫定,應怯敗荷疏雨。一繩雲杪,看字字懸針垂露。漸欹斜、無力低飄,正目送、碧羅天暮。寫不了相思,又蘸涼波飛去。

客遊各地幕府,遍走大江南北,為朱彝尊搜集金石文字以補證史籍和采集各地幽憂失誌之士遺散詩文積累了珍貴的資料,對他後來研究史學、金石學和詩學都大有裨益,其間他也結交了不少巨儒遺老。他在北上途經揚州時,特去訪問時任揚州司理的著名詩人王士禛,雖然失之交臂,但仍為日後南朱北王定交奠定了感情基礎。在太原,他與明末大學者、前輩詩人顧炎武邂逅相遇;在江都,他與文學家魏禧相交為友;康熙十二年(1673年),他在京郊潞河與年僅18歲的滿族大詞人納蘭性德一見如故,日後交誼甚深。朱彝尊在遊幕時期屢遊京師,相交眾多名流,如在詞學方麵就有宜興陳維崧、曹爾堪以及曹貞吉、顧貞觀等人。

詞人的人生轉折發生在康熙十八年(1679年),那一年康熙皇帝為籠絡士人,首開博學鴻詞科。朱彝尊一改初衷,受薦應試,以一介布衣出仕清廷,任翰林院檢討,為《明史》纂修官。酷愛古文辭、曆史的朱彝尊,參與《明史》的編寫工作,如魚入海,暢遊無阻。編纂史書並非兒戲,不允許半點馬虎,更不允許絲毫戲說。在明史館期間,朱彝尊曾七次上書給負責編輯的官員,從體例到內容都一一闡明自己的觀點。他建議要廣泛閱讀史書,放寬寫作期限,避免纂寫元朝史書時緊迫限時的弊病,防止粗製濫造、不負責任地編撰曆史。他辨析了明朝方孝孺、東林黨兩件史事,針對如何編纂《明史》,強調要抱著嚴謹態度,不可以存在門戶之見,也不可用觀點的同異來劃分邪與正、賢與不肖。鑒於朱彝尊卓越的學識,纂修《明史》的體例和內容很多都采納了他的意見,而他嚴謹的治學觀點,更成為時人尤其是今人學習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