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在永州(今湖南零陵)浯溪,唐代人留下的題名石刻很多,其中有一塊寫道:“太仆卿分司東都韋瓘,宣宗大中二年(848年)路過這裏。我於文宗大和年間以中書舍人的身份被貶謫到康州(今西藏昌都地區)作官,至今已十六年。去年冬天在楚州(治今江蘇淮安)刺史任上被罷官,今年二月又接到赴桂林任職的命令,在桂林才幾個月,又蒙朝廷委派新職,經過靈川(今屬廣西)時,得到消息又改任此官。分司是個待遇優厚而又輕閑的職務,確實令我感到榮幸。”按:《新唐書》記載:“韋瓘累官至中書舍人,他與宰相李德裕關係親密,監察禦史李宗閔很憎惡他。李德裕罷相後,他被貶為明州(治今浙江省鄲縣)長史,死於桂管觀察使任上。”用題名石刻來考證,可知韋瓘是從中書舍人被貶謫到康州,又不是死於桂林,正史的錯誤竟到這種地步。韋瓘所說的十六年前,正相當於大和七年。這時,李德裕正在宰相位上,到大和八年十一月才罷相,既然如此,那麼韋灌離開京都,究竟是什麼原因還很難說啊!
皇甫湜詩
【原文】
皇甫湜、李翱,雖為韓門弟子,而皆不能詩,浯溪石間有湜一詩,為元結而作,其詞雲:“次山有文章,可惋隻在碎。然長於指敘,約潔多餘態。心語適相應,出句多分外。於諸作者間,拔戟成一隊。中行雖富劇,粹美君可蓋。子昂感遇佳,未若君雅裁。退之全而神,上與千年對。李杜才海翻,高下非可概。文於一氣間,為物莫與大。先王路不荒,豈不仰吾輩。石屏立衙衙,溪口揚素瀨。我思何人知,徙倚如有待。”味此詩乃論唐人文章耳,風格殊無可采也。
【譯文】
皇甫湜和李翱,雖然都是韓愈門下的弟子,卻都不善於寫詩。在永州沼溪旁的石刻間有皇甫湜的一首詩,是為元結而作的,內容是:“次山有文章,可惋隻在碎。然長於指敘,約潔多餘態。心語適相應,出句多分外。於諸作者間,拔戟成一隊。中行雖富劇,粹美君可蓋。子昂感遇佳,未若君雅裁。退之全而神,上與千年對。李杜才海翻,高下非可概。文於一氣間,為物莫與大。先王路不荒,豈不仰吾輩?石屏立衙衙,溪口揚素瀨。我思何人知,徙倚如有待。”仔細玩味這首詩,實際上是在評論唐代詩文,但在風格上卻毫無可取之處。
人物以義為名
【原文】
人物以義為名者,其別最多。仗正道曰義,義師、義戰是也。眾所尊戴者曰義,義帝是也。與眾共之曰義,義倉、義社、義田、義學、義役、義井之類是也。至行過人曰義,義士、義俠、義姑、義夫、義婦之類是也。自外入而非正者曰義,義父、義兒、義兄弟、義服之類是也。衣裳器物亦然,在首曰義髻,在衣曰義褵、義領,合中小合曰義子之類是也。合眾物為之,則有義漿、義墨、義酒。禽畜之賢,則有義犬、義烏、義鷹、義鶻。
【譯文】
人和物以“義”為名的,類別最多。堅持正道、維護公理的叫義,如義師、義戰等。眾人所尊重擁戴的叫義,如義帝。與大眾共享的叫義,如義倉、義社、義田、義學、義役、義井之類。有超過常人的品行叫義,如義士、義俠、義姑、義夫、義婦之類。外來而不是正統的叫義,如義父、義兒、義兄弟、義服之類。衣裳器用之物也是這樣。如在頭上的叫義髻,在衣服上的叫義褵、義領,盒子裏有小盒子叫義子之類。把多種物品混合在一起的也叫義,比如有義漿、義墨、義酒等。禽獸牲畜中有善行的,有義犬、義鳥、義鷹、義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