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卷八(十五則)(2)(3 / 3)

人君壽考

【原文】

三代以前,人君壽考有過百年者。自漢、晉、唐、三國、南北下及五季,凡百三十六君,唯漢武帝、吳大帝、唐高祖至七十一,玄宗七十八,梁武帝八十三,自餘至五六十者亦鮮。即此五君而論之,梁武召侯景之禍,幽辱告終,旋以亡國。玄宗身致大亂,播遷失意,飲恨而沒。享祚久長,翻以為害,固已不足言。漢武末年,巫蠱事起,自皇太子、公主、皇孫皆不得其死,悲傷愁沮,群臣上壽,拒不舉觴,以天下付之八歲兒。吳大帝廢太子和,殺愛子魯王霸。唐高祖以秦王之故,兩子十孫同日並命,不得已而禪位,其方寸為如何?然則五君者雖有崇高之位,享耆耋之壽,竟何益哉!若光堯太上皇帝之福,真可於天人中求之。

【譯文】

夏、商、周三代以前,國君壽命有超過百歲的。從漢、晉、唐、三國、南北朝下至五代,總計有一百三十六位君主,隻有漢武帝、吳大帝、唐高祖享年七十一歲,唐玄宗七十八歲,梁帝武八十三歲,其餘的活到五六十歲的也很少。然而,就這五位長壽之君而論:梁武帝自己招致侯景叛亂之禍,都城被攻破後饑病而死,不久國亡;唐玄宗自己招致安史之亂,被迫流亡四川,返京後鬱鬱寡歡,含恨死去。皇位久長,反是禍害,本來也不值得再說。漢武帝末年,巫蠱事件發生,株連許多人,從皇太子、公主到皇孫都死於非命,漢武帝悲傷、憂愁、沮喪已極。群臣為他祝壽,他竟不舉酒杯,臨終不得不把天下交給八歲的小孩子劉弗陵。吳大帝廢了太子和,又殺掉了愛子魯王霸。唐高祖因為秦王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的緣故,兩個兒子、十個孫子同一天被殺,他不得已才禪位給秦王,他的心情會怎麼樣呢?由此看來,這五個長壽之君雖有崇高的帝位,又享有七八十歲的壽命,最終有什麼益處呢?像光堯太上皇帝(即宋高宗趙構)這樣的福氣,真是隻能在天仙中尋找了。

韓文公佚事

【原文】

韓文公自禦史貶陽山,新舊二《唐史》,皆以為坐論宮市事。案公《赴江陵途中》詩自敘此事甚詳,雲:“是年京師旱,田畝少所收。有司恤經費,未免煩誅求。傳聞閭裏間,赤子棄渠溝。我時出衢路,餓者何其稠!適會除禦史,誠當得言秋。拜疏移閤門,為忠寧自謀。上陳人疾苦,無令絕其喉。下言畿甸內,根本理宜優。積雪驗豐熟,幸寬待蠶麰。天子惻然感,司空歎綢繆。謂言即施設,乃反遷炎洲!”皇甫湜作公神道碑雲:“關中旱饑,人死相枕藉,吏刻取恩,先生列言天下根本,民急如是,請寬民徭而免田租,專政者惡之,遂貶。”然則不因論宮市明甚。碑又書三事雲:“公為河南令,魏、鄆、幽、鎮各為留邸,貯潛卒以橐罪亡,公將擿其禁,斷民署吏,俟旦發,留守尹大恐,遽止之,是後鄆邸果謀反,將屠東都,以應淮、蔡。及從討元濟,請於裴度,須精兵千人,間道以入,必擒賊。未及行,李愬自文城夜入,得元濟。三軍之士,為公恨。複謂度曰:“今藉聲勢,王承宗可以辭取,不煩兵矣。得柏耆,口授其詞,使耆執筆書之,持以入鎮州,承宗遂割德、棣二州以獻。”李翱作公行狀,所載略同。而《唐書》並逸其事,且以鎮州之功,專歸柏耆,豈非未嚐見湜文集乎?《資治通鑒》亦僅言耆以策於愈,愈為白度,為書遣之耳。

【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