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思維,對於說話者來說,就是選擇積極的詞語,而不是消極的詞語。生活中時時選擇使用積極性的字眼,能夠振奮我們的情緒,反之,若是選擇使用了消極的字眼,就必然使我們自暴自棄,因此我們務必要重視使用字眼的重要性。
說話需要注意遣詞,恰當的用字,不僅可以準確地表現自己的意思,而且能夠起到感染聽者的效果。馬克 吐溫說:“恰當地用字極具威力,每當我們用對了字眼……我們的精神和肉體都會有很大的轉變,就在電光石火之間。”當我們所說的話用對了字眼就能使人歡笑、治療人的心病、帶給人希望,若是用錯了字眼就會使人哭泣、刺傷人的心、帶給人失望。同樣地,借著所用的“字眼”可以讓別人了解我們崇高的心誌和由衷的願望。
這做起來並不難,讓自己擁有豐富的詞彙,那就有如手中握著一個可以調出多種顏色的調色盤,再通過自己用心地選擇,便能調出迷人的色彩。
正麵說話就是從肯定的、積極的、鼓勵的、滿意的、希望的和愛護的等方麵說話,給人以良好的刺激;反麵說話則是從否定的、消極的、貶斥的、不滿的、嫌棄的和責怪的等方麵去說話。
記得多年前讀過一本閑書,書中的一則印度寓言令我心頭一震,寓言講的是:兩個人各有一杯水,都喝了半杯,一個說:我已經喝掉了半杯;另一個人說:我還有半杯沒有喝。雖說麵對的和所擁有的都是同等的,可是兩種說法,前者透出一種無奈和苦澀,後者滿懷希望,流露出一股安慰。
又比如,一個人打保齡球,一下子打掉了8個瓶子,還有2個沒打倒。你作為此人的指導者該怎麼說話呢?如果你著眼於還有2個瓶子沒打倒,就會以不滿意的口氣和措辭說話。這就是反麵說話,會使此人泄氣、產生抵觸情緒。如果你從肯定和鼓勵的方麵去說:“好!打得不錯,已經打掉了8個瓶子,繼續努力會打掉更多的瓶子!”這就是正麵說話,能使對方受到鼓舞,振作精神,把該做的事情做得更好。
為什麼積極說話才會有好的效果呢?這是因為人際交流不僅是彼此交換信息,而且是在感情上的相互刺激影響。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和喜歡良好的刺激,不需要也不喜歡不良的刺激。反麵說話或輕或重、或多或少總是給人以不良的刺激,這就必然會激起對方或大或小的自我防衛心理,產生抵觸反感的情緒,或明或暗地和你唱對台戲。
所以,唯有積極說話才能進行正常而有效的人際交流,反麵說話隻會阻礙交流,因此是有害無益的。下麵我們再以談生意為例來加以對照比較。甲乙雙方在交貨的時間存在矛盾,怎麼談呢?
消極說話:如果貴方不在時間上按我方要求辦,那就別想達成協議!
即使乙方很想達成協議,甲方如此說話,也會使對方抵觸反感,從而一口咬定在時間上不可能按甲方的要求辦,結果不歡而散。甲方如果能從正麵說話,那就會爭取成功,至少還有商量的餘地,有可能獲得成功。
積極說話:如果貴方能在時間上盡力提前幾天,我們達成協議就沒多大問題了,請多加關照好嗎?
這樣說話會促使對方通過邏輯推理,權衡利弊得失,進一步考慮你的要求,也就很可能改變局麵,達成協議了。
假如雙方在價格問題上還有差距,你可以比較選擇哪一種說法有效。
消極說話:不行,你的開價過高了,你至少低一個百分點,我們才能打交道。要不然,我就去找別的公司了!
積極說話:在開價問題上,咱們是不是再商量一下。你知道,我很願意和你打交道。我們之間具有長久而良好的合作關係,我們雙方都願意把這種關係發展下去。現在這個價錢,我本人覺得還可以,但我們領導不太同意,因為他剛剛得到一個情報,說有家公司的開價,比你們的開價低一個百分點。我希望咱們還是合作下去,請你照顧一下我的難處,好嗎?
顯然,你從消極說話,對方即使擔心後悔,由於情緒上的抵觸反感,也會嘴硬氣衝起來,一口拒絕。而積極和婉轉地說話,能夠爭取感情上的溝通,讓對方理智地思考,就容易把事情談成。
某學院管理係邀請一位著名學者舉辦現代管理科學的係列講座,因為該學者的講座內容新穎,表達生動,踴躍來聽講的學生不僅有管理係的,而且還有其他係的同學。由於人數眾多、座位有限,管理係的學生晚來一步的就沒有座位了。為此,負責舉辦這次講座的老師向大家發出一個通告:
“同學們,我們這次舉辦的講座來聽的人很多,為了保證我們管理係的同學都有座位,請其他係來的同學一律坐在第10排以後的座位上。謝謝大家的合作!”
這番話的意圖無可非議,但這樣說會使其他係的同學有一種“外人”的感覺,似乎不受歡迎。為什麼不能換個角度,把話說得順耳中聽一些呢?比如這樣說效果就比較好:
“同學們,這次講座來聽的人很多,不論是哪個係的同學,我們都很歡迎!但由於座位有限,為了讓別的係的同學也都盡可能坐下,請管理係的同學一律坐在前10排以內!謝謝大家合作!”
同樣的事情和意圖,可以從這個角度說,也可以從那個角度講。我們為什麼不選取最佳的角度,力求最佳的效果呢?所以,我們一定要積極說話,而不要從消極說話。
愛講消極話的人,有時是過於理想化,用自己理想化的模式,去套生活中的現實,結果常常是事與願違。還有的人是看問題過於狹隘偏頗,隻考慮自己,不顧及其他,凡是不對自己脾氣的,都一概予以否定。
另一種便是用“放大鏡”甚至是“顯微鏡”看人,將別人微不足道的缺點放大。正如魯迅先生曾經比喻的,一位老夫子用一枚放大鏡去看美人那嫩白的胳膊,結果卻看到了皮膚間的皺紋和皺紋間的汙泥。試想,如果再用顯微鏡去觀察,豈不就是駭人的細菌布滿全身了嗎!
老愛講消極話的人,是很難與人友好交往的,即使他並沒有直接說對方不好,但他那萬事皆不如意的心態,讓人很難同他找到舒心滿意的共同語言。久而久之,人們還會覺得此人太愛刁難,難以相處,常常避而遠之,偶有接觸,也隻好打個哈哈敷衍了事。總講消極話,最終會成為難以與人相融的孤家寡人。
少說消極話的關鍵,是要有一個積極樂觀的心態。生活中並不缺乏美,而是缺少發現。正如一個故事講到的:
一位老太太有兩個女兒,大女兒賣雨傘,小女兒賣冰棍。晴天雨傘賣不出去,老太太就埋怨老天為什麼不下雨;雨天冰棍賣不動,老太太就抱怨為什麼不趕快出太陽。後來有人開導她說,晴天你小女兒冰棍賣得火,雨天你大女兒雨傘賣得快,你天天都有高興事,還有什麼可埋怨的呢?老太太一想,果然,於是臉上便由陰轉晴,心情也一下子就好起來了。
同樣,與人相處,也要熱情大度,注意發現對方身上的閃光點。有時還需要用你身上的閃光點去照亮別人,讓大家的心境都明亮開朗起來。這樣,就會有更多的人願意同你友好相處。
除了要注意避免說消極話之外,我們還要認識到有意見應當當著別人的麵去說。我們知道中國有句古話叫“誰人背後不說人,誰人背後不被人說”,這是很不好的,在日常的交際生活中要注意“閑談莫論他人是非”。
有些人對別人的成功議論,對別人的失敗也要議論,任何東西都是他們議論的對象,這是很不好的做法。人在這個世界上的存在意義並不是被他人議論,而且議論大多數都是負麵的,我們要盡量把這個陋習改掉。
在別人背後議論他人的好壞是對人際關係危害最為嚴重的一種行為。同學、同事之間不要互相議論,若我們對某個人有意見就可以約個時間,或找個機會當麵告訴他,指出你對他不滿意的地方。這樣對方不但不會生氣還會因此感謝你,人際關係也會和諧融洽。
下麵介紹的這個旅美學者的經曆對我們認識這個問題或許有些幫助:
“我在美國和俄國時,從來沒有人在我麵前說第三個人的壞話,我自己倒有時會犯這個毛病,在一個人麵前對不在場的某個人說三道四。後來有個老毛子告訴我:‘在我們這個地方,和一個人議論另一個人的事是不道德的。’我從那以後就把這個壞毛病徹底地改掉了。”
我們都知道背後議論他人的毛病,對人際關係極具破壞力。而人際關係的好壞對我們每個人的發展都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所以要清楚地認識這個問題,避免它發生在自己身上。
11、易觸雷的話,請選別的詞說
說話要因人而異,有時換種說法,就能解困化窘。
生活中常常會有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使人措手不及,陷入一種尷尬困窘境地。此時如果能隨機應變,換種說法巧說話,就能輕鬆化解尷尬,走出困境。
今年元旦,市委在機關禮堂召開迎春茶話會。會議結束後,與會人員三五成群走出會場,一邊交談,一邊沿階而下。由於天氣寒冷,殘雪未消,台階又濕又滑,城建局的陳局長一不留神,腳下踏空,琅踉蹌蹌,連跨了三四級台階,差點跌了個大跟頭。大家哄然大笑,有人說:“陳局長,當心哦,走穩點,別栽啦!”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新年的第一天就在眾人麵前出了這麼一個洋相,本來就有點尷尬,一聽這話,陳局長的臉上就更掛不住了,紅一陣,白一陣,滿臉的不悅之色。宣傳部新聞科張科長一見氣氛不對,連忙打圓場說:“大夥兒看我們的陳局長啊,新年邁開新步伐,走起路來好勁頭,三步並作一步走,爭先恐後好兆頭!”此言一出,剛才還滿臉不高興的陳局長立即喜笑顏開:“借老弟金句,謝老弟吉言!”
一個“栽”字,雖然說者無心,隻是調侃嘲弄之語,但是它有“下台”“出事”的歧義,容易讓人誤認雙關,大有含沙射影、幸災樂禍之嫌;所以陷入尷尬的陳局長心有不悅也在情理之中;張科長隨機應變,借題發揮巧說話,把當事人腳下踩空的“晦氣”之事說成了新年邁新步的“吉祥”之兆,信手拈來,及時調節了現場氣氛,化解了同事失言給陳局長造成的困窘。
曆史上許多偉大人物就是因為善於運用字眼激勵了人們,決心跟隨著這些偉大的人物,才得以塑造出今天的世界。
當帕特裏克 亨利站在十三州代表之前慷慨激昂地說道:“我不知道其他的人要怎麼做,但就我而言,不自由,毋寧死。”這句話激發了美國人的決心,誓要推翻長久以來騎在他們頭上的苛政,結果造成燎原之火,美利堅合眾國於此誕生。
美國一位偉人演講道:“當我們今天得以享受到充分的自由時不要忘了獨立宣言,雖然那沒有幾句話,卻是二百多年來所給予我們每個人的保障。同樣地,當我們這些年致力於種族平等時,不要忘了那也是因為某些字眼的組合而激發出來的行動所致,請問誰能忘記美國馬丁 路德 金博士打動人心的那一次演講,他說道:‘我有一個夢,期望有一天這個國家能真的站立起來,信守它立國的原則和精神……”的確,用對了字眼不僅能打動人心,同時能引導行動。
當然,話語的影響力並不隻限於美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正處於風雨飄搖之際,有一個人的話激起了英國全民抵抗納粹的決心,結果他們以無比的勇氣挺過了最艱苦的時刻,打破了希特勒部隊所向無敵的神話,那個人就是已故的英國政治家丘吉爾。
許多人都知道人類的曆史就是由那些具有威力的話所寫成的,然而卻鮮有人知道那些偉人所擁有的語言力量卻也能夠在我們的身上找到,這能改變我們的情緒、振奮意誌、乃至於有膽量敢於麵對一切的挑戰,使人生過得豐富。
日常生活中,說話有許多禁忌,就像戰場上的雷區。踩上話語的“雷區”自然不會讓人粉身碎骨,但會讓人難以在世間立足。有些話是絕不能說的,也不該說。為了避免撞入說話的“雷區”,我們應當怎麼避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