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或兩句得體的話,對他人態度做寬容的了解,這些都可以減少對別人的傷害,保住他的麵子。
多年以前,通用電器公司麵臨一項需要謹慎處理的工作,免除小劉 史坦恩梅茲擔任某一部門的主管。史坦恩梅茲在電器方麵是第一等的天才,但擔任計算部門主管卻徹底的失敗,然而公司卻不敢解雇他。
公司絕對解雇不了他而他又十分敏感。於是他們給了他一個新頭銜。他們讓他擔任“通用電器公司顧問工程師”——工作還是和以前一樣,隻是換了一項新頭銜一並讓其他人擔任部門主管。
史坦恩梅茲十分滿意通用公司高級人員的處理方法,公司也很高興已溫和地調動了他們這位最暴躁的大明星職員,而且他們這樣並沒有引起一場大風暴——因為他們讓他保住了他的麵子。
讓他人保全麵子是十分重要的,而我們卻很少有人想到這一點!我們殘酷地抹殺了他人的感情,又自以為是,我們在其他人麵前批評一位小孩或員工,找差錯,發出威脅,不去考慮是否傷害到別人的自尊。然而,一兩分鍾的思考,一句或兩句體諒的話,對他人的態度做寬容的了解,都可以減少對別人傷害。
假如我們是對的,別人絕對是錯的,我們也會因為讓別人丟臉而毀了他。傳奇性的法國飛行先鋒和作家安托安娜 德 聖蘇荷依寫過:“我沒有權利去做或說任何事以貶抑一個人的自尊。重要的並不是我覺得他怎麼樣,而是他覺得他自己如何,傷害他人的自尊是:一種罪行。”
因此,我們要學會間接地指出別人的錯失。
我們在說服別人時,常常會犯這樣一個錯誤,就是當發現對方有明顯的錯誤時,會不客氣地批評對方說:“那是錯的,任何人都會認為那是錯的!”這樣一來,對方的自尊心會受到傷害,而突然陷入沉默,或挑剔你的言詞來拒絕你的說服。
因此,為了不觸犯對方的自尊心,即使發現了對方的錯誤,也不要立刻指出,而應采取間接的方式,繼續進行說服。據說美國政治家富蘭克林年輕時非常喜愛辯論,尤其是對於別人的錯誤更是不能容忍,總是窮追到底。因此,他的看法常常不能被人接受。當他發現了自己的缺點之後,便改以疑問的形式表達自己的意見,後來他的成就是眾所周知的。
由此可知,不要用“我認為絕對是這樣的!”這類口氣威壓對方。用“不知道是不是這樣?”這種委婉的態度與對方交談效果會更好。
糾錯是我們常用的一種手段,但我們有些人糾錯起來簡直讓他人無地自容,下不了台階。其實,這種糾錯方式不但無法達到讓他人改正錯誤的目的,而且有礙於你的人際關係。既然如此,為何還要使用這種“殘酷”的手段呢?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們不可能沒有糾錯,但要學會巧妙地糾錯,讓他人既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並盡快改正,同時也理解你善意糾錯的意圖,使他內心裏對你心存感激。或者糾錯之前先總結一下他人的優點,然後慢慢引人缺點。在他人嚐到苦味之前,先讓他吃點甜味,再嚐這種苦味時就會好受些。
一天下午,查理 布夏經過他的一家鋼鐵廠,撞見幾個雇員正在抽煙,而他們的頭頂上正掛著“請勿吸煙”的牌子。那麼夏布先生是如何處理此事的呢?他並沒有指著牌子說:“你們難道不識字嗎?”而隻是走過去,遞給每人一支煙,然後道:“老兄,如果你們到外邊抽,我會很感謝你們。”員工當然知道自己破壞了規定,但是夏布先生不但沒說什麼,反而給了每個人一樣小禮物,你能不敬重這樣的老板嗎?誰能不敬重這樣的老板呢?約翰找了一個就是奉承也無法說漂亮的女士為妻,可是幾個月之後,他妻子卻變得像“窈窕淑女”一般的美麗,簡直是判若兩人。原來這位女士在結婚之前,不知為什麼對自己的容貌有強烈的自卑感,因此很少打扮。當時因為是大戰剛結束,物質極端貧乏,人們的穿著都很普通。當然,她也太不講究了。不,不是不講究,而是認識出現了偏差,認定自己不適合打扮。她有一個非常漂亮的姐姐,這也使她產生了強烈的自卑感。每當有人建議她“你的發型應該……”時,她都怒氣衝衝地說:“不用你管,反正我怎麼打扮也不如姐姐漂亮。”
到底約翰是怎樣說服她的太太,使她發生了變化的呢?根據他自己說,當他的太太穿不適合她的衣服時,他什麼也不說,但是,當她穿上適合她的衣服時,他便誇獎說“真漂亮!”,發型、飾物也是如此。慢慢地,她對打扮有了信心,對於容貌所產生的自卑感自然也消除得無影無蹤了。
以上例子,都說明了糾錯是一定要給對方留足麵子,否則就會傷及他人。
另外,糾錯時,不能先入為主。
常聽有人在爭執時說:這都是你個人的成見!所謂成見,就是定型的看法,就是先人為主的執著,即使是錯誤的,也不肯更改。一件事情,往好處去看,倒也罷了;往壞處想,把好的事情用成見定為壞事,把好人用成見定為壞人,則是不應該的。
成見好像茶杯裏有了毒素、雜質,即使倒人再清淨的水,也不能飲用;成見好像田地裏的荊棘、雜草,即使播撒再好的種子,也不容易成長。有成見的人,自己不肯承認,不肯更改,更不肯放棄成見。
成見,本來是一種意見,並非不好;但若一旦成為“斷見”、“常見”,甚至成為“邪見”,那就非常不該了。一件好事,本來有益於國計民生,但由於持有成見而持反對意見,就“成事不足,敗事有餘”;一個好人,本來可以委以重任,前途大好,然而因為有人對他有成見而反對,致使人才不得重用,殊為可惜。
有些人喜歡戴著有色眼鏡看人看事,因此看不到真相,看不清事實。有成見的人,自以為是,自以為了不起,其實他是幼稚、愚癡、無知的。有先人為主的看法,哪怕是錯誤的,隻要能改,也不可怕;如果一再固執成見,成為執著之病,那麼有見解倒不如無見解。放棄成見,凡事用客觀的態度看待,不必預設立場。“是”,就還給它一個“是”的本來麵目;“非”,就還給它一個“非”的真相。唯有消除成見,去除執著,才能認清實相,擁有真心。
還有,糾錯時,切不可沒完沒了。
在我們的溝通中,往往會發現別人身上的缺點和過錯,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自己的反思再深刻,也可能不如“旁觀者”看得透徹。所以,當我們發現別人的過失時,應該及時予以指正和糾錯,這是很有必要的。
心理學研究表明,一種糾錯如果反複進行,就會失去作用。有的人在糾錯他人時,總以為自己占了理,糾錯個沒完沒了。其實這是低下的糾錯方法。有經驗的人在糾錯他人時,總是適可而止。糾錯別人時,每次隻可提及一兩點,切勿“萬箭齊發”,讓人難以招架,否則大多會使對方難堪。糾錯的話不宜反反複複,一經點明,對方已經聽明白並表示考慮或有誠意接受,就不必再說下去了。如果隻圖“嘴巴快活”,說個沒完,就可能得到相反的效果。
糾錯時,切忌用諷刺、挖苦的言辭,比如“就你了不起”、“你不就是……”等,因為這是一種輕視他人的態度,也是缺乏修養、沒有溝通風度的表現。有經驗的溝通者,在糾錯時,會采用各種技巧提出事實、講道理,循循善誘,但不會用諷刺、挖苦的言詞和粗話等有辱對方人格。
11、緊逼之語,請退一步說
有一個三口之家,丈夫,妻子、女兒。夫妻倆別的方麵都好,就是脾氣強,愛認個死理兒。丈夫說妻子,遇見事一條道跑到黑,沒治;妻子說丈夫,你不也一樣。倔得要死,九頭牛都拉不回來。還是女兒給出了結論,你倆半斤對八兩,誰也別笑話誰。
一天,妻子讓丈夫去買菜,丈夫買回一個蘿卜。妻子說,誰叫你買蘿卜了?我讓你買一棵白菜。丈夫聽了很不高興,是你叫我買的,你說買一個蘿卜,用蘿卜絲燒湯喝,啥時候變成白菜了?夫妻倆互不相讓,吵啊吵,到了後來,陷入冷戰階段。家裏沒了笑聲,沒了對話與交流,變得一片死寂。一天兩天過去了,一個月兩個月過去了,親戚朋友坐不住,紛紛找上門來,進行勸說。妻子表示,他要是不承認錯誤,沒完!丈夫也表示,蘿卜、白菜是個小事,不值什麼,而在它們背後,卻是誠信的大問題,原則性的問題,絕不能妥協、退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