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認死理的人,一條道跑到黑的人,有什麼辦法呢?親戚朋友都走了,沒轍了。
一年兩年過去了,他們之間不講話,各自為政。為了女兒,誰也沒提離婚的事。十年二十年過去了,跟女兒女婿一同生活的妻子突發腦溢血,被送進了醫院。大夫說,人不行了,準備後事吧。第三天的黃昏,在女兒的堅持下,丈夫去了醫院。望著妻子枯黃的麵容,瘦小的插滿了管子的軀體,他心軟了,化成一汪水,一遍一遍喊著妻子的名字,沒反應。丈夫大聲說:“是白菜,不是蘿卜,我記錯了!”妻子醒來,眼睛放光。人們說,那是回光返照。然而。一個月後,丈夫牽著妻子的手,走出了醫院的大門。
人們感觸良多,白菜、蘿卜都是菜,有什麼意思嘛。的確沒意思,但明白這個道理,邁過這道坎兒,兩人卻用去了二十年的光陰,付出了極為慘痛的代價。人們常說,居家過日子,鍋沿哪有不碰飯勺的?
碰,很正常;不碰,反倒見外了,生疏了,成了陌路人。問題的關鍵是,“碰”了之後怎麼辦。是一笑了之,還是錙銖必較,互不相讓?
其實,在家庭內部,在愛人麵前,裝個傻,服個軟,不丟人!二十年的冷戰,同床異夢,才是一個家庭最大的悲哀。冷戰的結局,無論對妻子還是對丈夫,都沒有勝者,留下的,隻能是無法彌補的損失與傷害。
經曆了這一番劫難,夫婦倆似乎格外珍惜現今的時光,他們同出同人,如影相隨,須臾也不肯離開。看著兩位老人有說有笑去逛菜市場,我在欣慰的同時,也祈盼類似的悲劇再也不要重演。真的,蘿卜、白菜,不就是一盤菜嗎?
12、爭論之語,請降溫後說
道理不爭不明,但怎麼爭?許多人卻不知道,有人在爭論中發火、謾罵,甚至大打出手,弄得彼此之間不歡而散。
有人會笑話,爭論難道還用得著學嗎,我天生就會。隻要把喉嚨扯響,抓住爭論對方的任何邏輯漏洞,攻其一點,不及其餘。更要緊盯對方的道義弱點,隻消潑上一桶汙水,最好是大糞,讓其失去所有道德優勢,哪怕無理也贏了。
的確,爭論常常發生,但爭論的原本意義卻不見得人人都懂。單就爭論的目的來說,就可以列出一串不同結論:為了贏,為了麵子,為了顯示自己,為了說服對方,為了證明自己的正確,為了駁斥對方的錯誤……連爭論的目的都說不清道不明,就信誓旦旦宣稱自己天生就會爭論?未免太過自信了吧。
我們平時在對話中,時常會出現“高溫語言”,因此學會給“高熱語言”降溫,才會挽救即將破裂的人際關係。
朋友之間交往相處,難免會有口舌上的爭論,那麼在與人爭論時,要想使你的觀點被認可,不在於誰的聲高誰有理,關鍵在於你能否把自己的想法不露痕跡地輸入對方的意識當中。而通常大多數人所采取的態度是:向對方展開反駁。而你一向采取何種態度呢?
《演講與口才》中說,所渭“高溫語言”,是指談話時雙方針鋒相對互不相讓,使話語的火藥味甚濃,稍不在意就會“擦槍走火”,導致矛盾衝突的發生。
如何抓住時機,適時給“高溫語言”降溫,以減少同學之間的摩擦,需要我們運用恰當的方法、機智的語言,變高熱為低溫,化敵意為和睦。高二班的陳桂華同學就是一個善於給“高溫語言”降溫的“名嘴”。
一是明理靜氣。
在事情突然發生,而雙方又心急如焚的情況下,當事人說話往往就不夠冷靜,聲調就會高揚,語言就會迅速“升溫”,容易使衝突升級。這時就需要在場的其他同學幫他們言明道理,壓一壓心火,使當事雙方迅速冷靜下來,化解矛盾。
偶爾相撞,火氣正盛,都得理不饒人。陳桂華先抓住兩人開罵的焦點——眼睛,“眼睛全長得不賴”,將兩人的“罵點”甭定掉,而不是用“罵人不對”之類容易引發新的爭執的話來作判定-“隻是沒留神罷了”,又順勢為踩人者作了解釋,這就贏得了矛盾另一方的心理相容,被踩者對他的看法自然容易接受。這得當、得體、得理的一句話,為平息雙方的火氣,和平解決問題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是諧音岔題。
有日;,兩個同學雖沒有什麼大的矛盾,但遇事就喜歡鬥氣,爭強奸勝,三句話不到,就互相詆毀導致浯言升溫,臉紅脖子粗起來。但如果有人在現場打打岔,分散一下鬥氣者的注意力,將他們好鬥的“犄角”分開,常常能化幹戈為玉帛。示兩人應以珍視這種緣分為重,不應輕易傷害彼此感情。兩個好鬥者,聽到這樣的分析,倒是真的“服氣”了,難怪“兩人都不好意思地笑起來”。
三是引申歸謬。
在遇到兩個同學——“煮熟的鴨子——嘴硬”——執意要鬧下去的情況時,作為旁觀者,不妨將再這樣發展下去的後果予以引申,將可能出現的不良局麵清晰地擺到當事者麵前,這往往能對當事人起到警示作用,使局麵出現轉機。此法若運用得當,能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薛友明與郝祥是一對性格相仿、脾氣差不多的”冤家”,常常是“好了傷疤忘了疼”,分開了又下時地湊到一起,在一起時一旦話下投機就拌嘴特別是郝祥,什麼事都要爭出個子醜寅卯未,有些同學對池已經”望而卻步”,盡量避免跟他打交道。
一次為了一道代數題的解法,兩人又較上了勁,而且逐漸升級到“講勇鬥狠”上來,這個說:“我怕你,休想!”那個說:“我怕你”;另一同學陳桂華見兩位又“發高燒”了,忙打趣道:”冬天雪,夏天雷,你說同學準怕誰就怕這樣長期下去,大家都下理你!”
郝祥比較敏感,聯想到自己朋友漸少,臉紅起來。薛友明心坦自己也有不是之處,停止了爭執就這樣陳桂華一番話四兩枝千斤,輕易就化解了一場口舌之爭。
一對較勁的“冤家”,好像誰也不怕誰,但這種沒有任何意義的“怕不怕”問題之於同學感情而言,其荒謬性是顯而易見的。而且他倆互不服氣、互不畏懼,隻會把關係搞僵,把問題搞複雜。
碰到小事就一直鬧下去,與他人怎麼相處,“這樣長期下去,大家都不理你”,這將是最有可能出現的後果。陳桂華抓住這個點巧作引申,得出一個大家都不願看到的結果,當然也是爭強好勝者最怕的後果,從而將其火氣降下來。
在交際中,同學之間的對話升溫、產生“火藥味”甚至發生衝撞是常有的事。若在場的同學都能像陳桂華那樣,拿起“語言滅火器”,給“高溫語言”迅速降溫,將矛盾與衝突扼殺在萌芽階段,就會為我們的學習生活增添更多的和諧與美好。
最後我要提醒大家幾句:別為無聊的小事去爭論,什麼事都爭論,會給人留下此人是非多的不良印象。
因為,幾千年來受中庸文化的熏陶,華人很不了解爭論、很不習慣爭論、很不熟悉爭論,也很少有人拿爭論來做文章做學問。大家夥見了麵一般都是客客氣氣,“今天天氣哈哈哈”,用一層薄薄的麵紗,遮掩彼此間的不同。即使有根本性的不同見解,也從不在課堂上、會場上當眾說出來,不但不說,還諱莫如深,讓人費勁地猜來猜去。這種作派,不但不受人嫌棄,還受人推崇,謂之“含蓄”、“修養好”、“城府深”,是聰明人。如果認真較個死理,把自己的觀點在與眾不同的時候如實地、不加保留地說出來,都不用考證觀點合理與否,別人對你的第一印象就是:膚淺、幼稚、靠不住,顯然不適合擔任領導職務。
這就是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