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難的話,請模糊地說。
兩難話題是所有問題中最難解決的問題。之所以稱其為“兩難”,難就難在有兩種可能的選擇,無論哪一種選擇,都有利有弊,讓人們處於進退維穀的困境。能否解決兩難話題,體現了一個人解決問題的最高境界。
解決兩難話題,必須遵循以心換心的原則,真心對人,誠心對事,爭取“雙贏”,力求“全勝”。在某些原則問題上不能妥協,在具體操作中又要體現靈活性。對事,要堅持原則;對人,卻要講究人情。
許多人在交談時有“我同意……但是我認為……”的習慣用語。其實在朋友交談中,朋友想要聽的是你個人的看法,而不隻是要你附和地回答:“是的。”想有自己的獨特風格,就應該盡量發表個人獨到的見解,不能總是隨聲附和。不妨多應用些特殊或有個性的例子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即使遇到讓你左右為難的問題或場麵,用一些模糊言語回答也比隨聲附和要好。
例如魯迅的位《立論》一文:
我夢見自己正在小學校的講堂上預備作文,向老師請教立論的方法。
“難?”老師從眼鏡圈外斜射出眼光來,看著我,說。“我告訴你一件事——家人生了一個男孩,全家高興透頂了。滿月的時候,抱出來給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一點好兆頭。
一個說:‘這孩子將來要發財的。’他於是得到一番感謝。
一個說:‘這孩子將來要做官的。’他於是獲得幾句恭維。
一個說:‘這孩子將來是要死的。’他於是得到一頓大家合力的痛打。”
說要死的是必然,說富貴的是說謊。但說謊的得好報,說必然的遭打。你……”
“我願意既不說謊,也不遭打。那麼,老師,我得怎麼說呢?”
“那麼,你得說:‘啊呀,這孩子啊,您瞧,多麼……阿唷!哈哈!嗬嗬!嗬,嗬嗬嗬嗬!”
又如:某經理在給員工作報告時說:“我們企業內絕大多數的青年是好學、上進的。”這裏的“絕大多數”是一個盡量接近被反映對象的模糊判斷,是主觀對客觀的一種認識,而這種認識往往帶來很大的模糊性。因此,用含糊語言“絕大多數”比用精確的數學形式的適應性強。即使在嚴肅的對外關係中,也需要含糊語言,如“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不受歡迎的人”等。究竟是什麼原因,為什麼不受歡迎,其具體內容,不受歡迎的程度,均是模糊的。
平時,你要求別人到辦公室找一個他所不認識的人,你隻需要用模糊語言說明那個人矮個兒、瘦瘦的、高鼻梁、大耳朵,便不難找到了。倘若你具體地說出他的身高、腰圍精確尺寸,倒反而很難找到這個人。因此,我們必須至少在辦事說話時放棄這樣一種觀念:“較準確”總是較好的。
在涉外接待活動時,每當與外賓交談會話中,遇到“難點”就應巧妙回避轉移,例如:
一個美國客人在韶山毛澤東故居參觀之後,中午在一家個體飯店吃飯,老板娘的一手正宗的湘菜,使這位美國客人吃得非常滿意。他在付錢時,看到老板娘家境富裕,突然提出如下問題:
“老板娘,如果你的老同鄉毛澤東還在,會允許你開店嗎?”
這是明知故問,其中含意不言自明。這時,老板娘略一尋思,就作出回答:
“沒有毛主席他老人家,我早就餓死了,還能開什麼店啊!”然後她接著說:“如今,鄧小平接了班,黨的富民政策好,日子越過越美好!”
顯然,美國客人意在用老板娘的回答,來否定毛澤東的曆史功績,乃因其中隱含一個必然的判斷:毛澤東絕不會允許你開店,那麼你也富不了,因而,毛澤東應該是被否定的。而老板娘的答話,以回避正題的模糊法,反而作出令人折服的回答,既不輕慢美國客人,又維護了毛主席的威望,讚揚了如今的富民政策。由此,反映了韶山人民的心聲:“毛主席讓我們站起來,鄧小平讓我們富起來!”
模糊語言也是實際表達中需要的,常用於不必要、不可能或不便於把話說得太實太死的情況,這時就要求注意表意上具有“彈性”的模糊語言。隨機應變,尤其需要模糊語言。
愛情是浪漫的,花前月下,小河岸邊,卿卿我我,此時很多人把戀人看得都很完美。有時明知道對方的某種缺點難為自己所接受,可指出來又怕傷害對方的感情,於是就裝出一副菩薩心腸,一忍百忍。其實這和父母溺愛孩子一樣,終究會釀成苦果的。所以談戀愛對戀愛藝術有很高的要求,既不能傷害彼此間的感情,也不能由著對方的缺點任其存在和發展。那麼,年輕的戀人該如何指出對方的缺點,並使他(她)不會因此對你產生不滿呢?
一是寓否定於含糊。
含糊其辭在戀愛口才中意義非凡。女朋友穿一條裙子,自覺漂亮,在你麵前得意地轉了一圈後問你:“美嗎?”你不僅不認為美,還覺得有點難看,於是你可以含糊其辭地回答:“還好!”隻要對方是稍有靈氣的女孩,便能體會這句話的真正含義。
二是寓否定於肯定。
你的女友希望你給她買件像樣的衣服,於是暗示你:“瞧,人家的衣服多漂亮,是男友送的。”但你覺得這個季節她的衣服已經夠多了,說不買,女友會覺得你很小氣,怎麼拒絕?於是你就可以這麼說:“的確美,不過我讚賞蘇格拉底的一句話,‘女性的純正飾物是美德,不是服裝’。”
話的表麵並未拒絕,但對方絕不會認為你是同意了,問題在不了了之中解決,誰也不會感到難為情。像這種戀人的要求,你不讚同也不接受,可你的拒絕中就不能有否定詞,但對方能辨出弦外之音,彼此都不會覺得難堪。
三是寓否定於感歎。
女友過生日,男友送她一套衣服,她不喜歡,豔了些。他問:“喜歡嗎?”女方若直截了當地回答:“不喜歡,花裏花氣的,像什麼樣!”精心挑選過的他此時一定會覺得很傷心。女方若答:“要是素雅些就更好了,我比較喜歡淺色的。”這話的表麵意思仿佛是:你買的也好,不過若素雅些就更好了。表麵肯定的背後是一句否定的意思,隻不過說得委婉一些罷了。
四是寓否定於商量。
戀人希望你陪她參加朋友的一次聚會,可你覺得目前不便或不妥,於是你用商量的口氣說:“現在實在沒時間,以後行嗎?”顯然,戀人此時的邀請,有她特定的意義,若以後還有什麼意思呢?可你找到這樣的借口,她也實在不好勉強。
否定和肯定是對立的兩個方麵。在戀愛中,肯定是戀人歡迎的,否定是難以接受的。但物極必反,有時小小的否定也可以收到好的效果。
五是寓否定於“弦外之音”。
現在的青年男女多數屬於獨生子女,從小就是家裏的“太陽”,尤其是女孩子從小到大都是別人圍著她轉。戀愛後更覺得男友應該寵自己、愛自己,稍有不順心,就發點脾氣,使點性子,以顯示自己的個性。
有些癡情的男子因為自己的某句話引起女友的不快,生怕得罪自己的“公主”,會忙不迭地賠禮道歉,更有甚者會貶低自己請求原諒,以示對戀人的忠貞。其實大可不必如此。這樣隻會放縱對方個性的發展,更不利於以後的相處。
某局長的千金小徐和本單位的小李談戀愛時總是顯示出某種優越感。因為小李是農家子弟,大學畢業分在局裏做科員,沒有什麼“靠山”。有一次小徐到小李家做客,對小李家人的一些生活習慣總是流露出看不順眼的情緒,並不時在小李耳邊嘀嘀咕咕。吃過晚飯,小徐把小姑子使喚得團團轉,又是叫燒水又是讓拿擦腳布什麼的。小李看在眼裏很不是滋味。他借機笑著對妹妹說:“要當師傅先做徒弟嘛!你現在培訓一下也好,等將來你嫁到別人家裏,也好擺起師傅的架子來。”小李這麼一說,小徐當時似乎聽出了什麼,過後不得不在小李麵前表示自己有些過分。小李不失時機地用“要當師傅先做徒弟”的俗話來提醒小徐,避免了直接衝突。即使對方當時略有不滿,過後也會有所感悟的。
六是寓否定於幽默詼諧。
幽默能使戀愛情趣盎然。當對方的所作所為引起自己的不滿時,若運用俏皮逗趣的詼諧的言談,讓對方不知不覺地體會你的心思,就可以讓對方笑著接受自己的“不滿”。
雅倩非常喜歡跳舞,男友小張偏是個好靜的人,正準備參加本專業的自學考試,但常被她拉去“看”舞。雅倩有個很不好的習慣,不跳到舞廳關門不盡興,久而久之小張就受不了。有一次他們從舞廳出來已是夜裏12點多了,小張說:“你的慢四跳得很棒,我還沒看夠。你一路跳回宿舍怎麼樣?”雅倩撒嬌說:“你想累死我啊!”小張一副認真的樣子:“不要緊,我用快三陪你跳。”雅倩撲哧一樂:“虧你想得出,丟下我一個人也不怕我碰上流氓。”小張這時言歸正傳:“那你在舞廳丟下我一個人也不怕我打瞌睡被人掏了包兒。”雅倩這時才知道男友壓根沒有興趣跳舞,以後就有所收斂了。
相戀時雙方的感情總是美好的。在不傷害對方感情的前提下,讓對方接受你的“不滿”,並且讓他(她)知道,你是在愛他(她)而不是在“恨”他(她),這時發現對方缺點並及時地促其改正,也許會破壞一時的甜蜜氣氛,但這卻能讓雙方更默契、更成熟地踏上婚姻的殿堂。
值得提醒的是,模糊不是含糊不清,不是令人費解。“模糊”是指語義範圍的邊緣沒有絕對明顯的界限,而語義範圍的中心區域是清楚確定的。比如“中午”這個詞的意義中心是清楚的,即12點鍾一定是中午。但“中午”起止時間的界限是模糊的,誰也不能說相差幾分鍾就不是中午。模糊和精確是相對而言的,交際中,我們應當根據現實的要求,對語言的模糊性做出控製,隻要能達到交際的目的,真正做到該出口時就出口。
14、理性的話,請化著濃情說
一天,一家酒店遇到了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原來,住在酒店裏的一位外賓非常喜愛北京的風土人情,租了一輛人力三輪車去北京的胡同遊玩。回來結賬的時候,卻和人力車夫爭吵起來。
人力車夫要求外賓按標價付給自己180元錢,而外賓覺得這趟行程最多值100元錢。於是兩人就開始討價還價,爭執到最後差點打了起來。酒店隻好出麵來調解這個僵局,在兩人之間不斷協調,希望找到一個最好的中間價,使雙方都能接受。調解到最後,人力車夫最少要收160元錢,而外國客人最多隻願意出140元錢,雙方都不願意再讓步。於是,問題又僵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