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這樣僵持不下的時候,酒店的大堂經理做了一個分析:問題的關鍵並不在價錢上,而是在兩個人的麵子上。因為雙方都還不至於為這區區20元錢而大動幹戈,而之所以這樣“寸土”不讓,關鍵在於事關麵子,雙方都要爭一口氣。要想解決問題,就必須想辦法同時保住兩個人的麵子,能讓他們下得台來。
而如何才能使兩個人都覺得沒有丟麵子呢?終於,見多識廣的大堂經理想出了一個兩全其美的方法:外國人都有給服務員小費的習慣,那麼就讓外國客人再給人力車夫10元錢的小費,變成150元錢。外國客人覺得車費還是140元,就接受了。而那個人力車夫覺得有10元總比沒有10元好,外國客人已經讓步了,總算挽回點麵子,也同意了。
這樣,終於把這個問題完美地解決了。想解決有衝突的話題,首先要善於換位思考,理解他人的需要和難處;其次要綜合考慮多方麵因素,這樣才能公平合理地解決問題。隻要我們將心換心,抱有一種合諧、雙贏的態度,從多角度進行思考,不管是多麼麻煩的兩難話題,總能有解決方法。
理性是第二等的智慧,第一等的智慧是情和愛。
人都是很注重感情的。感情在人的認知活動中的作用有時是很大的,它可以敞開理性的大門,從積極方向來理解演講內容,也可以關閉理性的大門,或者抗拒性地,消極地對待演講內容。演講過程中,聽眾的注意力、理解和記憶選擇性,很大程度上是由感情因素決定的。
林語堂曾說:“對中國人來說,一個觀點在邏輯上正確還遠遠不夠,它同時必須合乎人情。”其實何止是中國人,隻不過中國人更加重視罷了。
演講者充沛的感情可以通過他的肢體動作、麵部表情、語調高低、口氣輕重、語速快慢表現出來,但最重要的還是要以語言為載體傳達出來。
一篇演講,無論內容如何豐富,語言怎樣準確、清楚、簡潔、明了,如果缺乏情感,那還是很難打動聽眾。俗話說“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成功的演講不僅能把道理說得清楚明白,使聽眾不得不信服,而且還能以自己真摯的感情感染聽眾,引起聽眾的共鳴,使聽眾心悅誠服地接受演講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的表達既要靠語意,也要靠語音。因此,一些演講名家,他們在遣詞用語的時候,總是字斟句酌,選用那些適合表現思想內容,蘊涵著熾烈情感的語言,並以這些帶有強烈感情色彩的語言,來叩動聽眾的心扉,引起共鳴。
林肯總統是一位具有超人的演講才能的政治家,他1863年11月29日的“葛底斯堡講演詞”直到今天不論任何大文豪,仍不能在這篇名文上增加一詞,仍被人們當作模範講演詞。
這篇不足300字的講演之所以被世人所稱讚,成功之處不僅在於以簡短為妙,更重要的是注入了林肯的情感。讓我們重溫一下林肯的這篇演講詞吧。
1789年前,我們的祖先在這大陸上創造了一個新的國家,她在自由之中成長,並為人人生而平等的主張而獻身。
如今我們已從事一場偉大的內戰,考驗這個國家,看為何如此成長和如此獻身的國家能否長存於世。
我們在這戰爭的戰場上聚會,奉獻出戰場的一部分土地,作為那些為國家生存而捐軀的人的最後安息之所,這全然是必須而正常的,也是我們應該做的。
世人不太會注意也不會太長久記憶我們此刻所說的話,但永遠不會忘記,他們在這裏所做的一切。
我們麵對這些光榮為國家奮鬥犧牲的人,我們更應該發揮我們的愛國熱忱。換句話說,我們絕對不能讓這些愛國者白白犧牲,我們要祈求我們的國家在上帝保護之下,能獲得更新更大的自由。
我們隻要能樹立起民有、民治、民享的理想政治,我們的國家就不會從地球上滅亡。”
整篇演講隻用了五分鍾,卻給聽眾留下了深刻的記憶。林肯簡短的演講詞之所以激發人心、具有強烈的感染力,主要有三方麵的原因。首先是林肯站在聽眾立場上說話,每段開頭、中間、末尾都離不開“我們怎樣”,用他的切身體會來表明他對人民的關心、愛護;其次是語言的真誠樸實,乃是發自內心的肺腑之言,道理雖簡單,聽眾卻有如飲甘泉的暢快感覺;再次是林肯對民眾的熱愛促使他把聽眾當作上帝,通過語言的力量,團結人民,為美國的解放而鬥爭。
總之一句話,林肯把感情投到演講的主題和內容上,並適當地通過有聲語言把這種感情表現出來,產生了心理的“共振效應”,達到了演講預期的交流、鼓動和說服的目的。
英國前首相丘吉爾素以非凡的雄辯天資和演說能力聞名遐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以出色的軍事才能領導了英國對法西斯德國的鬥爭,其間發表了許多演講,對鼓舞英國軍民和全世界人民奮勇抗戰,具有重大意義。1941年6月,蘇德戰爭爆發。盡管丘吉爾是一個一貫仇視蘇聯社會主義製度的資產階級政治家,但在當時的情況下,他審時度勢,認識到要消滅德國法西斯,就要團結一切反法西斯力量,支持一切受法西斯迫害的國家和人民,否則將重蹈綏靖政策的覆轍。用他自己的話說:“如果希特勒入侵地獄,我至少也要在下院發表一篇同情魔王的聲明。”為了向全國表明他的態度,丘吉爾通過廣播發表了著名的《關於希特勒入侵蘇聯的廣播演說》:
“……希特勒是個十惡不赦、殺人如麻、欲壑難填的魔鬼,而納粹製度除了貪得無厭和種族統治外,別無主旨和原則。它橫暴凶悍,野蠻侵略,為人類一切形式的卑劣行為所不及。
過去的一切,連同它的罪惡,它的愚蠢和悲劇,都一閃而逝了。我看見俄國士兵站在祖國的大門口,守衛著他們的祖先自遠古以來勞動的土地。我看見他們守衛著自己的家園,他們的母親和妻子在祈禱——啊,是的,有時人人都要祈禱,祝願親人平安,祝願他們的贍養者、戰鬥者和保護者回歸。
我看見俄國數以萬計的村莊正在耕種土地,正在艱難地獲取生活資料,那兒依然有著人類的基本樂趣,少女在歡笑,兒童在玩耍,我看見納粹的戰爭機器向他們碾壓過去,窮凶極惡地展開了屠殺……我還看見大批愚笨遲鈍,受過訓練,唯命是從,凶殘暴戾的德國士兵,像一大群爬行的蝗蟲正在蹣跚行進。”
這裏一美一醜的生動刻畫,對照鮮明,字裏行間充滿著對法西斯令人發指罪行的控訴,對災難深重的人民的同情,飽含演講者激情的語言使一切正義、善良的人們對侵略者更加深惡痛絕,對受害的蘇聯人民及其國家更加同情並拋棄一切舊有的偏見。正所謂“感同身受”,丘吉爾自身鮮明的愛憎,通過他流暢的語言表達出來,產生了強大的感染力。
接著他以準確有力的語言,闡述了英國所要采取的政策和所要達到的目標。丘吉爾以戰略家的眼光看到了這次大戰的世界性:“這不是階級戰爭。這是一場整個大英帝國和英聯邦,不分種族,不分信仰,不分黨派,全部投入進去的戰爭。希特勒就要迫使西半球屈服於他的意誌和他的製度了,而如果做不到這一點,他的一切征服都將落空。”丘吉爾通過演說,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對動員英國人及世界人民大力援助蘇聯,徹底打敗德國法西斯具有重要意義。
他在演講的最後說:
“因此,俄國的危難就是我們的危難,也是美國的危難,正如俄國人為保衛家鄉而戰的事業,是世界各地的自由人民和自由民族的事業一樣。讓我們吸取通過殘酷的經驗得來的教訓吧。讓我們加倍努力,隻要一息尚存,力量還在,就齊心協力打擊敵人吧!”
這誠懇真摯,感情熱烈的號召極為鼓舞人心,我們今天似乎還依然感覺到餘音不絕於耳。
15、談判的話,請多看多聽少說
“爸爸,人為什麼長著兩隻眼睛、兩隻耳朵,卻隻有一個嘴巴呢?”耳邊傳來稚嫩的聲音。循聲望去,是五歲的女兒在向我發問呢!
是呀,這個在哪似曾聽過或看過的問題,我怎麼就從沒細細地去想過呢?今天,重又出自一個五歲孩童之口,真有什麼特別的寓意嗎?
“問者也許無心,聽者卻有意”,我不禁細細揣摩起其中的意蘊來。初一想來,也許是造物主出於良好的初衷,公平地機給予了每個人兩隻眼睛、兩隻耳朵和一個嘴巴,這也是造物主給予我們人類的公平造化吧?可再稍稍往深處想,感覺事情的原由遠不是那麼簡單。
“三句不離本行”,我不由聯想起我們對於孩子的施教問題,由此生發出一些感悟:對於每一個教育工作者而言,生就兩隻眼睛,是要讓我們學會多用眼睛觀察孩子、賞識孩子,對於孩子自身的一些不足或缺點抱以寬容的態度,點燃孩子內心不斷進取的火花;生就兩隻耳朵,是要讓我們善於多用耳朵聆聽孩子、了解孩子,對於孩子冒出的奇思妙想抱以支持的態度,激發孩子不斷創新的內在潛能;生就一個嘴巴,是要告誡我們麵對孩子不能挖苦諷刺、指責漫罵,對於孩子心靈的痛楚傷痕要抱以同情理解的態度,讓孩子求得心靈寧靜的一方樂土。
沉思間,女兒拉住我的衣角,神秘地在我耳邊低語:“告訴你吧:老師說它是為了讓人多看多聽少說話”。
“一語道破天機”——多好多精練的回答呀!這樣的道理,不是一個聽著說著這樣的話的孩子可以理會的;實際上,在他們這樣的年歲,也不需要得到這樣的理會。然而這簡單不過的道理,我們成人卻應該好好地去領悟它、認識它,並漸漸演繹為我們生命的智慧,影射到每一個教育工作者應該遵循的教育法則、教育問題上。
想著想著,我的心裏頓覺豁然……
一位哲人曾說過:“言多必失。”我們每個人都應牢牢記住這句至理名言。說話是嘴巴的一項功能,長久不用必會遲鈍;但說話做事應有尺度,要遵循“多說無益”的原則。
1956年,蘇美最高領導人舉行談判。赫魯曉夫自恃比艾森豪威爾聰明,結果鬧出了不少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