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談判過程中,不論赫魯曉夫提什麼問題,艾森豪威爾都表現得糊糊塗塗,總是先看看他的國務卿杜勒斯,等杜勒斯遞過條子後,他才開始慢條斯理地回答。
據此,赫魯曉夫認為艾森豪威爾智力低下,而認為自己作為蘇聯領袖,知道任何問題的答案,無須借助他人。赫魯曉夫當場諷刺說:“美國誰是最高領袖?是艾森豪威爾還是杜勒斯?”
從表麵上看,赫魯曉夫顯得非常機敏、博學,常常口若懸河,滔滔不絕;而艾森豪威爾卻顯得遲鈍、猶豫,缺乏領袖氣概,但事實上卻正好相反。
艾森豪威爾在談判中的智慧表現在兩個方麵,既能及時獲得助手的忠告,同時又為自己贏得了充分的思考時間,避免急中出錯。而赫魯曉夫剛愎自用,鬧出了諸如用皮鞋敲講台的笑話。
談判中“裝聾作啞”的基本方法是:顧左右而言他。即對對方提出的問題不作正麵回答,故意躲躲閃閃,答非所問。以此來爭取時間,調整自己的思路;或以此來回避自己難以回複的問題。
美國第13任總統約翰 卡爾文 柯立芝以少言寡語出名,常被人們稱做“沉默的卡爾”。艾麗斯 羅斯福 朗沃思就曾說柯立芝“看上去像從鹽水裏撈出來的”。
柯立芝卻說:“我認為美國人民希望有一頭嚴肅的驢做總統,我隻是順應了民心而已。”
世界著名的談話藝術家司脫 費雨特曾教人談話中應注意的主要條件,他說:“你必須時常說話,但不必說得太多。見人隨機應變,見什麼人便向他說什麼話,少敘述故事,除了確實是貼切而簡短的故事之外,總以絕對不講為佳……”
應當常說話,但不要說得太多,這是什麼道理呢?因為說話不是獨白,假如你聽別人說話像背書一樣,你是不是會感到討厭或是無法聽進去呢?至於“常說話”,是為了增強別人對你的印象。隨機應變,見什麼人說什麼話,這道理也是非常明顯的,因為你必須迎合對方的心理,才能使別人對你有一個好印象。但每個人的心理需求是不同的,所以你必須隨機應變。你在糾錯人的時候應特別注意這一項。
如果在談話中你能遵照費雨特的建議去做,生活中就會減少許多煩惱。
在某一次宴會上,某人向鄰座的太太講起了某校校長的秘密來,同時表現出對校長卑鄙行為的大不滿,並大大地說了一堆攻擊的話。
直到後來,那位太太才問他道:“先生,你知道我是誰嗎?”
“還沒有請教你貴姓。”他回答道。
“我正是你說的那位校長的妻子。”
這位先生窘住了,但隔了一會兒,他卻凜然地問道:“那麼,你認識我嗎?”
“不認識。”那位太太搖頭做答。
“哦,還好,還好!”那人這才如釋重負地說道。
這裏,那個先生就犯了隨便對人說話的毛病,幸虧那位太太不認識他,否則,不僅現場非常尷尬,還可能因說校長的壞話給自己帶來十分不利的影響。
16、衝人的話,請諒解地說
記者是最愛提衝人的的問題的。
一次,周恩來接見的美國記者不懷好意地問:總理閣下,你們中國人為什麼把人走的路叫做馬路?
他聽後沒有急於用刺人的話反駁,而是妙趣橫生地說:我們走的是馬克思主義之路,簡稱馬路。
這個美國記者仍不死心,繼續出難題:總理閣下,在我們美國,人們都是仰著頭走路而你們中國人為什麼低頭走路,這又怎麼解釋呢?周總理笑著說:
這不奇怪,問題很簡單嘛,你們美國人走的是下坡路,當然要仰著頭走路了,而我們中國人走的是上坡路,當然是低著頭走了。
記者又問:中國現在有四億人,需要修多少廁所?
這純屬無稽之談,可是,在這樣的外交場合,又不便回絕,周總理輕輕一笑回答到:兩個!一個男廁所,一個女廁所。
50年代,有一次,周恩來和一位美國記者談話時,記者看到總理辦公室裏有一支派克鋼筆,便帶著幾分諷刺,得意地發問:總理閣下,也迷信我國的鋼筆嗎?
周恩來聽了風趣地說:這是一位朝鮮朋友送給我的。這位朋友對我說:這是美軍在板門店投降簽字儀式上用過的,你留下作個紀念吧!我覺得這支鋼筆的來曆很有意義,就留下了貴國的這支鋼筆。美國記者的臉一直紅到了耳根。
這兩個記者提的問題顯然是衝人的問題,要不是周總理機智,就會出現尷尬的局麵。因此,我們平時最好不向別人提衝人的問題,不然很有可能鬧成僵局。
土耳其有句諺語:“生活在失去和睦的家庭中,等於生活在地獄裏。”
家庭瑣事繁多,父母、孩子之間的關係處理不好,既影響到生活的質量,又影響夫妻間的感情。若要避免這種情形出現,就要在言談上多下工夫。
家和萬事興,就要使家庭中有一種天倫之樂的氛圍。那麼怎麼樣才能享有天倫之樂呢?有口德的言談可以幫助你實現。
日常說話,諒解為上,互愛互敬,不說衝話。
任何家庭,矛盾的存在不可避免。所以你要學會諒解,承認矛盾的存在。用親切溫存的話安慰人,使人如沐春風,拋棄煩惱,會給家庭增添無限的樂趣。
有位丈夫下班回家滿臉怒氣,一言不發。妻子安慰道:“單位裏又有什麼不如意的事?忘掉它!豈能事事盡如人意,事事稱己心!來,‘卡拉OK’一首。”丈夫立時就消了火,拿起話筒唱起了歌。有一回妻子生悶氣,怔怔地發呆也不做飯,丈夫說:“氣大傷身呢,來,我們合唱一曲黃梅戲,你唱男聲,我唱女的。”妻子開始還不唱,後來看丈夫正兒八經地捏著嗓子唱“樹上的鳥兒成雙對”時她的氣就消了。
家庭生活中,誰都可能做錯事,誰都有不順心之時,學會溫言軟語說服人,拋棄武斷粗暴,定會為家庭和睦創造條件,營建一個完美之家。
小孩成績不好,不能打罵,也不必指責挖苦,而要循循教導。作為父母,要了解孩子學習、生活狀況。多和老師溝通,多和孩子交流,從時代的發展來誘導他對知識的重視。孩子成績稍有點長進時,就表揚他,肯定他的成績,這樣他會減輕精神上的包袱,再接再厲。
當家裏遇有不愉快的事時,說幾句幽默話,大家都會在輕鬆的笑聲中變得快活起來。
妻子把飯燒焦了,丈夫卻吃得有滋有味,還說:“這飯真是色香味俱全,十幾年沒有吃到這有鍋巴的香噴噴的飯了。”一句話解除了妻子心中的內疚,妻子笑了。有一個媳婦燒飯時加多了水,結果飯做成了粥,公公說:“爛飯適合老人吃。”婆婆說:“牙齒沒啦,這飯更合口。”本來新媳婦心中不安,聽老人們一說,心情才舒暢了許多。
沒有人拒絕幽默,幽默使家庭其樂融融。
茶餘飯後,講講閑話,聊聊家常,可以談天說地,以此增強家庭的和睦氣氛。世界風雲、社會熱點、天氣變化、家常瑣事都可成為話題。一家人說說笑笑,樂樂嗬嗬,生活顯得和睦、融洽。說這些話沒有什麼特殊的、明確的目的,看起來是廢話連篇,其實,它是一種情感的交流,是家庭生活的點綴。假如一家子冷言冷語,那便是一個“地獄”。
在一個三口之家:
母親:你今天又沒回來吃晚飯,是怎麼回事?
兒子:噢,單位裏應酬太多!
母親:你也太忙了,其他人不可以分擔一點嗎?
兒子:你不知道,現在是什麼年代了?
母親:還喝點雞湯嗎?
兒子:不啦!
母親:明天家裏有親戚來,你晚上回來吃飯,行嗎?
兒子:明天再說吧!
母親一副熱心腸換來兒子的冷臉,豈不是讓做母親的心寒?其實,兒子可以講些公司內外的新聞,母親不一定會懂,但心裏肯定熱乎乎的,家裏才會有生氣。
學會閑談,且要和善親切,可以沒話找話,還要善於找時間,比如散步時或茶餘飯後。
家庭成員中各人有各人不同的缺點。不善說服,過分指責,易使家庭不和。
話劇《陳毅市長》中寫到陳毅當了上海市長後,他嶽父從鄉下趕來,要求給安排個工作。陳毅不是簡單地說“不行”,而是先問老人家:“是國民黨好還是共產黨好?”老人痛罵:“國民黨腐敗,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陳毅就引導老人:“共產黨不能像國民黨那樣,否則也要垮台。”老人終於想通了,愉快地回老家去了。
說服人至少要注意兩點:要“心理接觸”,即了解對方,不誇大,不縮小,有的放矢;要“心理相容”,即我說的話對方聽得懂、愛聽,對方說的話我也聽得懂、愛聽。心心相印,息息相關,思想就自然容易溝通了。陳毅勸說老丈人成功的原因就在於此。
一定要懂得學會商量。
請比較兩組對話:
“去,泡杯茶來!”丈夫邊寫字邊對妻子說。
“你自己也有手,喝茶自己倒!”
“你沒見我忙嗎?”
“忙,忙,忙,你總是忙!難道誰閑著呢?”
丈夫用命令式的語氣說話,不會商量,弄得妻子火了。長此以往,夫妻關係會越來越緊張。
丈夫:“我的皮鞋太老式了,我想買雙新式點的。你看呢?”
“最近店裏新款的男式鞋不多,我看你還是先穿一陣子,等新式樣多一點再買吧。不過,你如果著急買,那就等星期天我陪你去看看,怎麼樣?”
相互尊敬、說話溫柔才是最好的說話方式。丈夫說“你看呢”,妻子說“怎麼樣”,凡事商量著辦,不偏激,不固執,更不命令。一個人的意見難免片麵,多商量,就能把事想得周全些,辦得妥當些,別人也容易接受,家庭和睦就多了一份保證。第一例中的丈夫如改用商量式的問句:“我正忙著,您能給我倒杯茶嗎?”妻子一定會愉快地接受的。學會商量,也是相互尊重。
夫妻之間要愛情與親晴並存,相互尊重,愛情才會相伴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