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1 / 3)

打斷的話,千萬不能說。

所謂打斷,就是別人正說到興頭上,正說到得意處進,突然被聽眾插話強行打斷。這是很不禮貌的行為,是最讓人惱火的行為。

簡單地說:一則有損說話者的麵子;二則沒讓說者的氣順暢,就必然還有一股能量逼在心中,難受,有損身體健康;三是說者會看低打斷者的素質;四是既然人家正說到半路上,你若強行打斷,也不利於你了解更全麵的信息呀!

生活中,有的人總愛打斷別人的話,喜歡表現自我,其實,這是一種愛表現心理。愛表現心理是一種消極的情感,如果任其發展下去,就會造成嚴重的後果。具體地講,主要有以下幾點危害:

一是影響團結。聽不進別人的意見,養成了自高自大、自以為是的個性。由於過高地估計自己的能力,不能客觀地評價同事與領導的作用,逐漸會形成“獨”的個性心理,偏離集體與社會,會出現嚴重的自私自利行為。

二是嫉妒心理會隨之出現。看不得別人超過自己,看到別人好就生氣,情緒失去控製,不知道尊重別人,更不會理解別人,甚至會惡意詆毀他人。

三是會使人變得善惡難辨,在錯誤中繼續犯錯誤,甚至失去理智,不能自拔,引發極端的行為發生。

四是造成家庭關係僵化,夫妻不和諧,引起經常性的吵架、爭辯,甚至引發家庭暴力,導致婚姻破裂。

五是嚴重影響身心健康,人如果有了愛表現心理,內心會始終處於高度的應激狀態,大腦總是得不到休息,睡眠就會出現障礙,消化係統的功能也會降低,容易患心血管疾病,甚至引發精神疾病。

與人交流,要客觀地看待別人,正確地看待自己,不可鋒芒太露。要明白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道理,懂得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甚至可以走向極端。

如果對方正在說一些會你不愉快的事,你若有涵養,有包容心,也不致於連讓人家把話說完的機會都不給吧!待人家說完你再說也不遲呀!

如果對方正在說你最知道你東西,你說算知道他要瞎說亂說無知有說,就算知道你會一語閉人,那也最好讓人家反話說完,這不是內容上正誤的事,而是做人的基本禮儀。

總之,既然給了人家說話的權力,就要讓說者反話說完。

一天,我去了天京大平安村,去看望幾個白血病和癌症患者,村長熱情接待了我們。在早晨出發前我交待了司機,我們必須在下午3點之前往回趕,因為下午5點半還要見另一位朋友。

中午12點我們才到大平安村,先後用了一個小時分別與病人見麵,我給了他們幾句心理指導後,又看望了他們的生產基地,吃午飯時已是下午一點半。村長熱情,硬要喝幾口酒。

沒想到村長那麼會說,先是說對村子的設想,又說村裏的曆史,後來不知怎麼說到老子的上麵去了,這一下子就打開了他說話的匣子。我真沒想到一個普通的村長。居然能背得《道德經》,而且,還能一句句結合現實進行講解,這本是哲學教授做的事呀!實在難得,我由衷地讚美了幾句,沒想到他更來勁了,硬是要把他對老子和理解講完講給我們聽。

開車的司機中間用手表給我暗示了時間,顯然他是提醒我已過了下午3點了。到下午四點時,司機又熱情地打斷村長的話,插話道:“您喝酒!”

村長是十分敏感的人,說,你們有車,沒事的。顯然他對司機有點生氣了。

村長顯然還有一點沒有講完,還不盡興。我隻好滿足了他的展示欲望。

我知道這個村長在這個村子裏是找不到知音的,他老婆也不會聽得懂老子的,今天好不容易找到個知音,他又怎麼會放過呢?

到下午四點我們才離開才往回開。我們握別時,他反複問我什麼時間再來。顯然他今天是特別的開心。

一個人能耽誤一點時間又算什麼,隻要那人時間內能讓人說話者盡興就行。要知道,這個世上那有你那麼忙著一定要做的事和一定要見的人呢?

我多次在團隊開會時強調,大家開問題討論會時,一定要允許每個人都發言,而且要讓人把話說完。無論那人說的有沒有道理,無論聽的人是知道還是不知道,這是與人交流的起碼品質。

別人在說,你就不要衝動,千萬不要衝動,你要修煉你的心性,升化你的心境,拓展你的包容心。專心傾聽別人說話,是一種成熟的表現,打斷別人說話是一種輕率不成熟的表現。當然,既然要聽,自然也得認真聽。別人在說時,你雖不插話,但也不要左顧右盼,那也是不講禮貌的表現。

你一定在記住:誰插話誰就會惹惱別人。話,唯一的收獲就是惹惱別人,令他人十分不舒服,從而導致人際關係疏遠或關係破裂。

交談是人們生活和工作中最常用的溝通方式,人人都希望自己的每一次交談都是融洽的、和諧的、愉快的。但是,在日常交往中,卻總有些朋友不善於交談,不是因為他們不想與人溝通,而是他們使用的談話方式不恰當,令對方感到別扭、不悅,交談興致銳減,最後陷入僵局。

交談是人與人之間進行交往的第一道關。不管你是什麼人,也不管你是懷著什麼目的,隻要你想與人交往,就必須與人交談。交談得好,在思想上各有所獲,甚至因為有某種共識而感到愉悅,交往就會繼續;交談不好,在思想上難以溝通,甚至“話不投機半句多”,交往就會受阻。因此,我們在與人交往的時候,首先必須端正交談的態度,力戒與人交談中的幾種劣習。

那麼,有哪些不良方式會引起談話雙方不投機,我們又應該怎樣分別糾正呢?

先說打斷插。打斷插是最失德的行為,無論你多麼正確,多麼有見解,你也得顯示出你的禮節與包容心境。

寒假,大學生小劉到家最超市實習。有一天……

顧客:(走到一台新款冰箱麵前)這個品牌的質量……

小劉:質量肯定是最好的!

顧客:那麼這種冰箱有沒有……

小劉:有,有!昨天剛剛發來的貨。這是樣機,倉庫裏我的是!

顧客:(有些不快)我不是問你這種冰箱有沒有經過產品質量認證!

小劉:噢,有,有哇!您看這是說明書。

顧客:(仔細看了看價格標簽)這個價格有點兒……

小劉:這個價格不算高,如果您要是覺得高,真要買的話,可以適當降一點兒……

顧客:(不耐煩地)你怎麼老是打斷我的話?你真的知道我想問什麼嗎?我想問的是:這種洋箱價格這麼低,材料的質量是不是比其他品牌的差得多!(說完,氣衝衝地離開)

一位潛在的顧客就這樣被小劉氣走了,一樁有可能做成的生意就這樣被小劉攪黃了。當顧客說“商品”的質量時,小劉就急於下結論,說“質量肯定是最好的”,而顧客想知道的卻是“冰箱有沒有經過產品質量認證”;當顧客說“價格有點兒……”還沒有說下文,小劉又馬上打斷對方說“價格不算高”,而顧客想知道的卻是“冰箱價格這麼低,材料的質量不是比其他品牌的差得多”,和他回答的內容完全相反。顯而易見,小劉的失誤在於沒有尊重對方,沒有耐心聽完對方的講話,急於表達,完全沒有理解對方想問什麼,就馬上把自己的想法說了出去,而實際上他的答案並不是對方想要的,這樣多次打斷對方,激怒了顧客,顧客隻好和他說拜拜了。

如果小劉能夠把顧客的每一句話都聽完,然後再發表自己的觀點的話,就不會出現這樣的結局了。我在一本書中看過一個故事:

有一種人,表麵看來待人很熱情,很健談,但他與人交談時不尊重對方,不認真傾聽,總是自以為是,斷人話頭。

梅芳的女兒和黎麗的兒子早已相愛,在談婚論嫁之前,她倆作為未來的親家相約在一家酒店見麵。梅芳的女兒聰明漂亮,但在個性方麵有個特點,就是愛認死理,在某個問題她自認為很對的時候,別人不能勉強她改變自己的觀點,否則就有可能弄僵。為了使自己的女J乙將來不受委屈,也為了使未來的婆母能善待自己的兒媳,梅芳本想借此機會說一說女兒的這一脾性,向黎麗提個醒兒。

但是,梅芳隻剛剛說“我女兒從小在家裏養得嬌慣……”,黎麗便搶著說:“是啊,現在誰家的孩子不嬌慣呢?就說我那兒子,你別看他現在那麼能五能六的,小時候他可什麼都不會幹,連澡都要我洗……”

梅芳想說的話被黎麗打斷,心裏不悅,但礙於初次見麵,隻得勉強笑著點頭應對。待黎麗的話停後,她又按原來的思路接著往下說:“我女兒有個脾氣……”沒想到黎麗又插言道:“哎呀,孩子都是這樣!我那兒子你別看他現在那麼文縐縐的,小時候可凶呢!我給他洗澡洗到十三四歲時,他不要我洗,我一進去他就拚命地朝我戽水呢!”

如此反複多次,梅芳都無法把自己想說的話說出來,終於借故離席,沒有達到溝通的目的。

瞧,一對未來的親家在首次交談中就因為一方不斷打斷另一方的話頭,最終不歡而散;可以想象,他們今後的交往將會多麼的困難。

糾正這種不良說話的習慣方法,一是尊重對方,當對方的某一種意意還沒有表達清楚、完整時,不要隨意插話;二是保持冷靜,即使對方的某個觀點與自己的大相徑庭也不要立即辯駁,而是耐心地聽完然後再說出自己的看法。

再說搶插。一群人說話,某個人還未說完,你立即搶話頭,立即發表自己的長篇大論,這也是不好的。搶一次,別人無所謂,但你每次都在搶,那麼,別人會不舒服,就會看低你,就知道你愛出風頭。

五一黃金周剛過,上海某大學有個班的幾名女生見麵後紛紛談自己出行的感受-----

小張:五一因為要複習項語六級考試,我沒有去遠處,就到上海博物館看了看。哎啊個西洋繪畫館藏珍品展,真的……

小周:(搶過話頭)西洋繪畫有什麼好看的,我也去了,寶石之光展那才叫好呢……

(小張談興大減,索性讓小周說完)

小趙:我和表姐去了黃山……

小周:(又搶過話頭)你今年才去呀?要不,我早就去過了,不就是上山看黃山鬆濤雲海,下山遊古鎮西遞寶村嘛……

小越:(氣憤地)你還讓不讓別人說話?要不,你一人說得了!(小越轉身而去。同學們在尷尬中紛紛散去)

長假旅遊,見聞豐富,感受頗多,聚在一處,人人都想和大家分享遊曆的快樂。這本來是一件皆大歡喜的事情,小周卻總以自我為中心,主觀意識和表達欲望過強,把好好的一場談話給弄僵了。聽到小張說去上海博物館參觀,小周就覺得自己去參觀“寶石之光展覽”應該更會引人注意,更值得向大家炫耀,馬上把話題搶了過來,讓小張談興大減;小趙說“我和表姐去了黃山”時,她又馬上搶過話頭,說自己早就去過了,而且諷剌小越“今年才去”,小越怎麼能不生氣呢?

其實,小周也想參與到大家的交談中來,述說自己的見聞,抒發自己的情感,和大家分享歡樂,但由於太看重自己的話語權,無視其他同學的感受,收到了完全相反的效果。

如果在同學小張說完去上海博物館參觀後,小周也順便說一說自己參觀了寶石館的美好感受,在小越說去黃山旅遊後,和小越一起分享遊覽黃山的愉快,我想,交談就會很愉快的進行下去。

糾正這處不良說話習慣的方法,一是聽別人說話時理智克製自己:先讓人家先說,讓人家產完,我不會失去什麼。二是樹立說話權利人人平等的觀念:自己想說,別人也同樣想說;三是學會換俠思考:別人粗暴地剝奪了我的話語權,我會有什麼感受?

三談死摳字眼。

宿舍裏,大家正在談論有關吃的話題——

小陶:我最喜歡吃的是陝西的肉夾饃。

小範:什麼肉夾饃?饃夾肉!你說說那肉在中間還是在兩邊?連話都不會說。

小陶:陝西人都這麼叫。甭管它叫什麼,我就是愛吃。

小範:你怎麼知道陝西人都這麼叫?你調查過嗎?我怎麼沒見你去?

小陶:這犯得著較真兒嗎?我的意思是那地方的人長年累月把這種食品叫肉夾饃,叫出品牌來了,就不能隨便改了。

小範:誰說叫出品牌了?什麼品牌?注冊商標了嗎?你說話可得有根據呀!

小陶:(忍無可忍地)你今天吃火藥了怎麼著?我不說了行不行?(從此小陶再也不願和小範搭訕)

一個再平常不過的話題,本來完全可以在你來我往中輕輕鬆鬆地聊下去,卻被小範沒完沒了地死摳字眼給弄僵了。小陶隻是想說“最喜歡吃的是陝西的肉夾饃”,而小範卻一定要在“肉夾饃”這個詞的準確程度上糾纏不清,其實很多事物的叫法,各個地方各不相同,不用這樣地較真。當小陶說“叫出品牌來了”時,她又死摳字眼說“誰說叫出品牌宋了?什麼品牌?”叫出品牌是口頭品牌,而在小範卻一定用“注冊”才讓品牌有根據,她這樣反複死摳字眼,能不讓人難受嗎?

糾正這種不良說話習慣的方法,一是學會認同人際交往中的模糊性原則。在日常交談中,往往不必要把某些概念、感覺表達得很精確就能夠達到交際目的。比如上例中小陶說肉夾饃,叫出品牌來了,就不能隨便改了。“品牌”二字並不是指商品的品牌,而是流行性的叫法,完全沒有必要精確到這種叫法是否“注冊”了;“我五一放假時來你家玩兒”,也沒有必要精確到某天某時幾分幾秒。二是學會準確把握話題主旨,不要在細微末節上糾纏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