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這三種說話方式有一個共同特點:強勢。而強勢,給人的感覺就是不尊重人,用命令式的語氣跟別人說活。沒有人喜歡和不尊重自己的人談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每個人都用自己願意接受、樂於接受的談話方式與別人交談,避免這些不良的談活方式。
四談改人話題。
交談雙方要圍繞著一個共同的話題談下去,待彼此把意思表達得比較充分之後,再轉移話題。有的人偏不遵守這個交談的潛規則,按自己的意願突然改換話題,使對方反感,甚至無法把交談進行下去。
張慧慧和唐悅都有一定的文化,而且熱情大方,能說會道,在小區有一定的影響。去年春上,物業公司突然不明不白地宣布增加好幾項收費,業主很有意見,於是推舉她倆代表小區居民去找物業公司經理討個說法。
兩人“同仇敵愾”,決心要為大家辦好這件事。到了吳經理那裏以後,張慧慧首先說話:“我們代表小區居民反映一下對物業公司收費的意。見。第一,綠化帶建設費已包含在購房費之中,我們已經付過了,現在又來收‘綠化帶建設費’,綠化帶受到過路人的破壞,是物業管理人員失職造成的,怎麼能把負擔轉嫁到我們身上呢……”
唐悅插進來說:“就是嘛,我們大多數是工薪階層,靠低工資養家糊口,交不起那麼高的物業管理費啊,你們太狠心啦!”
吳經理接過唐悅的話題,滔滔不絕地說起來:“我也是工薪階層,體會到大家的難處,小區裏有幾戶特困家庭,公司正在協助社區開展幫扶活動……”
張慧慧和唐悅各唱各的調,吳經理乘機改變話題,交談無果而終。
唐悅的插話表麵看來鏗鏘有力,聲色俱厲,但骨子裏卻沒有什麼內容,隻不過是訴說“工薪階層,不堪重負”,發一通牢騷,根本沒有觸及“收費的不合理性”這個要害。唐悅偏離了話題也許是無意的,而吳經理改變對方的話題則是別有用心的,如果按張慧慧的話題談下去,他多收費的計劃就泡湯了。
五是勿奪人話機。
有一種人,待人親切和藹,很愛與人攀談,但一開口就自賣自誇地說個沒完沒了,根本不讓對方有說話的機會。
老郝和老趙都是公務員,一個在財政局任職,一個在圖書館裏工作,平時未有過私人交往,但由於都生活在一個小城裏,低頭不見抬頭見,常有機會“閱讀”對方的顏麵,因而也算是熟人,見了麵也會點點頭。
這天,老趙下班回家,路過老郝居住的小區時,正好與老郝頂頭相遇。老郝像發現了大明星似的,立即迎上前去握住老趙的手,。連聲邀請:“走走走,到我家去坐坐屍‘開始,老趙根本不想去,但見老郝滿腔熱情地拉著自己的手不放,盛情難卻,便跟著進去了。‘老郝家很氣派,三室兩廳的新居隻住著老兩口。老趙坐下來後接下了老郝泡的茶,本想聊聊天,他們畢竟是熟人嘛;但從開始到結尾,老郝都是牢牢地控製著“發言權”,不讓老趙有說話的機會,他隻得幹坐著當“聽眾”。老郝打開話匣子,先誇了一番在美國做博士後的兒子,接著又誇在省城開公司的女兒,還出示了他們的全家福和兒女名車豪宅的照片,硬要老趙欣賞。最後又說他在工作之餘寫了很多詩,有的發表後還得了獎,他還揀出一首得獎的詩來朗誦……
老趙急得直搓手,終於不得不皺著眉頭離開。
交談是雙向互動的過程,老郝卻剝奪了對方談話的機會,使交談變成了“獨角戲”“一言堂”,怎麼能達到溝通的目的呢?
2、掃興的話,最好不要說
人都是局限,人都有自己的愛好、興趣和誌向。人與人溝通時,一般來說,都隻會講與自己有關的事。與自己有興趣的事,這是人有天性。
溝通的雙方若價值觀大致相同,則談話基本上在相同的頻道上,不會產生太大的分歧,若兩人的人生觀點大不相同,則會在談話出現語言交鋒與衝突,若雙方各自堅持已見,則會產生新的矛盾,導致關係破裂。
因此,在價值觀不同的溝通中,在非原則問題上,我們應該盡量滿足他人的表達欲望與表達方向,應當盡可能尊重他人的人生觀、價值觀,在茫茫人海之中,人上一百,形形色色,既然什麼人都有,那麼,什麼觀點都也會有。世界多難,觀點沒有對與錯,隻是角度不同而已,因此,你又何必強迫他人與你保持一致呢?
再加上,觀點並非一早形成,自然在一般情況下也不可能說變就變,更不可能你一句反對的話就能會聽者發生徹底變化,那是不可能的。
既然無法輕易改變他人,那你說了令人掃興的話又有何意義呢?何況對方不僅不買賬,而且還會與你疏遠。
人性就這樣,誰的觀點都不可能被否定。
掃興者有二種可能,一是講到別人不愛聽的話,講到別人的短處,二是打斷轉移說者的說話興致,中斷正在說話的話。
後者我們在前麵講過,是一種失德行為,前者,當然也是一種失德行為。
哪壺不開你提哪,因此,常常令說話對方十分尷尬,十分惱火,十分生氣,最終自然導致人際關係破裂。
小王是一外地來的一打工者,她家境不好,父親有病,她必須多賺錢為父親治病。她人長得漂亮,工作也很努力。她向家中彙了不少錢,她是個懂事的好孩子,為了掙錢,她幾乎沒有時間談戀愛,今年她已33歲。
由於她工作負責,前天被提升為區域經理。朋友們為了慶祝一下,祝她不僅事業步步高升。
其中有一個朋友不會說話,他不僅沒有祝福,而且還鄭重其實地說:“事業是沒有用,對女人來說,最成功的女人就是找到了一個好老公的女人,那樣的女人才是最幸福的女人。
那女孩最怕的就是提到婚姻大事,何況她已33歲了,女孩委婉地說:你的觀點,我持保留態度,今天我們不談這個。
那不會說話的男人反而頂真地說:“我昨天看了一則報談得道——-女人26還未嫁出去,以後就很難嫁掉了,而且會越來越掉價。
尋女子本已33歲,聽到這樣刺激的知,臉當場氣青了,她扭身走開了,不願跟這樣的朋友繼續往下聊。
聚會散後,這女子再也沒有與那朋友來往過了。這男人也太不懂水,一幫朋友好不容易聚到一起談目點開心的,此人居然給了女主人當頭一瓢冷水,使主人十分掃興。
有一種人,由於命運之神使他處於某種他自以為最優越的地位,因而處處表現得唯我獨尊,與人交談時總是居高臨下,掃人話興。
陳尚傑和劉德民是師範大學的老同學,畢業以後各奔前程。分別九年後不期而遇,親切地交談起來。
這時,陳尚傑已在區政府裏做了一名很有實權的科長,正雄心勃勃,春風得意,而劉德民仍在老老實實地當中學教師,教學任務很繁重,日子過得比較清苦。陳尚傑對劉德民的處境頗為同情,並居高臨下地表示樂於幫助老同學跳出“苦海”,要劉德民步其後塵也到行政部門去謀個一官半職,但當即遭到劉德民的婉拒。
“人往高處走嘛,為什麼要吊。…死在一棵樹上呢?”陳尚傑很不解地問。
劉德民動情地說:“我是一個農民的後代,是知識改變了我的命運:但我還有一個心結,那就是如何利用我的知識來改變更多的農村青年的命運,因此,我總是把那些農村學生當作當年的我自己。我剛當高三班主任時,有一個農村孩子複讀了一年還未考上大學,家裏沒錢,他自己也沒有信心了。是我鼓勵他、幫助他複讀了一年,終於考上了重點大學。如今在市稅務局當上了中層幹部了,上個星期開著自己的車來看望我呢!”
陳尚傑立即得意地說:“怎麼樣?還是當官風光吧!”
劉德民覺得陳尚傑曲解了自己的心意,頓時好像吃了一隻蒼蠅,無言以對。
人各有誌,劉德民為自己所從事的教育事業而安貧樂道,這本是無可非議的,但陳尚傑卻以己度人,硬要把劉德民往官場上拽,這便傷了劉德民的自尊心,掃盡了話興,使他們的交談難以為繼。
生活中這種人非常多,說話不注意場合,不看時機,對象,從而導致好心辦壞事。說話是有時機的,什麼場合說什麼話,故事中的朋友聚會主題是慶和祝,因此,除了喜慶之外就是祝賀,祝願,而不是專揀不開心的事說。
說話是有對象的,人家33歲未嫁,本就是人家的必病之一,你反複強調26歲若未嫁出去就掉價了,豈不是當場在侮辱對方。
說話是有場合的。讚美人時我們可以當著所有的人高聲讚美,但我們要說別人沒麵子的話時,最好是單獨交流為好,否則會令聽者十分難堪。
總之,令人掃興的話,最好閉嘴別說。
另外,不給別人說話的機會的人也是令人掃興的。
社交中的說話,同站在教室中教課或是站在演講台上演說有很大不同,教課和演說,隻有你一個人在說話,別人不能插嘴。而社交中的說話,彼此在對等的地位,如果在這種談話中,你一個人一直滔滔不絕,如高山瀑布,永不停止地傾瀉著,那對方就沒有說話的機會,完全是你說別人聽了。這樣肯定不會受人歡迎,甚至會被別人恥笑。
世界著名記者麥開遜說:“不肯留神去聽別人說話,是不受人歡迎的表現。”
每一個人都有他自己的發表欲的,如幾個人聚在一起講故事,甲隻管滔滔不絕地一個接一個地講下去,使乙和丙,想講而沒有機會講。我們試想一下,乙和丙的心裏一定不好受。因為他們自己沒有說話的機會,專門聽甲的講話,自然會沒有精神聽下去,隻好不歡而散了。
你如果能夠給別人說話的機會,你也就能給人留下了一個好印象,在交談中你就更容易乘風遠揚。順利抵達自己說話的目的地。有這樣一個小故事:
有一個賣貨的小店,生意比其他店好,別人問他為什麼,他說:“我隻是愛聽客人說話,他們有事願到我這兒來。小故事講出了大道理”。
3、忌諱的話,請避免不說
由於複雜的社會和個人原因,人們往往有許多忌諱。說話時應特別小心,千萬不可觸動他人的忌諱,否則,得罪別人尚不知情,又為自己埋下了一顆“地雷”。
中國幅員遼闊,各地的方言不同,往往同樣一句話,意義卻完全相反,你以為侮辱,他以為尊敬;你以為尊敬,他以為侮辱,所以古人才有“入境隨俗”的主張。
從前有個浙江人,到北方去做官,他的妻子也是南方人。有一天,太太叫女仆(女仆是北方人)洗衣服,她說:“洗好後,出去晾晾。”晾晾的字音,南方人讀做浪浪,浪浪在北方是不好聽的詞。女仆聽了,當然覺得不高興。太太詢問原因後出口笑罵道:“堂客!”堂客在江蘇、浙江一帶,是罵人的名詞,女仆聽了,卻說:“太太。不敢當”!太太又問其所以然,才知道原來在當地,“堂客”是尊敬女人的意思。
這是一個笑話,卻可證明方言意義的不同。比方你稱呼人家的小男孩,叫他小弟弟,總不算錯吧?但是在太倉人聽來,認為你是罵他;比方你對老年男子,叫他老先生,總不算錯吧?但是在江蘇嘉定人聽來,當你是侮辱他。你在安徽,稱朋友的母親,叫老太婆是尊敬她;但是你在江浙地方,稱朋友的母親為老太婆,那簡直是罵她了。各地的風俗不同,說話上的忌諱各異,你與人交際,必須留心對方的忌諱。一不留心,脫口而出,最易令人不快。
雖然對方知道你不懂他的忌諱,情有可原,但在你總是近乎失禮,至少是你犯了對方的忌諱,在友誼上是不會增進的。比方你對江浙人罵一聲混賬,還不是十分嚴重,你如果罵北方女子一聲,那就會被認為是奇恥大辱,非與你大肆交涉不可。
從前有一位小學教師,為了一些小爭執,罵學生的母親混賬,不料這位女家長是一個北方人,因此向學校當局大興問罪之師,要那位舉出她混賬事實來。原來“混賬”二字,在北方是女子偷漢的意思,這種解說使問題顯得嚴重了,學校當局雖一再道歉,聲明誤會,但這位女家長還是不肯罷休,隻好請出他人勸解,才算了事。這個故事,更足以說明方言上的忌諱是必須特別留心的。
一言可以興邦,一言可以亂邦,所以老於世故的人,對人總是唯唯諾諾,可以不開口的,就情願三緘其口。比方他人的隱私唯恐人知,你說話時偏在無意中說著他的隱私,基於言者無心,聽者有意的道理,他會認為你是有意揭破他的隱私,恨你入骨。這是說話的第一忌。
他做的事,別有用心,他對自己的用心,極力掩飾不讓人知,如果被你知道了,必然對你非常不利。你如與他向來熟悉,對他的用心知之甚深,他雖不能斷定你一定明白,然而終究會對你感到十分疑惑與妒忌。你處於這種困難境地,絕不可對他表明絕不泄密,那你將如何自處呢?你唯一的辦法,隻有假裝耳聾,若無其事,而這就是說話的第二忌。
他有陰謀詭計,你卻參與其事,代為決策,幫他執行,從樂觀方麵說,你是他的心腹,從悲觀方麵說,你是他的心腹之患。你雖謹慎地保守秘密,從來不提及這件事,不料另外有高人猜中此事,對外宣告,那麼你無法逃脫泄露的嫌疑。這是說話的第三忌。
萬一對方對你尚無深刻的認識,不十分信任,你卻極力討好他,對他說極深切的話,假使他采用你的話,然而試行的結果並不好,一定疑心你有意捉弄他,使他上當。即使試行結果很好,他對你也未必會增加好感,認為你隻是偶然看到,實行又不是你的力量,怎可以算你的功勞,所以你這個時候還是不說話為好。這是說話的第四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