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2 / 3)

如果你是一個孝敬父母的人,下麵這些傷人話,千萬不能對父母說。

現如今在許多家庭,由於與父母過於親密,子女們說話時往往不加顧忌,脫口而出,結果說了一些不該說出的話,傷了父母的心,破壞了家庭的和睦氣氛,這是十分遺憾的。對子女而言,有哪些話是不能對父母說的呢?

一是別對父母說絕情的話。

代表話語:我的事不用你管!……

李子峰是個初二學生。平時媽媽對他的言行舉止總是十分關心,生怕他學壞。一次,李子峰要過生日,他想趁此機會大張旗鼓地辦個生日聚會以便多收些生日禮物,便不厭其煩地跟熟悉的或不太熟悉的同學打電話,廣撒“英雄帖”,媽媽看不下去了,就說:“……你通知幾個要好的同學就行了,何必連不太熟悉的同學都請來?咱可不能貪圖小便宜,再說……”

李子峰的鬼點子被媽媽看穿且又受到批評,聯想到媽媽平時的嚴厲管教,他不禁氣不打一處來,說起了絕情的話:“你嘮叨夠了沒有?以後我的事不用你管!”

“我的事不用你管!”多麼絕情的話呀,這是許多處在青春叛逆期的中學生在與父母發生爭論時,經常吼出的一句話。這樣絕情的話會像投槍匕首一樣直刺父母的心房。他們會想:不用我管,你會有今天嗎?

其實作為子女,可以這樣說:“媽媽,現在我已經不是小孩子了,有些事情我會注意把握分寸的,您就讓我自己來處理吧。”這樣說既解決了問題,又讓父母覺得你懂事,何樂而不“說?”

二是別對父母說輕視的話。

代表話語:你們真沒用。

薑勤勤實在聽不下去了,把筷子猛地往桌子上一拍:“錢、錢,整天聽你們在嘴邊掛著這個字,但從來沒見你們手頭寬裕過!你們真沒用!”

爸媽的眼睛同時瞪大了,不敢相信這是他們的寶貝女兒說出的話,重重的一聲歎息後屋子裏好一陣沉默,爸媽的心沉重極了。

作為子女,即使你的物質要求是合情合理的,但父母也無能為力時,你也不能像薑勤勤那樣輕視父母,你這時反倒應該安慰他們:“你們別急,以後慢慢來,好事多磨嘛。”這樣,怎會不讓父母感覺你是個懂事的孩子,讓他們倍感欣慰?

三是別對父母說算賬的話。

代表話語:將來我會還給你們的。

“不就是一百塊錢嗎?你盡管放心,今天花在我身上的所有花銷,將來我會還給你們的!”羅劍冷冷地說道,一副“你投資我回報,兩不相欠”的樣子。父親的麵色十分難看,心猛地震顫了一下。

父母對子女有養育之恩,無論遇到什麼情況,作為子女都有義務盡力讓他們寬心、開心,而不應該說令他們難過的話,令他們傷心、寒心。

另外,我們平時不要把不愉快的情緒用說話傳染給別人。

俗話說:人生不女口意事常十之八九。在我們的學習、生活和於作中,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當我們遭受挫折時,心情自然會很糟糕,這是人之常情。但是,要注意的是,當我們自己心情不愉快的時候,千萬不要把這種不愉快的情緒傳給別人,它往往會破壞我們和他人之間的關係,從而影響我們的工作和生活。

不愉快的情緒會造成情緒對立交際中,我們怎樣對待別人,別人就會怎樣對待我們。當我們把不愉快的情緒帶給對方時,這種情緒就會從對方身上反彈到我們自己身上,從而造成一種情緒對立。這種對立的情緒,會導致我們和他人關係的緊張。

公共汽車售票員小吳,因為和丈夫慪氣了,心情非常不好。第二天,一早上班,在售票時,一位乘客身上沒帶零錢,就向小吳說,能不能在下次乘車時再補上,小吳心裏的那股火還沒有消除,就態度很不好地說:“忘記帶零錢了,乘什麼車,下次我還知道你在哪裏啊。你先下去換了零錢再上來!”那乘客,要趕著去上班,看小吳這麼差的態度,就和她爭吵了起來,別的乘客看小吳的態度也都搖頭,下車後,那乘客就向公交總公司投訴,結果小吳不僅挨了批評,而且被扣發了當月的獎金。

小吳把家裏的不愉快,帶到工作中來。乘客僅僅是因為忘記帶零錢,並且還保證說,下次再補上,而小吳卻把自己的不愉快發泄給對方。如果在平時,她會很友好地對乘客說,沒關係的,歡迎下次乘車。那就不會有後麵的一連串不愉快的事了。正因為她把自己的不愉快傳染給了乘客,讓對方產生一種強烈的對立情緒,隻能讓自己受更大的損失。

現實中的每個人都有所長,亦有所短,對於包容心強的人來說,他們善於發現他人身上的優點,誇獎他人的長處,同時也能夠容忍別人的缺點和不足。而缺乏包容心的人總是盯著他人的隱私和缺點不放,並大做文章,開口就會講出傷人的話。

好言一句暖千裏,惡語一聲寒三冬。喜歡誇獎別人的的人人緣一般都好,而喜歡講傷人的話的人人緣一般都差。有人說:“一句無心的話也許會點燃糾紛,一句殘酷的話也許會毀掉生命,一句及時的話也許會消釋緊張,一句知心的話也許會愈合傷口。”討好一個人有時很困難,而得罪一個人卻往往很容易,隻要自己不經意的一句話就可以了。

人的自尊比金錢還要重要。一個人如果失去了少許金錢,尚可忍受,一旦自尊心受到損害,就無法預測他將會幹出什麼事來。有時候,本無存心傷人之意,卻可能因為一句無意的話傷害別人,甚至可能為自己樹立—個敵人。

俗話說得好,打人不打臉,揭人不揭短,要想與他人友好相處,就要盡量體諒他人,維護他人的自尊,避開言語“雷區”,千萬不要戳人痛處!

一個人的修養到了何種程度,隻要聽他一張嘴就知道了。開口就發鏢者多是失敗者,開口就給人帶去快樂希望的人,一定是一個包容的人,一定是一個素質很高的人,或者是成功卓越者。

佛說:“揚人善事,隱他過咎,人所慚恥處,終不宣說,聞他秘事,不向餘說。”意思是:要讚揚別人的善事,不要宣揚別人的過失。對別人慚愧羞恥之事,不要宣講。聽到別人的隱秘,也不要向其他人講說。

佛說,修行,一定要避免造口業。

生活中說話的機會很多,但是,要說得有意義則不簡單。例如:解決他人煩惱,彼此溝通了解,引導他人學佛……等等,如果隻是在製造是非,則自己與他人,常常都會兩敗俱傷。

常常聽到別人說“××人很壞、很差勁!”等的評論。如果,我們沒有與當事人相處過,也並不了解他的做人,如此,聽一聽也就算了,千萬不要再二度宣傳,因為,人往往透過主觀來評斷人、事、物,難免與事實是有所差距的。

所以,高雄文殊講堂的四大根本戒規就是:不說是非、不聽是非、不傳是非、不打妄語。全部跟我們的這張嘴有關。

薄薄兩片皮,說好說壞都是你。談論是非,隻會蒙蔽自己的心性,障礙解脫之道,談是非時,內心呈現的是紛擾的情況、不安的狀態。而且,“說人者人恒說之”,若不謹言慎行,可以預見的,這個人將永難掙脫是非的困擾了。

其實,業障深重的人,一天到晚都在看別人的過失與缺點,真正有品行的人,從不會在意別人的過失與缺點,而是懂得寬容的。

有四個和尚,為了修行,他們一起參加禪宗的“不說話修練”。

在四個和尚中,有三個道行較高,隻有一個道行較淺,由於修煉時必須點燈,所以點燈的工作就由道行淺的和尚D負責。

修煉開始了,四個和尚圍繞著那盞燈,盤腿打座。幾小時過去了,四個人始終默不作聲。

這時,油燈中的油愈燃愈少,眼看就要枯歇了。D和尚眼睛始終盯著那盞燈,見此情景甚為著急,可是他不敢說話。

突然,一陣風吹來,燈被風吹得左搖右晃,眼看就要熄火了。

和尚D實在忍不住了,他大叫一聲說道:糟糕!燈熄了!

其他三個和尚,原來都是閉目打坐,始終沒有說話。一聽到和尚D的叫喊聲,三個和尚都睜開了眼睛。

和尚C立刻斥責和尚D說:你叫什麼!我們是在做‘不說話修煉’,你怎麼能夠開口說話呢!

和尚B聞聲大怒,他衝著和尚C說:你不是也說話了嗎?太不象話了!

和尚A一直沉默靜坐,這時卻傲視著另外三個和尚說:哈哈!隻有我沒說話了。

看起來,嚴以責人,寬以待已是人性的痛病,那三個得道的和尚在指責別人說話之時,卻不知道自己也犯下了說話的錯誤了。

在生活中我們要學會寬容別人,不要老看別人的不是,挑別人的毛病,應多看自己的缺點,多看別人的優點,嚴己寬人,不要嚴人寬己。寬容如水的溫柔,在遇到矛盾時往往比過激的報複更有效。它似一捧清泉,款款地抹去彼此一時的敵視,使人們冷靜下來,從而看清事情的本來緣由。同時,也看清了自己。

11、抬杠的話,沒必要說

抬杠是一種借著機伶巧詐的嘴上工夫指責別人,而同時也閃避別人指責的文化習慣。抬杠是一種沒有任何建設性的口水浪費,它東拉西扯,似是而非。

懦弱、愚蠢的人才喜歡和別人爭來爭去;聰明的人隻會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不會做無謂的爭執。

第二次世界大戰剛結束。一天晚上,卡爾在倫敦學到了一個極有價值的教訓。當年他是羅斯 史密斯爵士的私人經紀。大戰期間,史密斯爵士曾任澳大利亞空軍戰鬥機飛行員,被派往巴勒斯坦工作。勝利締結和約後不久,他以30天飛行半個地球的壯舉震驚了全世界。沒有人完成過這種壯舉,這引起了很大的轟動。澳大利亞政府頒發給他5000美元獎金,英國國王授予了他爵位,他在聯合王國風靡一時。有一天晚上,卡爾參加一次為推崇他而舉行的宴會。宴席中,坐在卡爾右邊的一位先生講了一段幽默,並引用了一句話,意思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並說這句話出自《聖經》。為了表現出優越感,卡爾糾正他說此話出自莎士比亞。那位先生立刻反唇相譏:“什麼!出自莎士比亞?不可能,絕對不可能!那句話出自《聖經》。”

那位先生坐在右首,卡爾的老朋友弗蘭克 格蒙在他左首,他研究莎士比亞的著作已有多年。於是,二人都同意向他請教。格蒙聽了,在桌下踢了卡爾一下,然後說:“卡爾,這位先生沒說錯,《聖經》裏有這句話。”

那晚回家路上,卡爾對格蒙說:“弗蘭克,你明明知道那句話出自莎士比亞。”

“是的,當然。”他回答,“《哈姆雷特》第五幕第二場。可是親愛的卡爾,我們是宴會上的客人,為什麼要證明他錯了?那樣會使他喜歡你嗎?為什麼不給他留點麵子?他並沒問你的意見啊!他不需要你的意見,為什麼要跟他抬杠?應該永遠避免跟人家爭執。”

永遠避免跟人家正麵衝突。說這句話的人已經謝世了,但卡爾受到的這個教訓仍長存不滅。

那是卡爾最需要的教訓,因為他是個積重難返的杠子頭。小時候他和哥哥為天底下任何事物都抬杠。進入大學,卡爾又選修邏輯學和辯論術,也經常參加辯論賽。從那次之後,卡爾聽過、看過、參加過、也批評過數以千次的爭論。這一切的結果,使他得到一個結論:天底下隻有一種能在爭論中獲勝的方式,那就是避免爭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