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1 / 3)

謙讓的話,請主動地說。

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情景:在十字路口,大家爭著搶著擁擠著很容易使交通堵塞,如果彼此之間謙讓一下,反而都會順利通過。生活告訴我們,謙讓不僅是一種美德,謙讓者本人也會是最終的受益者。

在工作中,同事之間發生矛盾,抱著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態度互相謙讓一下,不但能化解矛盾,使問題得到圓滿解決,還能避免許多不必要的紛爭,增進彼此的友誼。由於爭吵把對方打傷,或者一時失手將對方置於死地,不但解決不了問題,還會把事情鬧大,甚至受到刑罰。

人生活在世界上,相互之間的摩擦、誤會、糾葛、恩怨總是在所難免,遇到這些事情,互相謙讓一下,生活就會豁然開朗,問題就能得到順利解決。

古希臘神話裏,有一則“仇恨袋”的故事。

大力士赫格利斯所向披靡、無人能敵,有一天,他在狹窄的山路行走,突然被一隻袋子絆了一個趔趄,險些摔倒。赫格利斯站穩後對袋子猛踢一腳,那個袋子不但紋絲不動,還氣鼓鼓地膨脹起來。惱怒的赫格利斯找來一根木棒,朝布袋砸個不停,誰知袋子卻越來越大,最後將整個山路都堵得嚴嚴實實,赫格利斯累得躺在地上氣喘噓噓,氣急敗壞又無可奈何。

過了一會兒,走過來一位智者,見此情景困惑不解。赫格利斯懊喪地說:“這個東西太可怕了,存心跟我過不去,把我的路都堵死了。”智者淡淡一笑,平靜地說:“朋友,它叫‘仇恨袋’。當初,你不理會它,或者幹脆繞開它,它就不會和你過不去,也不至於把你的路堵死……”

智者的話是生活中的一條規則,謙讓也是在為自己,即使你遇上了“仇恨”,你謙讓一下,“仇恨”也會把路給你讓開。與人方便,自己也方便,道理就這麼簡單。

中國素稱禮儀之邦。禮作為一種具體的行為來講,就是指人們在待人接物時的文明舉止,也就是現在所說的禮貌。禮貌的形式是外在的,而禮貌的本質卻是表示對別人的尊重和包容,這種心理需求,是超越時代的,是永存的。

然而,一個人如果隻懂得禮貌的形式,卻沒有包容之心,那麼,他不會真正懂得禮貌。之所以說包容者多講謙讓的話,看看孔子我們就知道是怎麼一回事了。

春秋時期,孔子和他的學生們周遊列國,宣傳他們的政治主張。

一天,他們駕車去晉國。一個孩子在路當中堆碎石瓦片玩,擋住了他們的去路。孔子說:你不該在路當中玩,擋住我們的車!

孩子指著地上說:“老人家,您看這是什麼?”孔子一看,是用碎石瓦片擺的一座城。孩子又說:“您說,應該是城給車讓路還是車給城讓路呢?”孔子被問住了。孔子覺得這孩子很懂得禮貌,便問:“你叫什麼?幾歲啦?”孩子說:“我叫項橐,7歲!”孔子對學生們說:“項橐7歲懂禮,他可以做我的老師啊!”

假如孔子缺乏包容心,怎麼可能謙虛到一個7歲的頑童都可以做他的老師呢?

恩格斯七十歲生日來臨了,許多同誌和朋友前來祝壽,像雪片似的飛來的賀電和信件,使恩格斯十分不安。他表示說:我主要是靠了馬克思才獲得信譽!

他對來人誠懇地說:我遠沒有祝壽的情緒,而且這完全是不必要的熱鬧,我無論如何不能忍受。

第二年,他七十一歲生日前夕,他聽說德意誌工人共產主義教育協會歌詠團將在他生日晚上為他舉行音樂會,就立即發出了信件,懇詞勸阻。信中寫道:我們尤其反對在我們生前為我們舉行公開的慶祝活動。

越包容者就越能講出謙讓的話,而愈謙虛愈受到人們的敬重。七十三歲高齡的恩格斯到維也納、柏林訪問時,兩個城市的群眾歡迎氣氛之熱烈是罕見的,恩格斯在維也納的歡送大會上的演講中說道:

如果說我在參加運動的五十年中確為運動做了一些事情,那麼,我並不因此要求任何獎賞。我的最好的獎賞就是你們!

謙虛是一切偉大靈魂共有的品質。在評價居裏夫人的一生時,愛因斯坦十分激動又滿懷尊敬地說:

在居裏夫人這樣一位崇高人物結束她的一生時,我們不僅僅滿足於回憶她的工作成果對人類做出的貢獻。第一流人物對於時代和曆史進程的意義,在道德方麵,也許比單純的才智成就還要大。即使是後者,它們取決於品格的程度,也遠遠超過通常所認為的那樣。

我對她人格的偉大越來越感到欽佩。她的堅強、她的意誌純潔、她的嚴於律己、她的客觀、她的公正不阿,所有這一切都難得地集中在她一個人身上……一旦她認識到某一條道路是正確的,她就毫不妥協地並極其頑強地走下去。

她一生中最偉大的科學功績之所以能夠取得,不僅僅靠大膽的直覺,而且靠著在難以想像的極端困難情況下工作的熱忱。這樣的困難,在科學的曆史中是罕見的。

居裏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熱忱,哪怕隻有一小部分存在於歐洲的知識分子中間,歐洲就會麵臨一個光明的未來。

在近600字的演講中,愛因斯坦隻用了30多個字談到居裏夫人的科學成就,其他都用來讚揚她的人格的力量。這說明在各種高尚品德當中,謙虛是閃亮的一種。

居裏夫人曾多次婉拒各方麵邀她寫自傳的請求。她最討厭對個人的宣傳報道,對報刊過分關注科學家而不是科學本身,表示完全不能理解。

人們對她說:寫自傳這件工作有重要的曆史價值,而且對準備獻身於科學事業的學生來說,肯定會起到很大的影響作用。

最後,居裏夫人終於同意寫自傳了。但是說:我的生活都是一些很平凡、很單調的小事,哪能寫出一本書來呢?

謙虛謹慎的品格,能使一個人麵對成功、榮譽時不驕傲,把它視為一種激勵自己繼續前進的力量,而不會陷在榮譽和成功的喜悅中不能自拔,沾沾自喜於一得之功,不再進取。居裏夫人以她謙虛謹慎的品格和卓越的成就獲得了世人的稱讚,她對榮譽的特殊見解,使很多喜歡居功自傲、淺嚐輒止的人汗顏不已。也正因為她的高尚品格的影響,以後她的女兒和女婿也踏上了科學研究之路,並獲得了諾貝爾獎,成為令人敬仰的兩代人三次獲諾貝爾獎的家庭。

因為包容,所以謙讓;因為謙讓,所以不爭;因為不爭,所以持久。

6、友善的話,請和顏悅色說

友善是什麼呢?友善是天空,包容天地間的萬物;友善是氧氣,孕育新的生命;友善是陽光,是雨露,照耀、滋潤著美德的生成。

曾經讀過這樣一則故事:一個少年在企圖行竊時,被躺在床上的一位女孩發現了。女孩並沒有報警,而是裝作並不知道他是小偷,熱情地邀請他與自己聊天。他們聊得挺開心。少年臨走前,女孩用自己的阿馬提小提琴為他拉了一首曲子,然後又把琴送給了少年。

後來,當少年再去找女孩時,女孩因患骨癌已離開了人世,在她青色的墓碑上鐫刻著“把友善奉獻給這個世界,所以我快樂”。少年從此變了樣,他在貧困和苦難中重拾自尊,心中燃起了走出逆境的熊熊烈火!最終,昔日的少年成材了,在世界第一流的悉尼大劇院,他深情地拉起了悠揚的曲調——把它獻給那位女孩。

小女孩善待少年,是為了體麵地維護他的尊嚴。她也許永遠不會意識到,她的友善、寬容和愛心——就如紫羅蘭把它的香氣留在那踩扁了它的腳底上,怎樣震撼了一個迷途少年的心,讓他重新樹立了信念,揚起生活的風帆。

一次友善的交談,一首優美的曲子,就這樣改變了人的一生!其實,溫和與友善在生活中無時不有,無處不在。

電影開演前,一位朋友心安理得坐在“自己的”座位上。過道上,一位遲來一步的姑娘衝著他微笑。電影開演了,這位朋友感到姑娘的目光還在衝著自己。他不自然起來,借著銀幕上的反光又對了一次座號,這才發現自己“雀占鳳巢”。他站起來,連說“對不起!”“沒關係,”姑娘莞爾一笑:“怪我來遲了。”

姑娘不但不生氣,竟然還說了一句“怪我來遲了”,這就是“包容”,以友好善良的態度處理人際關係。

社會生活不論多麼複雜,說到底是由各種性質、各種層次、各種方式的人際交往組成的。

人生在世,會碰到許許多多來自別人的對不起。在公共汽車上,有人不小心踩了你的腳;在一個集體中,有人出於不那麼高尚的理由,說了一些對不起你的話,甚至做了一些對不起你的事。這個時候,需要以友善的態度對待來自別人的“對不起”,寬容、諒解、理解別人,而不能針尖對麥芒,更不可冤冤相報。

人生在世,每個人都可能製造許許多多的對不起。會不小心踩了別人的腳,不小心濺了別人一身泥,無意間一句話傷害了別人的自尊心;也可能由於一時糊塗或迫於外界的壓力,做了傷害別人感情、損害別人利益的事。這種時候,尤其需要友善。無意中傷害了別人的,要真誠賠禮道歉。由於自己的主觀原因傷害了別人的,需要得到別人的諒解,但自己不能諒解自己。要以友善的態度,切切實實改正自己的錯誤,以反複的真誠的長期的努力重新得到別人的信任和友誼。

友善是人際交往中必須具備的道德規範,如果人們都能以與人為善的態度,去處理日常生活中各種各樣的人際關係,我們的生活都會充滿陽光。

如果你想做一個愉快的人,讓自己的身邊都充滿歡樂,就用你一顆友善的心去對待他人。那麼,在和別人打交道時,如何做到“與人為善”呢?

首先,要學會寬容。寬容就是人與人之間相處時能充分地理解他人、體諒他人,擁有寬闊的胸懷。人們彼此生活在一起,產生一點摩擦是正常的。俗話說牙齒和舌頭也會“打架”,但是矛盾發生後,應該學會忍耐、包容、體諒他人,不能斤斤計較,應該讓矛盾迅速化解,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退一步海闊天空”。所以,我們應該學會寬容,使自己的周圍充滿歡樂。

其次,在平時生活中,應該學會說:“對不起”。你可別小看這三個字,它的作用可大了,在處理人際關係時有著出奇的效果。我們生活在同一個環境裏,難免會發生一些磕磕碰碰的小事,每當出現這種情況,有的人會“怒發衝冠”,甚至大打出手;而有的人則會友善待人,一聲“對不起”,表達自己的歉意,請求對方原諒,於是雙方握手言和,重新成為好朋友。有了過失和誤會,衷心地向對方說“對不起”,實現了一個人開闊的胸懷和彬彬有禮的風度,用自己“友善”的心感染他人,遠比唇槍舌戰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