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2 / 3)

此外,我們應該善於“化敵為友”,讓那些雞毛蒜皮的小事都隨風而去,這樣,我們的朋友就會越來越多。

我們每個人都希望生活在友好、愉快的氛圍中,都希望自己的周圍充滿善良、寬容和溫馨……這就需要我們每一個人都以友善的態度與他人相處、與家人相處、與朋友相處,共同營造一個心情舒暢,處處溫暖和諧的生活環境。

記得幾年前讀過一篇題為《好言一句三冬暖》的文章,其中有一個片段,至今記憶猶新。

美國著名的試飛駕駛員胡佛,有一次飛回洛杉磯,在距地麵九十多米高的空中,剛好有兩個引擎同時失靈,幸虧他技術高超,飛機才奇跡般地著陸。胡佛立即檢查飛機用油,正如他所預料的,他駕駛的那架螺旋槳飛機,裝的卻是噴氣機用油。當他召見那個負責保養的機械工時,對方已嚇得直哭。這時,胡佛並沒有像大家預想的那樣大發雷霆,而是伸出手臂,抱住維修工的肩膀,信心十足地說:“為了證明你能幹得好,我想請你明天幫我的飛機做維修工作。”從此,胡佛的飛機再也沒有出過差錯,那位馬馬虎虎的維修工也變得兢兢業業,一絲不苟了。

這個故事令人感動。雖然維修工的過失險些使自己喪命,但心地善良的胡佛深深懂得有過失者的心理。當對方因出了嚴重差錯而痛苦不堪時,善解人意,自我克製,出人意料地給予寬慰,使其恢複自信和自尊。這,就是友善的巨大力量。試想,如果胡佛憤怒斥責這位維修工,甚至不依不饒地追究他的責任,那麼很可能會徹底地毀了他。可見,麵對同一件事,以兩種不同的態度來對待,就會有迥異的結局。友善,可以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僅善待了他人,也能使自己得益——胡佛的飛機不是從此就沒出過任何差錯嗎?而以憤怒乃至暴力來應對,結果往往是有百害而無一利。

能否以友善的態度為人處世,不但體現著一個人的道德水平,有時甚至是一個民族素質高低的反映。有一則報道說:同樣一起交通事故,在加拿大,可以不到2分鍾就順利解決,司機會很快下車,視事故的實際情況,以一種友善的態度來協商解決,雙方都會向對方認錯、道歉,於是不到2分鍾,便各自開著車離開了。而在中國,不花上一個小時是很難解決爭端的。原因很簡單,一旦撞車,司機就放下車窗,不管自己是否有錯,便破口大罵,在車內罵得不爽,又走下車互相指責。於是後麵的車輛不能前行,司機們一個個在車指責。

生活是一麵鏡子。當你麵帶友善走向鏡子時,你會發現,鏡中的那個人也正滿懷善意地向你微笑;當你以粗暴的態度麵對它時,你會發現,鏡中的那人也正向你揮舞拳頭。人生在世,請擁有一顆友愛之心,保留一份友善之情吧!

7、理解的話,請當場就說

理解萬歲的口號,一直廣泛為人們所提倡。彼此理解,是朋友之間所真心希望的,並一直尋求的。對一個人作評價、下結論,就應該堅持全麵,完整的原則,因為隻有這樣,作出的評價和結論才有概括性,才符合這個人的全部實際。

這個道理很簡單,不必贅述。但對一個人要做全麵、完整的評價,做起來是非常困難的。之所以有這種困難,是因為人們的評價活動本身要受對被評價者的了解程度的影響。了解不多,可又必須有個評價,就隻好憑印象了,現實中就是這樣。所以人們不要總是奢望別人時時處處都對自己有個全麵公正的評價。

如果說友情是一朵朵盛開的鮮花,那麼可以說理解的話語是聯結鮮花與鮮花之間柔軟的紐帶。當別人處於逆境時,紐帶輕輕地拉扯著你,會給人心靈以莫大的安撫。

所以說,理解是一種藝術,是對朋友的一種幫助。你隻有真正理解了別人,別人才會真正理解你。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貴在默契,但工作上的默契畢竟不同於生活中的,不是每一對工作拍檔都適合繼續發展,Chris一直沒有進一步的選擇,這份理智或許是正確的。

Chris是個美麗的女人,單看外表,最多隻有30歲出頭。

“默契有時候,隻是一個眼神,一句別人聽上去漫不經心的話”,Chris說:“我有上級,也有下級,可真正讓人感到貼心的不多。Paul,算是一個貼心吧。”

老板總是對我恩威並施的,我也知道他也有他的苦處。有一次,一個新來的員工和我鬧別扭,我去找Paul抱怨,他拍拍我的肩膀說,他知道我也很累,當時我確實是有種心力憔悴的感覺,真想靠在他胸前大哭一場,可我們也都明白那是不可能的。可是一句理解的話就足夠讓我感動了。

理解是溝通的橋梁,是人際交往中最理想的潤滑劑,如果我們在勸說時注意多說一些理解的話語,就可以增強語言的親和力,具有親和力的語言是人們最容易接受的。

高女士讓自己入歲的兒子到商店買了五斤蘋果,回來一稱發現隻有四斤一兩,便提著蘋果怒氣衝衝地來質問店主。盡管店主一再聲稱“我們誠信做生意,絕對沒有缺斤短兩的事情”,但氣昏了頭的高女士不但不信,反而出言不遜,說了些“開黑心店、無商不奸”等傷人的話,要出門時,竟然說:“你記著,誰也不會花錢買氣受,全世界的商店都關門了,我也不來這裏買東西了!”

店主心裏真想罵她“潑婦,無賴”,可是一想到“顧客就是上帝”,馬上就笑嘻嘻地說:“大姐啊,今天咋的啦?您常來買東西,氣頭上來找我,我怎麼就沒給您個麵子,反倒惹您生這麼大的氣?將心比心,換了我遇到被坑挨宰的事也要生氣的。不過,您是不是先調查調查,問問你兒子……”高女士聽後,氣消了一些,出了商店慢慢冷靜下來,這才想起問兒子,原來兒子在買蘋果回家的路上,遇到同學小胖,各吃了一個。高女士不好意思起來,馬上來到商店,一個勁兒地賠禮道歉。從此高女士和店主關係更融洽,成了商店的鐵杆顧客。

這裏,店主不僅彬彬有禮、罵不還門,而且還講了一些理解的話語:“惹您生這麼大的氣”,“換了我……也要生氣”,做到了善解人意、將心比心,才讓情緒激動的高女:仁接受了“消消氣”“問問兒子”的勸說,避免了業主與顧客之間一場交際的失敗。理解的話語為買賣雙方架起了溝通的橋梁。

要想真正理解他人,就得要有寬容心。寬容是人際關係的“黏合劑”和“潤滑液”。寬容,我們給了別人一個機會,也就給了自己一個機會。若斤斤計較;寸土必爭,不善於體諒他人,勢必會影響和阻礙人際交往的順利進行。

劉偉和謝華在大學裏是“情敵”,關係一直有點疙疙瘩瘩;畢業後,兩人進了同一家公司,謝華在市場拓展部,劉偉在行政辦公室。盡管不在一個部門,但肚量不大的謝華人前人後還是說了劉偉不少壞話,什麼劉偉在大學裏風流成性,什麼好鬥逞能,打人鬧事被學校處分啊之類子虛烏有的事,在謝華嘴裏說得有鼻子有眼的,公司裏很多不明真相的員工因此對劉偉都有點“另眼相待”。

一年後,劉偉調任市場部部長,成了謝華的上司。謝華想到自己平時對劉偉的造謠誹謗,擔心劉偉會借機報複,給自己小鞋穿,為此心神不寧,怕惶不安。誰知劉偉不但沒有對謝華進行打擊報複,相反大會小令、人前人後經常誇他腦子活,點子多,能力強,幹勁足,並放手讓他去拓展業務。劉偉的寬容讓謝華心服口服,工作積極性更加高漲,放棄了偏見和妒忌,主動地幫劉偉出謀劃策,成了他得力的助手。當初那些準備看他倆“好戲”的員工也被劉偉的寬容大度所折服,大家齊心協力,整個市場部的工作搞得有聲有色。

對與自己心存芥蒂的部屬,劉偉不借機打壓排擠,而是待之以寬,容之以量,勵之以行,從而避免了一場兩敗俱傷的“窩裏鬥”,實現了“雙贏”。

親愛的朋友,請你做個有心人吧!現實生活中,良好的人際關係需要用“心”去建立和維護,有了自信心、誠實心、同理心、寬容心,我們的人際關係就會更加和諧更加美好。

要想真正理解他人,還得要有同理心。所渭同理心,是指能夠體會他人的情緒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場和感受,並站在他人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的心態。擁有同理心的人,在交際中往往更容易獲得他人的好感,贏得別人的尊重。

劉嘉和王路同為佳藝裝飾公司設計員。剛進公司時,相互間競爭,由於一個客戶的原因,兩人產生了誤會,雖同在一辦公室,但彼此關係卻不融洽,一直不冷不熱的。

前幾天,劉嘉接了個業務,為一對準備結婚的青年設計新房裝修方案。熬了幾個夜晚,劉嘉終於把裝修的方案設計好了。這不,周一上午,客人前來看圖樣,他興衝衝地把設計方案拿給他們看,誰知他還沒有介紹完自己的設計意圖,客人就橫挑鼻子豎挑眼,說起了設計方案的不是,門廳玄關、客廳吊頂、臥室窗戶如何如何,說得設計方案幾乎一無是處。劉嘉沒想到客人如此挑剔,一時麵紅耳赤,滿臉窘態,不知如何是好。

見此情景,坐在一邊的王路連忙走過去,拿起劉嘉的設計圖對客人解釋說:“門廳是住房的‘第一張臉’,方寸之地自有玄機。作為連接室外室內的一個過渡地帶和緩衝空間,它既要有很好的使用功能,又要有較高的審美要求。所以你們不能隻考慮美觀而忽視實用……”“還有衛生間……”針對客人的質疑,王路解釋得很細心,剛才還麵有慍色的一對新人聽後連連點頭。“當然,這隻是設計初稿,你們有什麼意見盡管提,劉設計師一定會為你們提供最好的設計方案。”王路見客人情緒緩和了許多,就說,“你們可以坐下來,充分地交換意見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