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1 / 3)

諒解的話,請真誠地說。

諒解,是一種寬容;是一種修養;更是一種發自內心的高尚。

人們都說有著寬容之心的人能夠忘身物外;有著極高修養的人不棄不撓;有著聖潔內心的人幹冒生死。而這,就是諒解,就是能夠穿越親情,友情,愛情的鋒芒利劍。

一顆能夠吸引無數目光的水晶球,在刺眼的陽光下發出四溢的閃光,可是當它被扔進茫茫無際的大海,卻頓時失去了一切,隻得靜靜地躺在那幾千米的海下,那深沉,充滿哀怨的泥沙中。

正如一個人,當他滿懷欣喜的麵對灼熱的陽光時,雖然不免被陽光刺傷,但是卻迸發出無限光彩;當他被世俗所羈絆,而做出令人生厭的事情時,如果那些許柔和的春風能在他絕望時,悄悄地將他托起,那麼他的人生將會再次迸發。而施與這種力量的人,不是別人,正是我們這些懷揣諒解的人的內心。

遙遠的古代,我們會嘲笑他的簡陋與他的迂腐。然而諒解這種東西卻不分是在古或在今。負荊請罪這個故事流傳甚廣,大家都知道是說楚國大將廉頗因與藺相如不和,便矛盾幾起,後來終於明白他人的一番苦心,便立即登門拜訪,並用赤裸的背,背起荊條請罪。然而藺相如卻以寬大的心胸原諒了他,且能並肩作戰。

這是什麼?這種毫無保留的諒解,怎會如此動人。原因在於藺相如的確是真心的原諒了廉頗。相比古人,我們是否應該收起那張嘲笑的嘴臉?相比古人,我們社會中那種人與人之間的冷漠,何時才能消除。因為到現在還沒有消除他,所以我們便缺少了那種真摯的感情。

諒解,這種東西似乎是一種寬容,是一種修養,其實它就是我們內心所發出的呼喚,這並非野性的呼喚,而是一種令人生敬的呼喚。當然,需要諒解的前提是,我們都要有一顆寬容、高尚的心!

諒解是人類的美德,是一種高尚的品質。有人這樣形容:諒解是一縷和煦的陽光,能消融凝結在人們心頭的堅冰;諒解是一股輕柔的春風能把炎熱帶出幹渴的心靈;諒解是一顆種子,能讓每一片心的土地四季常綠。這生動的道出了諒解在人際交往中的重要作用。因而一位偉人意味深長地說:同誌之間的諒解、支持與友誼比什麼都重要。

確實,諒解非常重要。先哲們早就認識到了這一點,聖人孔子曾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意思就是說無論做什麼事,都要推己及人、將心比心,以自己的感受去體諒別人的感受,以自己的處境去推想別人的處境。這種以己推人的思想就包含了理解他人、諒解他人的深刻含義。

唐代韓愈在《原毀》中說:古之君子,其責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輕以約。

顯然,他是在強調做人要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同樣體現了人際交往中的諒解精神。

諒解在我國傳統的倫理道德觀念中,一直占有重要的位置,是為人處事的重要原則。如李世民作為一代明君尊賢愛才,但我們不能不認識到,這也與他寬宏大量、善於諒解他人分不開。再往前翻一翻曆史的畫卷,齊恒公諒解並重用曾險些射死自己的管仲,從而成就霸業;藺相如諒解多次羞辱自己的廉頗,留下將相和的美談……

古人尚能如此,在社會生活日趨複雜的今天,人與人之間更需要諒解。那麼,怎樣才能學會諒解呢?

也許是剛才,也許是昨天,也許是很久以前,有人傷害了你。你本來不該受此傷害,因而創傷總是留在你的記憶裏,使你感到沮喪、不平、怨恨。

其實並非隻有你才有被傷害的經曆。在我們艱辛跋涉的這個世界上,誰都難免被傷害,人人都有可能蒙受種種屈辱和不幸。

正義感告訴我們,人們必須為自己所做的壞事付出代價,否則就不公平。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對於絕對公平的苛求則常常使人誤入歧途,派生出新的、更大的不公平。事實證明,為使怨恨、敵視變為友好,使受傷的心靈得到慰藉,諒解具有不可替代的奇妙作用。

複仇從來都不可能把比分扳平,而隻會使矛盾不斷升級。人與人之間矛盾和衝突的消除,最終必須通過對手之間的相互理解和寬容來實現,不然雙方都會在不斷升級的忌恨中,忍受不斷加重的心靈痛苦。諒解不僅為彼此和好打開方便之門,更能使自己盡早走出心靈的折磨。

諒解不是遷就,不是退避,不是忍耐,更不是壓抑。諒解體現寬廣的胸襟,體現良好的思維,體現坦誠的品質,體現持之以恒的毅力。

諒解對方,首先要敢於麵對傷害者,說出你的感覺,讓他知道自己的錯。這樣能使有害情緒離你而去;其次,要努力學會既往不咎。無論你所受到的傷害多麼深多麼痛,都一定要避免耿耿於懷,忘記傷害你的人和事,做到這一點,你心靈的傷口就能很快愈合;再次,要有堅持不懈的恒心。諒解曾傷害過自己的人,是一種對自我的超越和挑戰,是一件很痛苦的事,因為憎恨是人的本能,一旦形成,需要反複再三才能徹底戒除,所受傷害越深,諒解越難以實現。

然而,諒解的實現就意味著心靈幸福的到來、生活質量的提高。為了美好的人生,我們應該下定決心,積極追求,隻要不斷努力,持之以恒,諒解總能實現,新的、更加美好的人生境界總能到達。

一個人隻要你能真心諒解他人的過失和現狀,對方被你的真情所感,彼此之間很容易就建立起親密和諧的人際關係。

王會大學畢業後,應聘到了一家廣告公司工作。公司規模很小,連老板在內還不到10人,辦公條件也很差,隻有一間陰暗的辦公室,幾台陳舊的電腦。與實力雄厚的大公司相比,他們太缺乏競爭力了。果然,王會來這裏還不到一年,公司的經營已瀕臨絕境,員工們一連幾個月領不到工資,大家紛紛跳槽而去,最後隻剩下了老板和王會兩個人,老板動情地對王會說:“真是委屈哥們兒了!”王會反而開導老板:“什麼也別說了,隻要你的公司開一天,我就一天不離開這兒。”沒被任何困難嚇倒的老板,被王會的話感動得熱淚盈眶,就這樣,他們成了患難與共的鐵哥們兒。在他們兩人的共同努力下,公司的經營狀況逐漸有了改善,隨後公司不斷地發展壯大,短短四五年時間,就躋身當地廣告業十強之列,如今的王會已成為公司的股東之一,而他和老板的友情也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越來越深了。

有一首歌唱得好,“世間自有公道,付出總有回報”,可以說,利人就是利己。王會的事例充分說明,要實現人際和諧,密切人際關係,乃至贏得人生的成功,諒解別人的苦衷是必不可少的因素,無論是“雪中送炭”,還是“錦上添花”,都好過如“鐵公雞”“玻璃貓”般“一毛不拔”。那些不肯付出,自私自利的人,隻會讓自己人際交往的溫度降至冰點。俗話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才能萬事興。

10、請求之語,請用敬辭說

生活中我們經常遇到這樣的情形,同樣一件事,同樣身份的人,甲去請人辦理則順順利利,事情也辦得妥妥當當,乙去請人辦理則困難重重,事情也搞得一塌糊塗。為什麼這樣呢?有人說這是人的因素;有人說這是辦事技巧問題。

其實這兩種因素都不能排除,請人辦事是社交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它反映了一個人的綜合素質,包含了許多做人做事的藝術,其中有很多講究。但其中最關鍵的就是要“請”字當先。

小劉小的時候,在父親的雜貨鋪裏幫忙。在那兒工作的幾乎都是成年人,父親希望兒子能從他們身上學一些有用的東西。

雜貨鋪裏原有一個不怎麼受歡迎的人,夥計們背地裏都叫他“墮落的家夥”。大家都知道,從道德上來講,他絕對不是一個值得尊敬的人。小劉對這個人的人品也有所耳聞,所以和其他孩子一樣,對他很不尊重。孩子們都稱其他男性為“某某先生”,而對於這個“老惡棍”,他們卻隻願意稱他為“喬”。

小劉的父親有一天無意間聽到了,兒子與“喬”的對話,於是便把兒子叫到辦公室。

“兒子,”父親說,“我曾經告訴過你,跟長輩說話一定要恭敬,但剛才我聽見你在大聲叫‘喬’。”

兒子說:‘先生’一詞隻能留給那些值得尊敬的人,而那個家夥他不配!”

“他配不配是他的事情,而你這樣對待他是你的問題,現在失禮的是你,年輕人!”父親緊接著說,“對一個人有看法不是你失禮的借口!”

無論對什麼人,都要使用敬辭,別人的墮落不是你省略敬辭的借口,其他人的不尊重也不是你不尊重的理由。使用敬辭,是一種有教養的表現。當你省略敬辭時,也將降低了你的品位,甚至也會墮落成被鄙視的人。

有個英國人到瑞士出差,辦完事後,打算盡快啟程回家,可他到郵局給妻子發電報時,身上的錢已經花得差不多了,於是他把擬好的電報交給營業員小姐,請求為他算價。小姐算了字數井報了價,他發現身上的錢不夠了,就說:“請把電丈中‘親愛的’去掉,這樣錢就夠了。”不料,小姐卻溫和地笑起來:“不,這無論如何都不能去掉,你的妻子最盼望的也許就是這個詞,請不必為難,這錢我代你出。”

更有意思的是,那個發電報的人原本是個脾氣古怪、經常表現得並不是多麼和藹友好的人。自從郵局裏的那位小姐強調不能省略敬辭,用微笑點亮他的心燈之後,他漸漸地變了,成為一個待人親切、寬容和大度的人。

可見,使用敬辭可以改變人的性格、提升人的品位,也能使原本生性冷漠、心胸狹窄的人變得待人親切、寬容、大度。使用敬辭是一種文明的表現,使用敬辭頻率的高低,直接體現了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如果你經常無意識地省略了敬辭,小別會被人恥笑,大則別人會說你沒品位、沒教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