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無可奈何(1 / 1)

【出處】

《史記·周本紀》:"禍成矣,載可奈何。"

【釋義】

沒有辦法;沒有辦法可想。

【近義詞】

迫不得已

【典故】

西漢的第七個皇帝漢武帝是一個很矛盾的人物,他既是一個明君,深知自己的政治責任,勤懇地治理國家,但由於性格原因,他又非常粗暴,分廠人性,他實施的保證給天下的老百姓帶來了很大的災難,再加上他好大喜功,不斷地對外擴張,更加加重了老百姓的負擔。

民間怨聲載道,對於漢武帝的橫征暴斂很不滿,很多農民由於吃不上飯,沒有了活路,紛紛起來反抗漢朝的統治,各地幾乎都有農民起義的隊伍,有的數千人,有的隻有幾百人。這些老百姓聚集在一起,攻打城池,搶奪官府的倉庫,殺害當地的官員,搶劫符號的財產,打開他們的糧倉,救濟窮苦的老百姓。由於他們也算是為民請命,所以響應他們,加入起義隊伍的人不計其數。

漢武帝聽到下麵的官員報上來的消息,非常生氣,就下令派大軍去鎮壓,朝臣們也都很害怕,擔心起義的軍隊有一天會殺到頭上,因此也都盡心竭力地督辦這件事情,可是這反而更加激起了起義隊伍的鬥誌,他們越戰越勇,攻下了更多的城市,召集了更多人馬。

漢武帝著急了,他調集了更多的軍隊,提出獎賞,殺一股農民起義軍,封賞非常的可觀,士兵們賣命拚殺,一下子殺死了上萬人,而且一些給起義軍運糧食的老百姓也被他們殺了。起義的軍隊由於死傷慘重,暫時壓了下去,可是由於朝廷沒有改變國家政策,依舊實行暴政,幾年後,就有一些老百姓因為找不到生計,重新組織了義軍,這次他們不再攻城略地,占領城市,而是躲藏在山裏或者水鄉,伺機襲擊官軍,搶奪糧食和生活用品,弄的各地的官吏苦不堪言,這時,朝廷又製定了規定,凡是官吏沒有發現當地盜賊,或者發現了沒有捕捉的,俸祿在2000石以下的官吏都要被處死,從此,那些官吏再也不敢向朝廷彙報義軍的事情了。農民起義的隊伍也越來越壯大了。各地的官吏雖然對起義軍恨之入骨,可是也無可奈何。

【課本鏈接】

語文出版社S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第2課,《帽子和鳥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