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
宋·鄭文寶《南唐近事》:"魯乃判曰:汝雖打草,吾已蛇驚。為好事者口實焉。"
【釋義】
打在草上卻驚動了蛇。比喻做事泄密而驚動對方。
【近義詞】
敲山震虎
【典故】
南唐時,有一人名叫王魯,他參加科舉考試後中了進士,被封到當塗縣做縣令,可是這王魯確實個貪財的人,他來到當塗縣,不但不知道為百姓做好事,反而貪汙受賄、見錢眼開,當塗縣的縣衙真的是"衙門口朝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了。
隻要是給他送錢,哪怕是再大的案子,他也能顛倒黑白,是非不分。他做縣令不到一年,就幹了很多貪贓枉法的壞事,撈了不少的銀子。又一次,一個老百姓來衙門裏告狀,說是當地的一霸王員外為了逼他還驢打滾的賬,強搶去了自己的女兒,而他的女兒不堪受辱,最終被逼死了。那王員外聽說後,趕緊給王魯送來了一千兩銀子,王魯看到白花花的銀子,立刻就動心了,就對那位老人說:"欠賬還錢,天經地義,你的女兒是自殺的,與王員外有什麼關係,你誣告他人,帶出去打四十大板。"結果那位老人不但沒有打贏官司,還白挨了四十大板。老百姓都是有怨無處伸,當塗縣的人民怨聲載道。
俗話說,上梁不正下梁歪,跟著王魯的那些大小官員,看到自己的上司都如此斂財,自然也都不敢示弱,於是也一個個明目張膽地做壞事,他們想盡辦法敲詐勒索,搜刮民財,還立了很多名目向老百姓征稅,王魯知道了,不但不管,還誇獎這些小吏做的好,讓把錢分給他一些。老百姓苦不堪言,很多人連一頓飽飯都吃不上,隻好去外地乞討為生,他們恨透了這幫貪官汙吏,希望能有個機會好好懲治他們,還老百姓安穩的日子。
不久,機會就來了,有消息稱,朝廷派下了一位欽差大人,督查各地官吏的政績,為老百姓伸冤做主,而且,那還是一個難得的清官,老百姓聽說後,覺得扳倒王魯的機會來了,於是大家湊錢請了一位狀師,把自己的冤情原原本本地寫了下來,最後還都簽上了自己的名字。但是狀師說:"你們把狀子遞上去,肯定還要經過當地縣令的手,所以你們不能直接寫狀告縣令王魯,不如就告他的一個主簿吧!"老百姓聽了,覺得這是一個好辦法,就都同意了。
狀子果然先到了王魯的手上,王魯仔仔細細讀了一遍,發現雖然告的是縣衙的主簿,可每一條都是自己的罪狀,不覺驚出了一身冷汗,原來他也聽說欽差大人非常清廉,已經治理了好些貪官,這次看到這些狀子,肯定會命令人清查的,到時候自己也會小命不保的。王魯害怕極了,他顫抖著手提起筆來,寫下了自己的內心感受:"汝雖打草,吾已驚蛇。"意思是,你們雖然隻是敲打了一下草,但我已經嚇得心驚肉跳了。
寫完後,王魯趕緊回屋收拾了自己搜刮來的金銀珠寶,連夜逃走了。欽差大人趕到後,查清楚了王魯貪汙受賄、欺壓老百姓的詳細情況,就派出官差把他逮捕歸案了。
【課本鏈接】
語文出版社S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語文百花園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