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鳴驚人(1 / 1)

【出處】

西漢·司馬遷《史記·滑稽列傳》:"此鳥不飛則已,一飛衝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釋義】

一聲鳴叫使人震驚。比喻平時沒有突出的表現,一下子做出驚人的成績。

【近義詞】

一舉成名

【反義詞】

默默無聞

【典故】

春秋戰國時,齊國有一個人,名叫淳於髡,他記憶力超群,知識很淵博,而且能言善辯,很會說話,齊威王很賞識他。他常常用一些很有意思的隱語規勸齊威王,既能夠達到勸諫的目的,讓齊威王接受他的建議,而又不至於駁了齊威王的麵子,讓他生氣。

又一次,齊威王讓淳於髡為他去尋找一些有才能的賢人,結果不到一天,淳於髡就帶了七個人來見齊威王,說:"大王,我已經給您物色到了七位賢人,還望大王如前所言,好好重用他們,治理國家。"齊威王覺得很奇怪,就問他:"我聽說天下的賢人不多,也並不好找,怎麼你能在短短時間內就能找到七位呢?"淳於髡微笑著說:"大王有所不知,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我本來就生活在賢人中間,想要找到他們當然容易了。

齊威王本來很有才能,但是他剛即位時,卻終日沉迷於酒色,對於國家大事不聞不問,甚至連朝都不上,每天隻知道躲在後宮,和妃嬪們一起飲酒、欣賞音樂做了,所有的正事都交給身邊的大臣處理,時間長了,就有人不盡心,認為大王不過是個昏庸無能之輩,於是貪汙受賄、吃喝玩樂,處理政務也都不用心了。這樣一來,朝政漸漸地偏離了原來的軌道,也引起了人民的不滿。其他的諸侯聞聽齊國內政出現混亂,也都趁此機會來侵犯,試圖擴大自己的領土,內憂外患困擾著齊國的一些愛國人士,他們擔憂極了,但又害怕直言進諫會惹得齊威王不高興,到時候惹禍上身,於是誰也不敢出頭。

淳於髡看在眼裏,急在心裏,忽然,他想起了曾經和威王用隱語說的一些玩笑,知道齊威王為了顯示自己的聰慧,很喜歡做這些遊戲,現在為什麼不能用這種方法去勸諫呢,齊威王雖然喜歡喜歡玩樂,但卻是一個很聰明的人。因此第二天上了朝,見到了齊威王,淳於髡就上奏說:"大王,我前幾天得了一個謎語,想要請教一下大王。"

齊威王一聽來了興趣,就高興地讓他說來聽聽。淳於髡這才說:"在某國有一隻大鳥,他住在大王的宮殿裏,可是每天除了吃喝,什麼也不會做,既沒有發出鳴叫,也不振翅高飛,人們都猜不出這是什麼鳥,大王,您說,這隻鳥究竟是怎麼了?"

齊威王聽了,仔細考慮了一下,就知道淳於髡口中的大鳥就是在說自己,身為一國之君,每日吃喝玩樂,毫無作為。他醒悟過來以後,就決定要好好治理國家,因此就大聲告訴淳於髡說:"其實這隻大鳥實在養精蓄銳,他不飛則已,將來要是費了,一定能一飛衝天,超過其他所有的鳥,不鳴叫就罷了,一鳴叫肯定會驚動所有的人。"淳於髡知道齊威王明白了自己華麗的意思,決定發憤圖強了,於是就摸著胡子笑了。

從此以後,齊威王過完勵精圖治,勤奮治國,他先嘉獎了一批忠於職守的官員,撤掉了那些貪贓枉法的人,然後又整頓了軍隊,督促將軍勤奮練兵,這樣一來,國家的勢力漸漸地強大了起來。

【課本鏈接】

語文出版社S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語文百花園三,語海暢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