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韋編三絕(1 / 1)

【出處】

《史記·孔子世家》:"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

【釋義】

孔子為讀《易》而多次翻斷了牛皮帶子的簡。比喻讀書勤奮。

【近義詞】

孜孜不倦

【典故】

孔子十春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一生培養了3000多名弟子,自己也很喜歡鑽研學問,整理典籍。

他晚年的時候特別喜歡閱讀易經,每日勤學不輟,易經據說是總結和修改了伏羲的言論編著的,非常生澀難懂,學習起來很吃力,可是孔子還是堅持讀了下來,他花費了很大的精力,一邊學習一邊研究,不但熟讀了其中的內容,還要弄清楚每一句話,甚至每一個字的含義。讀第一遍的時候,孔子覺得自己知識看到了已經最表麵的知識,他很不滿足,於是又重新開始讀第二遍、第三遍……

為了能夠吃透這本書的含義和精髓,也為了能給弟子們詳細的講解,他翻閱了無數遍。當時的圖書,主要材料就是竹子,先把整根的竹子破開,修成一根根光華的竹簽,然後晾曬幹,再在上麵刻字,每根竹簽的長度和寬度都有一定的限製,因此每根隻能寫有限的幾個字,一本書要用到很多根竹簽,為了閱讀方便,,人們就用繩子把這些竹簽按順便編連起來。易經是一部大書,自然也用了很多的竹簽。

孔子每天捧著這厚厚的竹簡閱讀,時間長了,翻閱的此書多了,竟然把串聯竹簽的牛皮繩子都磨斷了好幾次。人們都稱讚他說:"孔子讀書勤奮,使連竹簽的繩子都磨斷了好多次,真是讓人佩服啊!"

【課本鏈接】

語文出版社S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第21課,《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