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
漢·牟融《理惑論》:"昔公明儀為牛彈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聞,不合其耳矣,轉為蚊虻之聲,孤犢之鳴,即掉尾奮耳,蹀躞而聽。"
【釋義】
比喻對不懂道理的人講道理,是白費口舌。
【近義詞】
白費口舌
【反義詞】
對症下藥
【典故】
古時候,有一位大音樂家,名叫公明儀,他有很高的音樂造詣,既會作曲也能演奏,尤其擅長彈奏七弦琴,彈的曲子優美動聽,很多人都喜歡聽他彈琴,人們也都很敬重他。
有一天,公明儀外出遊玩,天氣非常晴朗,和風一陣陣地吹來,遍地的青草清脆欲滴,還開著五顏六色的鮮花,柳樹的枝條輕輕地浮動著,一頭黃牛正悠閑地在草地上低頭吃草。公明儀陶醉在這樣安靜優美的環境中,一時興致來了,擺上琴,撥動琴弦,就給這頭牛彈起了高雅的音樂。但是那頭老黃牛卻不懂的欣賞,它依然低著頭,悠閑地啃著情操,偶爾還甩動一下尾巴,趕跑叮在身上的小飛蟲。
公明儀想,也許黃牛不喜歡這種曲子,不如換一個歡快點的曲子吧。於是他重新調了調琴,彈奏起歡快的樂曲來,可是那頭牛依然無動於衷,繼續悠閑地吃著青草。
公明儀不服輸的個性上來了,心想:我就不信這麼優美的曲子無法打動你,於是他使出了渾身的本領,彈奏了一首又一首優美的曲子。可是那頭老黃牛還是一邊搖尾巴一邊低頭吃草,最後甚至一聲不發地換到別的地方吃草去了。
公明儀非常失望,覺得自己連一頭牛都打動不了,不應該再談音樂了,他和人們說起此事,別人告訴他說:"並不是你彈奏的曲子有問題,而是黃牛根本就聽不懂啊!何必為了這個生氣呢?"公明儀歎了口氣,隻好抱著琴回去了。
【課本鏈接】
語文出版社S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語文百花園一,積少成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