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浙江城市化的進程與機製(1 / 3)

第二章浙江城市化的進程與機製

城市化的本質是人類經濟空間組織形態的變化,從曆史視角的考察來看,導致這類變化的主要變量是技術和製度。一方麵,技術創新和製度變革,導致資源要素的空間配置效率產生巨大的變化,使得人類的空間活動方式發生重大的變化;另一方麵,新出現的空間組織方式為人類新一輪的技術創新和製度變革提供了重要的載體和內在的激勵。於是在技術創新和製度變革的推動下,人類的城市化進程不斷演進,並由於不同時期要素組合和空間形態的不同,而表現出不同的曆史特征。本章將按照這一思路,對改革開放以來浙江省的城市化進程作一個非常簡要的考察。

一、城市化進程的內在邏輯

如前所述,城市化是各種經濟主體和資源要素的空間組織形態的演變過程。由於城市的建設和發展是個複雜而龐大的係統工程,要理解其演進規律往往需要更為長時段的觀察和更加廣闊的視野。為此,本部分首先將從考察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空間組織的變更過程入手,試圖以技術和製度作為共同解釋變量,來為城市化提供一個簡單的邏輯框架。

(一)技術進步、製度創新與經濟空間演變

城市化進程考察的是在人類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人口、產業和資源要素的空間集聚與擴散的動態演進現象。因此,城市化現象本質上是一種人類經濟活動空間組織形態的變化狀態。從技術進步和製度創新這兩個長期變量的角度來看,已有的技術革新和重大製度變革,往往會導致資源要素空間配置效率產生巨大變化,從而推動人類經濟活動的空間組織形態的加速演變;同時,新形成的經濟空間結構和形態又會為人類新一輪的技術創新活動和製度變革活動提供重要的內在激勵,從而為下一輪經濟增長和經濟活動的大規模空間轉移培育新的動力。以18世紀後期工業革命作為現代經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起點,可以從曆次技術革命的產業、經濟及空間組織特征的演變中簡單地看到城市化進程的一般規律。

1.曆次技術革命與空間結構演進

卡蘿塔·佩蕾絲(CarlotaPerez,2007,中文版)提出了一種“技術—經濟範式”來考察18世紀工業革命以來的人類現代化進程。她認為技術革命是緊密地交織在一起的一組技術創新集群,一般包括一種重要的、通用的低成本投入品,再加上重要的新產品、新工藝和新的基礎設施;每當這樣的一組技術創新集群在短期產生時,會帶來經濟體中相對價格結構的重大變化,進而引導著經濟行為者將資源要素配置到效率更高的產業或地區;同時,伴隨著新技術擴散到更為廣闊的領域,也帶來了與之相關的行為組織法則的重新調整、替代或變更,即每次技術革命都使得整個生產體係得以現代化和更新,從而每50年左右都使總的效率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由表2·1可知,從18世紀末開始的經濟增長已經曆了五個不同的階段,伴隨著每一次技術革命的產生以及技術從核心地區向外圍的逐步擴散,傳統的分散化的經濟組織方式逐步被大規模的集聚式的經濟體所替代,以跨國公司為主體和以超大城市為載體的龐大市場化分工體係也不斷在全球範圍內擴展。

表2·1曆次技術革命的產業、經濟及空間組織特征

起始

時間技術

革命核心國家及擴散主導產品或產業重點建設的基礎設施經濟及

空間組織特征

第一次1771工業革命時代英國熟鐵、機器、機械化的棉紡業運河、水道和收費公路以水力為主的機械化工廠生產模式(對地理條件的依賴較為嚴格);

以生產率為核心的組織行為方式(守時和省時)

第二次1829蒸汽和鐵路時代英國,擴散到歐洲大陸和美國蒸汽機和機器;

工業用蒸汽動力;

鐵礦業和煤礦業(當時在增長中起核心作用);

鐵路建設;

鐵路車輛生產使用蒸汽動力的鐵路;

普遍的郵政服務;

電報(主要在一國鐵路沿線傳輸);

大型港口、倉庫和航行世界的輪船;

城市煤氣規模化集聚的經濟體/工業城市/全國範圍的市場;

隨處可得的能源(蒸汽)和具有全國性網絡的動力中心;

以機器製造機器的產業鏈延伸/標準化的零部件

續表

起始

時間技術

革命核心國家及擴散主導產品或產業重點建設的基礎設施經濟及

空間組織特征

第三次1875鋼鐵、電力、重工業時代美國與德國追趕並超越英國廉價鋼鐵;

用於鋼製輪船的蒸汽動力的全麵發展;

重化工業和民用工程;

電力設備工業;

銅和電纜;

罐裝和瓶裝食品;

紙業和包裝在全球範圍內航行的鋼製高速蒸汽輪船;

遍及全世界的標準化鐵路;

大型橋梁與隧道;

世界範圍的電報;

電話(僅限於一國範圍內);

電力網絡(僅用於照明和工業)普遍的標準化;

現代成本會計製度;

規模經濟的工廠/垂直一體化的生產企業;

巨大規模的世界市場/日益細分的本地市場;

世界範圍的銷售網絡和產業帝國(包括卡特爾)

第四次1908石油、汽車和大規模生產的時代美國(起初與德國競爭世界領導地位),後擴散到歐洲批量生產的汽車;

廉價石油和石油燃料;

石化產品(合成品);

內燃機和電力設備;

家用電器;

冷藏和冰凍食品公路、高速公路、港口和機場組織的交通網絡;

石油管道運輸網絡;

普及的電力供應(工業和家用);

世界範圍內的有線或無線模擬遠程通信係統(電話、電報和海底電報)產品的標準化;

大規模生產/水平一體化/大眾市場;

職能專業化/金字塔形等級製管理模式;

集權化/大城市中心和郊區化

第五次1971信息和遠程通信時代美國,擴散到歐洲和亞

洲廉價微電子產品;

計算機、軟件;

遠程通信;

控製設備;

計算機輔助的生物技術和新材料世界數字遠程通信(電纜、光纖、無線電和衛星);

因特網/電子郵件和其他網絡化服務;

多種能源供給和電力網絡;

水陸空高速物流係統即時聯係與行動/即時全球通信;

與規模經濟相結合的範圍經濟和專業化;

非集權的一體化/網絡結構;

經濟全球化/區域經濟一體化

注:根據卡蘿塔·佩蕾絲:《技術革命與金融資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中的相關表格整理而成。

2.對美國城市化曆程的考察

從第三次技術革命起,美國逐步成為新技術革命的核心和世界經濟發展的領頭羊。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考察美國技術進步的曆程、市政體製沿革及不同階段城市化進程的主要特征,對深入理解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現代化和城市化進程具有重要的意義(見表2·2)。

表2·2技術進步、製度創新與美國的城市化曆程

階段時間技術進步市政體製沿革城市化主要特征

前期19世紀

以前人力與畜力資源運用美國的城市化進程緩慢,由於海運費用相對較低且同歐洲的海外貿易較為發達,這時的美國僅在東部沿海地區出現了一些小城鎮

中心化階段

19世紀

前期

蒸汽輪船的使用和大規模的運河建設,導致遠距離的陸路運輸成本大幅度下降,城市企業的市場範圍被大大拓展

大多數城市實行議會相對強大、市長相對弱小、各部門相對獨立的市長—議會製,即弱市長製

企業和人口大量向運河附近的城市集中,城市規模開始較快地擴張。如伊利運河的建設與紐約市的興起

19世紀

中葉蒸汽機車和鐵路建設熱潮,使遠距離運輸可以更為快捷地覆蓋更為廣闊的範圍

出現了一批以職業政客及政黨核心集團為主,通過把持市政大權,進行以權牟權行為的“城市老板”

企業和居民紛紛向鐵路沿線流動,使鐵路沿線城市大量出現。如鐵路建設與美國西部城市的崛起

19世紀

晚期

高架鐵路、電車及地鐵等市內交通運輸方式的革命,極大地擴展了城市內部的集聚空間

蒸汽和電力等機器動力的廣泛使用,為製造業提供了更為靈活的選址空間

鋼架建築技術的發明及電梯的運用,可以大大提高城市集聚的空間密度

波士頓、紐約、底特律、費城和芝加哥等大城市通過修改城市憲章,擴大了市長的權力,實行市長任命各局局長並直接統率行政事務,負責編製城市財政預算案的強市長製

大城市邊緣和郊區不斷並入城市,城市空間迅速擴大。1860年美國5萬人口以上的城市僅16個,1910年增加到78個

美國的工廠從之前依賴於水力等自然動力的分散狀態,向大規模的城市集聚。特別是電力基礎設施的建設,使得空間集聚可以大大提高設備的共享程度,大大減少輸電過程的電能損耗,從而在市場力量的作用下,工廠向城市集聚成為必然

19世紀的工廠工藝依賴於垂直的多層建築,即單個零部件的生產在各個車間完成,其協作則依賴於同一樓內的垂直升降完成。這是一種土地密集型的生產方式。同時,人口的高密度居住大大提高了市內公共交通設施的利用率,節約了通勤成本

續表

階段時間技術進步市政體製沿革城市化主要特征

郊區化階段

19世紀

20世紀

流水線生產模式在製造業的普及;

電報和電話的發明及應用;

企業組織的大規模重組和大型跨地區企業的出現

1901年4月加爾維斯頓市首先實行了城市委員會製,該委員會集立法、行政於一體,將城市事務分為四類,各由一人負責,其餘一人為總協調人,彼此地位相等。此後,許多城市紛紛采用委員製,特別是在較小的城市中較為流行

電話的應用極大地方便了信息的交流;企業的大型化,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對相關企業集聚的市場依賴性;而流水線需要租用大麵積的土地。上述因素,使得大量企業紛紛向地租更便宜的郊區轉移,從而也帶動了工人們向城市外遷移

20世紀

20年代

起汽車的大量普及與高速公路網的建立

1912年薩姆特市第一個實行了“委員會—經理製”,即立法權由民選產生的委員會掌握,由委員會任命一名經理負責全部行政事務。此後,短短五年之內便有100多個城市實行了這一體製

大量居民開始選擇居住在郊區——工作地城市;也進一步加速了廠商從城市中心區向公路沿線郊區的遷移

郊區化階段20世紀

50年代

左右

計算機的發明,電傳機、摹寫機、文字處理機及微機終端裝置等所形成的現代電子郵電係統,以及人造衛星通信係統的建立

在美國大城市中出現了一種由強市長製與經理製融合的新的“市長—經理製”,即市長仍保持其基本權力和責任,由他任命一名專家主管、協調各行政機構的工作,市長則可用更多的時間去處理政治問題、政策問題、公共關係問題及主持所有禮儀

信息技術對城市的影響,一是創造了大量的就業崗位,在許多大城市信息部門就業的人數超過了製造業、批發零售業之和;二是加速了製造業、服務業選址及居民居住的分散化和郊區化,如在20世紀70年代,美國居住在郊區的80%的工人的工作崗位也位於郊區

資料來源:

曹永森:《美國市政體製改革:背景、過程與發展趨勢》,《廣東行政學院學報》2002年第10期,第48—52頁;

徐和平、李明秀、李慶餘等:《公共政策與當代發達國家城市化模式:美國郊區化的經驗與教訓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如表2·2所示,從19世紀以來,伴隨著第二次技術革命從歐洲傳播到美洲,美國迅速地從傳統的農業社會和殖民地經濟向現代工業社會和獨立民主國家轉變。在此過程中,出於現代工業生產體係所需的大規模生產協作體係的內在需求,大量的人口、企業和各種資源紛紛向城市地區集中,從而導致美國大量不同規模的城鎮體係的興起和繁榮;同時,工業生產型城市和商貿型城市的興起和發育,為美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社會繁榮提供了主要的載體,而且人口密集的大城市也成為國家和地區政治活動的主要場所,也因此成為新製度革命的中心。一直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這種人口和產業不斷向城市集聚的過程仍是美國經濟空間形態變化的主要現象。因此,這是美國城市化發展最為迅速的時期,也被稱之為城市化的中心化階段。在進入20世紀以後,由於新技術革命,特別是現代信息、通信和交通技術的創新,極大地擴展了人類經濟活動的空間範圍,這時的城市人口和產業進入了向郊區擴散的新階段。在這一階段裏,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與之前中心化階段的大範圍集聚現象相比,城市經濟活動向郊區擴散的強度和範圍都要弱得多;二是城市經濟的郊區化過程,同時也是新技術和新製度向周邊擴散的過程,對經濟活動的輸入地區而言,對新技術的吸收轉化能力差異和對新製度移植效率的高低,都會對該地區今後的發展路徑產生至關重要的決定性影響。相對於製度移植而言,技術的模仿和吸收要容易得多。因此,對發展相對落後的地區而言,短期的經濟發展績效總是與技術引進吸收活動有顯著的正向關係;但長期而言,該地區製度創新或移植效率的高低不僅會影響到該地區經濟活動的總體效率,也會影響到該地區的技術自主創新能力的培育,從而對經濟發展的長期績效產生深遠的影響。

由上可知,從技術和製度層麵來考察人類經濟活動的空間演變規律,是非常有意義的。特別是對工業化和城市化啟動較晚的浙江省而言,如何把握技術和製度變化與空間結構演變的內在規律,對於充分利用後發優勢,實現跨越式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價值。

(二)城市化進程的內在機製

在長時段的考察中,技術和製度創新是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兩大主要動力來源。進一步地從動態演進的角度來看,技術和製度創新與城市化又是互為因果、相互推進的一個循環累積的關係,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麵。

1.製度創新、技術創新和外來創新是城市化的重要推動力

陳自芳(1999)通過對近代杭州城市化進程的實證分析,指出推動城市化發展有三項創新動力:一是政治製度創新是城市化的重要前提條件。目前我國正處於由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製度大變革時期,我們要以新體製的強大變革效應,促進城鄉生產要素進一步按市場化規律流動,優化配置,並在市場機製的動力推動下充分釋放經濟體製的內在潛力,使城市經濟真正成為新體製的典範,推動城市高層次生產力的加速發展。20世紀以來,政府宏觀經濟調控和市政管理理論都有了突破性的發展。對於如何最科學地規劃城市建設,合理配置城市及腹地的生產、生活、基礎設施,組建便捷的網絡,形成最佳的區域經濟格局,今天已有了20世紀初無可比擬的科學手段。要求政府能切實運用城市建設和調控理論的最新成果,在現代化大都市的發展中發揮市場難以替代的作用。二是經濟技術創新是城市化的直接動力。由於現代經濟競爭力主要不是取決於資源、普通勞動力等基本要素,而更多地取決於技術、資本、人才、市場、管理等高層次要素,因而現代的區域中心城市絕不能滿足於一般工商業的發展,而必須更多地向教育科技先導型、金融貿易帶動型、信息輻射型和綜合服務型等第三產業為主的方向發展,從而有力地帶動區域產業整體升級和競爭力的提高。三是外部創新因素的輸入是城市化的助推力。一個獨立強盛的經濟大國為了加速趕超而最大限度地敞開大門吸引各國投資、貿易、合作者。我們可以有選擇地吸取世界先進技術來武裝我們的城市,使之與世界最發達的城市並駕齊驅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