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浙江城市化的進程與機製(3 / 3)

在產業結構方麵,進入90年代後,全省動員各方麵的力量和資源,加強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建設。1994—1998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7524.4億元,為改革開放以來總投資的75.3%。

在對外開放方麵,90年代初期和中期,全省工業生產麵臨著國內市場有效需求不足的困境,拓展國外市場成為企業尋找產品銷路、獲取增長動力的必然選擇。1992年後,隨著浙江省以8個國家級和5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34個開放縣為主體的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的基本形成,以及我國外貿體製與國際通行規則的逐步接軌,特別是1994年實行彙率並軌,改留成外彙製為結售彙製,人民幣實際一次性貶值達30%以上,成為推動全省外貿出口快速增長的重要因素。到1998年全省獨立核算工業企業出口交貨值達到955.6億元,約占全省工業銷售產值的1/5以上,比1991年增加了3.3倍,年均增長為23.3%。其中,服裝及其他纖維品製造業超過一半的銷售額在國外市場,紡織、皮革、毛皮、羽絨及其製品業、文教體育用品製造業等出口依存度在30%左右。

除了在民營經濟和外向型經濟等體製層麵的突破外,這一時期浙江省城市化的快速發展,還得益於技術引進和企業技術創新力度的不斷加強,主要體現在:一是以先進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二是加強企業技術創新,培育發展高新技術產業。20世紀90年代後,隨著利用關稅水平數次大幅下調和外彙體製改革的有利時機,浙江省大量引進先進的技術裝備,加快推動企業技術改造。“八五”時期全省引進設備6.6萬台(套),實際成交12.6億美元,為“七五”時期的4.5倍。這使得“八五”時期成為全省企業技術改造投入增長最快的時期。其中,鄉鎮企業在1993—1995年期間每年技術改造投入都在100億元以上,一大批企業得以“鳥槍換炮”。1995年起隨著工業增勢回落,企業技術改造投入增量相應下降。1998年在擴大投資、啟動內需的大環境下,配之銀行連續降息、進口設備減免關稅等有利條件,加上省政府對技術改造項目擴大財政貼息,企業技術改造投入大幅回升。

同時,省裏為加快企業技術創新,積極培育高新技術產業。省政府於1997年推出技術要素參與分配辦法,促進技術進步動力機製的形成。1999年,省政府進一步製定大力推進高新技術產業化的政策措施。“九五”期間開展技術創新工程。通過建立企業技術中心、推進產學研聯合、擴大技術引進、依托科技開發園區等多種途徑,推動高新技術產業和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

經過這一時期的大力推進,有一大批先進適用技術在全省工業領域廣泛應用。新產品不斷湧現,新產品比重不斷上升。1990—1998年獨立核算工業企業新產品銷售收入從20.4億元增加到301.52億元,新產品銷售收入占全部銷售收入的比重從6.8%上升到14.4%,新產品實現利稅從2.99億元增加到31.7億元。全省高新技術產業產值比重不斷上升,從1990年的10.8%上升到1997年13.7%;全省全要素生產率90年代中後期穩定在40%以上,明顯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由上可知,在這一階段裏隨著產權製度改革和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化,以及一大批國內外先進技術的廣泛應用,全省的工業化和城市化呈現出新的麵貌,主要體現在:一是進入90年代中期後,隨著鄉村企業逐步向小城鎮集中、鄉鎮骨幹企業經營中心逐步向大中城市遷移、城區企業有步驟地向郊外易地改造,各地的經濟開發區成為集聚三資企業、鄉鎮骨幹企業、城區搬遷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的新興工業基地,成為日趨重要的工業增長點。二是沿海地區的城鎮(特別是港口型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和舊城改造力度不斷加大,城市經濟的集聚功能逐步增大,城市功能從單一的工業型或商貿型向集生產、商貿、居住為一體的綜合型方向發展,城市對農村地區的輻射和帶動作用顯著增強。三是大量引進國外先進的技術裝備,有力地促進了企業的裝備更新和技術進步,到20世紀90年代末初步形成了以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電子通信設備製造為主體的高新技術產業格局,並形成了滬杭甬高速公路沿線高新技術產業較為密集的產業帶和城鎮群。

三、“都市化戰略”時期的動力機製

在“都市化戰略”時期,內源性的技術創新和外源性的製度融合成為浙江工業化和城市化的主要推動力。

(一)都市化的製度推動力

進入2000年來的“十五”期間,是經濟社會發展較快、城鄉麵貌變化較大、人民群眾得到實惠最多、改革推進力度最強的時期。在這一時期裏,所有製結構進一步完善,市場體係日益健全,新型大社保體係逐步建立,統籌城鄉機製初步形成。這些社會製度的變革,為浙江的城市化進入大都市化階段提供了動力引擎。

在民營經濟方麵,省委、省政府於2004年作出了推進民營經濟新飛躍的重大戰略決策,全麵貫徹落實國務院“非公經濟36條”,著力構築市場準入、稅收管理、規費標準、金融貸款和部門服務“五個平等”機製,進一步優化發展環境。到2005年底,私營企業達到36萬戶,比2000年增加一倍,其中規模以上私營企業達到2.4萬戶,比2000年增加了4.8倍,規模以上私營企業工業總產值8250億元,比2000年增加了6.7倍。個體私營經濟的總產值、銷售總額、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出口創彙四項指標連續8年居全國第一。

在要素市場方麵,①土地市場:在全麵實行經營性項目用地招、拍、掛製度基礎上,製定土地區片綜合價和工業用地“雙控”製度,強化了土地使用的監管。積極探索工業用地的市場化配置改革,2005年全省已有30個市、縣(市、區)開展了工業用地市場化配置改革試點,共有59宗2242.5畝工業用地實施了市場化配置。②技術市場:修訂出台《浙江省技術市場管理條例》,在全國率先建立了網上技術市場,上網交易企業達7萬多家。

在對外經濟方麵,①優化外貿經營體製。取消對非公有製企業自營進出口權的限製,實行進出口經營資格登記製。初步建立“大通關”製度,提高口岸通關效率。2005年,全省外貿出口總額達到768億美元,占全國的10.1%。②加大招商選資力度。從引進資金為主向引進資金、技術、管理並重轉變。到2005年底,世界500強公司已有76家在浙江省投資創辦了195家企業。“十五”期間,外商直接投資累計達到252.2億美元,是“九五”期間的3.4倍。③完善鼓勵企業“走出去”的政策環境。深化境外投資管理體製改革,簡化境外投資項目審批和企業核準程序。推進境外投資外彙管理改革,擴大外彙境外投資審批權限。建立“走出去”的專項扶持基金,完善企業“走出去”的激勵機製。據商務部《2005年度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到2005年浙江省共有境外企業1238家,占全國的19%,居全國第一。④健全國際貿易摩擦應對機製。浙江省是國際貿易摩擦多發區,“十五”期間,建立健全對外貿易監測預警機製、產業損害監測預警機製和反技術壁壘工作機製,積極應對國外反傾銷、反補貼和貿易保障措施,建立政府、企業、行業協會“三合一”工作機製,貿易摩擦應對能力不斷提高,企業應訴率和勝訴率分別達到95%和80%。

在城市體製方麵,①積極探索市政公用事業改革。探索建立城市公用事業特許經營製度,公交、供水、排汙等市政公用事業產權製度改革邁出實質性步伐。杭州市積極推進交通投資體製改革,引進82億元轉讓繞城公路25年經營權;寧波市積極探索供水投資體製改革,引進1.8億元轉讓自來水公司90%的股權;溫州市積極推進城市環保體製改革,對城市保潔和垃圾處理實行市場化運作;上虞市積極吸納社會資金,組建了國有控股的股份製汙水處理公司。②統籌城鄉發展。在全國率先製定《統籌城鄉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綱要》,著力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加快推進城市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城市現代文明向農村輻射。建立公共財政對“三農”的扶持機製,“十五”期間省級財政支農支出累計達311.8億元,年均增長21.6%。完善對欠發達地區的轉移支付製度,省級財政用於支持欠發達地區及海島地區的支出五年累計336億元,年均增長17.7%。建立農村勞動力培訓製度,2003年以來完成120多萬名勞動力轉移培訓,其中72萬農村勞動力實現了轉移。建立城鄉“五統一”的就業製度,在35個縣(市、區)開展統籌城鄉就業試點,農業從業人員比重從2000年的35.6%下降到2005年的24.5%。在全國率先建立了城鄉大社保製度。2003年率先建立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製度,到2005年共有188萬被征地農民參加社會保障。深化小城鎮綜合改革,完善小城鎮管理體製,增強小城鎮發展活力,266個鎮進入全國“千強鎮”行列。

(二)都市化的技術推動力

然而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全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改革的全麵推廣和不斷深入,浙江省的製度先發優勢在不斷削弱。但與此同時,技術創新在全省經濟轉型和都市化發展中的推動力不斷增強,技術創新已逐步上升為浙江省發展的主要戰略之一。

近年來,全省就科技工作從引進技術向自主創新轉變。自2002年省第十一次黨代會提出建設科技強省的目標,全省把科技進步與自主創新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斷加強鼓勵自主創新的環境建設。2006年全國科技大會召開後不久,省委、省政府就召開全省自主創新大會,通過了《浙江省科技強省建設與“十一五”科技技術發展規劃綱要》,並出台《關於加快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省份和科技強省的若幹意見》,進一步明確了推進自主創新的相關政策。2007年,省第十二次黨代會提出“創業富民、創新強省”總戰略,將自主創新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各地區自主創新活動日益活躍,2007年全省地方財政科技投入71.5億元,全社會科技投入超過500億元,分別比2002年的24.9億元和150億元增長了1.8倍和2.3倍;全省從事科技活動人員34萬人,比2002年增長79.9%,其中研發人員超過10萬人,比2002年增長150%以上。

全省重大公共科技創新平台建設進展順利。2007年,全省已有國家及部級重點實驗室和試驗基地43家,省部共建實驗室3家,省級重點實驗室和試驗基地75家;省級高新技術企業研發中心645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31家;省級區域科技創新服務中心87家,其中國家級生產力促進中心8家;科技企業孵化器72家;科技中介機構4000餘家,各類技術市場120多家,風險投資公司30多家。

全省科技綜合實力由2001年的全國第九位上升到2005年的第七位,區域創新能力由第七位上升到第五位;專利授權量連續四年位居全國第二位;研發經費支出占生產總值比重為1.52%,比2002年的0.72%提高了一倍多,超過全國平均水平。

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係逐步形成。目前,全省企業研發機構、科技人員、科技投入、承擔的技術項目和獲得的專利等5項主要指標均占全省總量的80%~90%。近五年來,網上技術市場已累計發布技術難題4.5萬項,簽約項目近1.7萬項,技術合同成交額139.4億元,近1/3的企業從高校、科研院所獲取技術支持或外部研發支持。據最新的工業企業創新調查顯示,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有59.2%的企業開展了創新活動,高於全國28.8%的平均水平;企業研發經費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重由2001年的0.48%提高到2005年的0.77%,超過全國0.76%的平均水平;全省工業企業實現新產品銷售收入占產品銷售收入的比重達18.1%,高出全國5.4個百分點;全省擁有自主品牌的企業占工業企業的56.4%,遠遠高於全國34.8%的平均水平。

企業是自主創新的主體,據對全省316個省級技術中心企業和民營企業百強單位的問卷調查分析,發現現階段我省企業自主創新的主要特點為:①大部分企業正處於引進消化創新階段向原始創新階段過渡。樣本企業中有61.1%的企業采用引進、吸收、消化再創新以後的產品作為企業生產的主導產品,完全采用集成創新產品、引進國外技術和對市場產品的模仿生產主導產品的企業不是很多。各地區企業的自主創新工作各有特色,區域自主創新水平存在差異,原始創新程度相對較高的是杭州和寧波,引進消化再創新做得較好的地區是金華和舟山,集成創新做得好的地區是台州和溫州,引進技術生產主導產品的是溫州。②獨立研發開始作為企業技術創新的主要方式。有57.6%的被調查企業已經轉向獨立研發,企業較少與外部科研機構合作開發。外資企業在國內的原始創新工作做得不錯,但絕大多數是為企業自己使用,技術溢出效果不明顯。③浙江省企業購買技術成果的技術來源地是省外和國外,省內企業的技術交易並不活躍,反映了本省產業層麵的聯合發展還不夠,“競爭有餘、合作不足”。企業開展自主創新的技術來源機構大多局限於企業內部,從國外研究機構獲得技術的企業非常少。④全省企業引進國外技術最主要的方式是購買設備,頻數達到187家,約占59.2%,其次是聘請國外研發人員、購買樣品和購買圖紙、技術資料。把購買專利作為企業引進國外技術方式的企業隻有15家,占4.7%;而把購買樣品作為主要方式的企業有55家,占17.4%。⑤被調查企業獲取國內外技術信息的主要途徑是參加各類展示會、行業會議和互聯網,視頻媒體、朋友交流和科技中介還沒有成為我省眾多企業的主要技術信息獲取途徑。⑥企業技術人員來源比較單一,大部分企業把自己培養和引進作為主要來源,缺乏靈活的科技人員管理方式,柔性的人才使用製度還沒有很好地建立起來。

上述企業自主創新中存在的問題,也從某種程度上反映出浙江的城市在技術創新服務功能方麵還很不完善,亟待提升。而提高城市技術創新功能的重要路徑,就是要打破地區行政壁壘的封鎖,加快技術、人才等高級要素的流通和集聚,在更大範圍內進行資源優化配置。近年來,浙江省非常重視都市圈建設,在“十一五”規劃中確定了“四圈三帶”發展布局,其中的“四圈”即杭州、寧波、溫台、浙中城市四大都市圈。其中,杭州都市經濟圈發展規劃已基本形成。杭州都市經濟圈範圍界定為:杭州、嘉興、湖州、紹興四市全境的區域,總麵積34585平方千米,2006年末總人口約1695.25萬人。按照規劃要求,杭州都市經濟圈未來應形成以杭州城市為中心,湖州、嘉興、紹興三個城市為副中心的“四圈層”複合式空間結構。通過打造都市經濟圈來實現杭、嘉、湖、紹地區的“規劃共繪、交通共聯、產業共興、環境共保、品牌共推、市場共構、社會共享”,加快各種資源要素的流動和整合,促進技術、人才的進一步集聚和提升,從而不斷提升區域整體競爭力,最終實現共同發展。在杭州都市圈的帶動下,寧波、溫州和浙中城市等三大都市圈的建設也在加速推進之中,浙江已進入了一個以都市化為主導戰略的城市化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