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浙江的工業化與城市化
18世紀中後期,伴隨著人類從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的邁進,經濟社會的重心也從農村逐步轉向城市,工業化與城市化成為我們理解近代以來人類社會所有重要變革的邏輯主線。同樣的,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的工業化和城市化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隨著新中國工業體係的逐步建立和壯大,城市漸漸成為經濟社會的主要載體和中心。對於浙江省而言,工業化和城市化發生巨變的重要時期主要發生在改革開放之後。在短短的30年裏,浙江省從以農業為主的傳統經濟轉變為以紡織、家電業等輕工業為主導的市場經濟先驅,在進入21世紀以後,全省石化、鋼鐵、汽車、電子信息等產業的比重迅速上升,工業化進程逐步向中後期邁進。與此同時,全省的城市化進程也經曆了小城鎮主導和中心城市發育等兩個階段,目前大都市化框架正在逐步拉開,現代都市經濟將逐步成為浙江省經濟的主體。本章將對改革開放以來浙江省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主要特征作一個係統的闡述。
一、工業化與城市化的發展路徑
工業化和城市化都是人類社會走向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現象,如果說工業化著重考察的是人口、資源和要素從農業部門向工業部門(和現代服務業)轉移的過程的話,那麼城市化則側重於考察在這一過程中所同時發生的資源要素從農村社會向城市社會集聚的過程。因此,工業化和城市化總是相伴相隨和互動演進的。
圖3·1工業化和城市化互動傳導機製
一般認為,工業化和城市化存在一種互動傳導的內在機製,這種機製可分為兩個過程(見圖3·1):①工業化促進城市化的傳導過程。這一過程起源於技術創新(或技術擴散)所引起的產品市場價格的相對變動。在市場力量的作用下,引起了人口、資源要素兩個方麵的轉移(即從傳統農業部門向新興非農部門的產業轉移,從農村地區向城鎮地區的空間集聚),並進一步帶來了消費結構、空間布局和組織形態等方麵的變化,這些變化構成了城市化的主要內容。②城市化推進工業化的傳導過程。這一過程起源於城市成為人類生產和生活的主要載體。由於城市消費結構的變化,引起了對更多新產品的需求;城市建設的興起,促進了房地產、能源、建材、交通、通信和環保等一係列產業的繁榮;而城市經濟的相對集中,帶來了交易效率的提高,又進一步促進了經濟組織形態的變革,在生產方麵表現為:現代企業製度的普及、產業鏈的延伸和生產專業化程度的提高;在生活方麵表現為:家庭生活的社會化與現代服務業的大規模興起。這些產業形態的變化,又反過來進一步促進了技術要素的競爭,從而為新一代技術的全麵興起和新一輪經濟發展創造了條件。
在上述工業化和城市化互為因果的傳導機製的作用下,兩者不僅呈現出高度的相關性,而且表現出非常明顯的階段性特征(見表3·1)。
表3·1工業化與城市化進程的基本特征
工業化進程城市化進程
階段產業結構主導產業組織特征階段城市
化率城鎮類型空間特征
初
期輕工業比重大於重工業食品、紡織、初級加工等勞動密集型產業以家庭作坊、鄉鎮企業和集貿市場為主起步期20%
以下以商貿型、生產型小城鎮為主(1)城市首位度不高,城鎮規模普遍較小但數量眾多
(2)城鎮內生產地與居住地尚未分離,市中心不明顯
續表
工業化進程城市化進程
階段產業結構主導產業組織特征階段城市
化率城鎮類型空間特征
中
期重工業比重超過輕工業能源、化工、鋼鐵、機械等重化工業大型生產企業、專業化產業集群和現代商貿流通體係成長期20%~
70%集生產、商務與生活為一體的綜合型城鎮大量湧現
(1)城市首位度上升,城鎮規模迅速擴大,大中城市數量顯著增加
(2)城鎮內工業、商業和居住區逐步分離,城市公共設施不斷完善,城市中心區功能突出
後
期服務業比重超過工業信息、金融、物流、技術研發等現代服務業以網絡化和扁平化組織形態、彈性工作製和柔性化管理模式的廣泛運用成熟期70%
以上
以非農產業為主的城市群和以現代服務業為主的大都市圈成為經濟社會的重要載體
(1)城市連綿區大量出現,大城市和超大城市區成為主導
(2)城市內部呈現多中心化格局
參考資料:
劉世錦等:《傳統與現代之間——增長模式轉型與新型工業化道路的選擇》,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景普秋:《產業演進、勞動力轉移與城市化發展——對中國新型城市化道路的探索》,廈門大學博士後論文出站報告,2005年。
按其發展規律,一般可將兩者分為起步期、成長期和成熟期。①起步期,是以工業化的發展為核心,促進了城市化的發展。這時工業化處於初期階段,產業結構多以輕工業為主導,製造業內部分工水平相對較低,生產單位多為家庭式作坊。這時的城鎮大多剛從農村演變而來,城市規模普遍較小且建設布局較為混亂。②成長期,工業化與城市化的互動發展較為密切。工業分工逐步深化,以機械製造為主的中間品產量增加,對交通、供水和供電等基礎設施的需求逐步升級,大型生產企業和專業化產業區開始出現,市場交易的規模和程序更為複雜。城市化則不僅滿足了工業生產對基礎設施共享的需求,而且為更為頻繁和複雜的市場交易提供了更加專業化的服務載體。這時城市規模迅速擴大,城鎮內部生產和生活的分區出現。③成熟期,工業的作用開始淡化,城市服務業功能不斷增強,高層建築技術、現代交通和通信技術的發展,使得超大型城市成為主導,城市連綿區大量出現,城市內部呈現中心化格局。
(一)工業化與城市化的相關性分析
參照上述規律分析,改革開放以來浙江省的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正是從輕工業為主導和小城鎮快速發展起步;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開始逐步進入工業化和城市化互動發展階段,重工業和現代服務業比重逐步上升並超過了輕工業的比重;直到2006年浙江省的城市化已達到57%,非農產值和就業比重已分別達到94%和77%,其中工業產值比重為48.2%、服務業產值比重達到40.1%,無論是城市化還是工業化水平都進入了成長階段的中後期(見圖3·2)。
圖3·21978—2006年浙江省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
在改革開放之初的1978年,浙江省農業產值比重高達48%,工業和服務業比重低於全國平均水平近10個百分點,而且基本上沒有什麼大工業;城鎮人口比重僅為13%,低於全國5個百分點,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到1990年,浙江省非農產值比重已超過了全國平均水平,達到了75%,但輕工業主導型的產業結構並沒有根本改變;這時的城市化水平也達到了32%,已略高於全國。進入21世紀以來,浙江省的重工業發展較為迅速,2003年輕重工業比值已接近1,2004年重工業比重開始超過輕工業,這意味著全省工業化進入中後期;而這時的城鎮人口比重也逐步超過了農村人口,城市化進入了一個轉折和加速發展的新時期(見表3·2)。
表3·2主要年份浙江省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相關指標比較
年份
工業化進程城市化進程
工業化水平
(非農產值比)工業結構
(霍夫曼係數)就業結構
(非農就業比)城市化水平城鄉差距
(城鄉居民收入比)
浙江全國浙江全國浙江全國浙江全國浙江全國
19780.620.721.510.76-0.290.130.182.012.57
19800.640.701.660.89-0.310.140.192.232.50
19850.710.721.670.890.450.380.240.241.651.86
19900.750.731.870.980.470.400.320.261.762.20
19910.770.751.870.940.470.400.330.271.772.40
19950.850.801.680.900.560.480.400.292.102.71
19990.890.841.390.970.590.500.710.352.132.65
20000.900.851.180.660.640.500.490.362.182.79
20010.900.861.200.650.670.500.490.382.282.90
20020.910.861.220.640.690.500.520.392.373.11
20030.930.871.070.550.720.510.530.412.433.23
20040.930.870.850.500.740.530.540.422.393.21
20050.930.870.850.480.760.550.560.432.453.22
20060.940.880.780.430.770.570.570.442.493.28
數據來源:《中國統計年鑒2007年》、《中國人口統計年鑒2006年》、《中國工業經濟統計年鑒2004年》和《浙江統計年鑒2007年》。
利用1978—2006年全省曆年非農產值比重與城市化率的數據進行簡單回歸,可以進一步發現浙江省工業化與城市化之間具有非常顯著的相關性,兩者的相似係數達到0.9738。而且,非農產值每提高1個百分點,則可以帶動城市化提高約1.2個百分點;或者說,城市化率每上升1個百分點,可促進工業化水平提高約0.8個百分點(見圖3·3)。
圖3·31978—2006年浙江省工業化與城市化的相關性分析
同時,通過對1978—2006年浙江省工業結構變化(霍夫曼係數)與城市化水平的相關數據的分析,發現兩者也呈現相當顯著的相關性,兩者的相似係數達到0.9106。而且,兩者呈現出明顯的倒“U”型關係,即隨著城市化水平的上升,工業結構的重化程度不斷提高;特別是在90年代初浙江省城市化率超過30%以後,全省的重工業增速持續超過了輕工業的發展速度,工業結構的重化程度逐步提高(見圖3·4)。到2006年,浙江省工業結構的霍夫曼係數已達到0.78,但仍低於全國0.43的平均水平。
圖3·41978—2006年浙江省工業結構變動與城市化水平的相關性分析
此外,利用1978—2006年浙江省城鄉居民收入比與城市化水平的相關數據分析,發現兩者的相關性也較為顯著,相
圖3·51978—2006年浙江省城鄉居民收入比與城市化相關性分析
似係數達到0.7267。且兩者呈現一種“U”型趨勢,即隨著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呈現先縮小後擴大的趨勢;特別是在90年代浙江省城市化進入30%以後,全省的城鄉收入差距開始出現逐步擴大化的趨勢(見圖3·5)。但這一趨勢與全國相比還是較為平緩的,到2006年浙江省城鄉居民收入比為2.49,低於全國3.27的水平。
(二)工業化與城市化的發展階段和特征
盡管浙江的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是從新中國成立初期就開始了,然而真正進入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常規進程則是在改革開放以後。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主要反映經濟結構(包括產業結構和空間結構)的演變過程。按照結構變動的主要特征,可以把改革開放以來浙江省的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大致分為三個階段(見表3·3)。
第一階段,從20世紀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隨著資源配置方式從計劃導向轉變為以市場手段為主,國內的消費需求得到迅速釋放,浙江以輕紡為主的輕工業快速發展,特別是在1978—1981年期間,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的農村改革政策,極大地提高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借助於上海和杭州等地國有企業的技術支持(如“星期天工程師”)和農村地區受計劃經濟控製較弱、經營管理製度靈活等優勢,以社隊企業為主的鄉鎮企業迅速崛起,有力地促進了輕工業的增長。這一期間全省工業產值年均增長21.2%,其中輕工業平均增長23.1%,重工業平均增長17.8%,產業重心轉向以輕紡為主的傳統產業和以家用電器為代表的新興產業。1983—1988年期間,隨著國家改革重心從農村轉向城市,城市工業經濟呈現快速發展勢頭,從而帶動全省工業產值年均增長25.5%(盛世豪,2000)。與全省輕紡和家電等輕工業為主導、以鄉鎮企業為主體的工業快速增長相適應,這一時期全省小城鎮數量大幅度增長,城鎮規模也逐步擴大,交通條件和地理條件相對較好的環杭州灣地區和浙東南沿海地區成為城鎮密集帶,但大部分城鎮工業基礎仍較為薄弱,杭州、寧波和溫州等中心城市功能較弱,縣域經濟要明顯強於市區經濟。
表3·3浙江省城市化和工業化的階段特征分析
時間工業化進程城市化進程
產業經濟空間組織主要特征
1949—
1978年
(改革開
放之前)1.以農業和輕紡工業為主,重工業較少
2.以“五小”工業為主的社隊企業和城鎮集體企業比重較高
3.工業出口總量一直較小1.大多數的大中型工業建在浙贛鐵路沿線
2.從1974年起以寧波港為基礎,在浙東沿海逐步構建煉油廠、電廠等重化工業1.20世紀50年代全省城市建設有較快發展,60、70年代,由於“左”的思想影響,尤其是“三年不搞城市規劃”的錯誤決策的影響,再加上“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混亂,使城市建設與發展問題比較多,城市化進程遭受嚴重挫折
2.在這段時期裏,浙江省的城市人口增長緩慢,城鎮人口占總人口比重一直較低。據統計,從1949到1984年的35年中,城鎮人口平均每年增加1.85%,低於同期全國年均遞增3.01%的速度
3.城市人口和經濟偏向於杭州、寧波等大中城市,小城鎮比重較低
4.城鄉二元結構明顯,但城鄉差距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1979—
1991年
(改革開
放以來
的第一
階段)1.消費需求迅速釋放,以輕紡為主的輕工業快速發展,形成了一批冰箱、電扇、自行車等骨幹生產企業
2.輕工業快速增長,以紡織業和日用機電製造業領先增長為特征
3.與輕工業相關聯的合成氨、尿素、小型拖拉機和電子元器件、儀器儀表、小型鋼材、機械設備等大幅度增長;以電力為重點的能源原材料工業加快發展
4.城鄉集體工業比重從38.7%上升到60.4%,城鄉個體經濟也得以恢複
5.以鄉鎮企業為主的農村工業產值比重從16%(1978年)上升到48.9%(1991年)
6.在80年代前期浙江即形成了數以萬計的農民營銷大軍,走南闖北,開辟市場;兩頭在外的開放型經濟模式也開始逐步形成
7.引進外資和工業品出口規模不斷的擴大,出口結構實現了由初級產品、農副產品為主到工業製造成品為主的重大轉變1.鄉鎮企業的發展從城市邊緣逐漸向農村腹地推進,浙東北與浙西南的區域發展差距有所縮小
2.較大規模地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裝備,加快企業技術改造步伐,是80年代工業發展的一大特點
3.隨著企業技術改造規模不斷擴大,技術改造主體很快從國有企業向城鎮集體和鄉鎮企業拓展1.全省城鎮數量有較大幅度的增長,城鎮人口和用地規模也不斷擴大,城市化進程明顯加快
2.城鎮體係發生顯著變化,小城鎮數量迅速增加,到80年代末小城市占設市城市總數的80%;城鎮規模小且分布密度較大,平均高達38.7個/千平方千米。其中浙北平原和沿海地帶村鎮尤為稠密,一般每平方千米有4~5個,個別縣(市)高達7.5個
3.中等城市偏少,大中城市之間距離相對較遠(一般在150~300千米)且交通設施相對落後,導致城市之間的橫向聯係較為薄弱,產業結構雷同現象較為明顯
4.地區間城鎮發展不均衡,沿海地區許多小城鎮人口和用地規模迅速擴大,成為鄉鎮企業集聚和商業興旺的中心城鎮;而占全省相當比重的山區和海島城鎮,由於交通、用地、水電等條件較差,建設發展都比較緩慢
5.大部分城市工業基礎較為薄弱,許多小城鎮(包括縣級市市區和縣城)仍以“五小工業”為主要產業,難以發揮中心城市的經濟輻射和帶動作用
6.城鄉差距逐步縮小,二元結構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緩解
續表
時間工業化進程城市化進程
產業經濟空間組織主要特征
1992—
1999年
(改革開
放以來
的第二
階段)
1.隨著長期被壓抑的消費需求基本釋放,耐用消費品在城市迅速普及,排浪式的消費熱迅速退潮,出現了結構性產能過剩的現象
2.自“八五”起,全省重工業增長呈加快勢頭,特別是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和基礎產品價格放開,有力地促進了重工業的加快發展
3.全省1992年後迅速形成了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工業產品出口大幅度增長,出口依存度明顯提高,到90年代末全省全部工業產品中有10%左右銷往國外;三資企業成為促進工業發展的一支生力軍
4.1992—1994年,全省農村工業化出現第二次浪潮,農村工業總產值比重從48.3%(1991年)上升到63.5%(1994年),對全省工業增長的貢獻高達89.3%
5.國有企業在工業經濟總量中的比重進一步下降,但在基礎工業、高新技術產業和大中型城市工業中的主導地位明顯加強;個體私營工業增長最快,90年代後期已取代集體工業成為全省最大的工業經濟主體
6.企業總體規模迅速擴大,行業集中度逐步提高;其中,“八五”期間,以工業總產值計的企業平均規模擴大2.6倍,比上海、江蘇、山東、廣東均虧出1倍以上1.20世紀90年代初期和後期,麵臨國內市場有效需求不足的壓力,企業紛紛拓展國外市場,工業品出口增長較快
2.大量引進國外先進的技術裝備,有力地促進了企業的裝備更新和技術進步,到90年代末初步形成以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電子通信設備製造為主體的高新技術產業格局,並形成了滬杭甬高速公路沿線高新技術產業較為密集地帶
3.進入90年代中期後,隨著鄉村企業逐步向小城鎮集中、鄉鎮骨幹企業經營中心逐步向大中城市遷移、城區企業有步驟地向郊外易地改造,各地的經濟開發區成為集聚三資企業、鄉鎮骨幹企業、城區搬遷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的新興工業基地,成為日趨重要的工業增長點1.鄉鎮撤並、撤縣建市及撤市設區加快推進,城鎮規模迅速擴大,其中,大中城市規模擴張開始加速
2.沿海地區城鎮(特別是港口型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和舊城改造力度不斷加大,城市經濟的集聚功能逐步增大,城市功能從單一的工業型或商貿型向集生產、商貿、居住為一體的綜合型方向發展,城市對農村地區的輻射和帶動作用顯著增強
3.隨著城鎮間交通條件的不斷改善,各個城市間的經濟聯係逐步增強,產業分工和經濟互動進一步深化
4.城鄉差距開始出現新的擴大趨勢,城鎮發展的地區差異也更加明顯
續表
時間工業化進程城市化進程
產業經濟空間組織主要特征
2000年
至今
(改革開
放以來
的第三
階段)
1.隨著美國步入新經濟時代,全球經濟進入較快增長的黃金時期,國際消費需求較為旺盛,浙江省對外貿易增速加快,總量規模不斷擴大,對外依存度進一步提高
2.人們對住房改善的需求,以及汽車、手機和電腦等耐用消費品的日益普及,引發了新一輪的消費結構升級熱潮,促進了汽車、通信和電子設備製造等產業的快速發展
3.以城市化推動的房地產經濟不斷升溫,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進入高速發展時期,導致鋼鐵、水泥、建材、電力等價格的上漲,成為浙江省重化工業快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之一
4.在全球第一輪產業轉移中,浙江省充分發揮了良好的港口岸線資源優勢,承接了造船、金融冶煉和新材料製造等產業,工業的重型化趨勢更加明顯
1.人口、土地等資源要素向大都市集聚的速度進一步加快,農村部分地區的空殼化現象開始出現
2.全省以環杭州灣、溫台沿海和金衢麗三大產業帶為主體的產業格局基本形成
3.浙江加快了接軌上海、對接長三角的步伐,區域經濟一體化逐步加速1.隨著城鎮建成區的不斷擴張,沿杭州灣和溫台沿海地區的城鎮密集帶趨於成熟,該地區的人口和經濟比重進一步上升
2.大城市的集聚和輻射功能進一步增強,杭、甬、溫三大都市圈初步形成,以金華為主的浙中城市群也初現雛形
3.新一輪的產業升級和轉移開始出現,地區間的競爭與合作效應不斷增強,衢州、麗水、湖州、舟山等省域邊界城市逐步呈現出迅速發展的勢頭
4.城鄉差距有進一步擴大趨勢,進入2003年以來,政府統籌城鄉力度不斷加大,城鎮經濟對農村農業的反哺,城鎮基礎設施向農村的延伸,以及城鄉公共服務的均衡化加快推進,新農村建設力度不斷加大
資料來源:
浙江省計經委綜合篇課題組:《浙江工業的崛起和富有特色的發展道路》,載《浙江工業發展五十年:1949—1999》,中國計劃出版社2000年版;
馬裕祥、毛必林:《浙江城市》,杭州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
第二階段,從20世紀90年代初至90年代末,國內消費市場趨於飽和,以拓展國際市場為目的的對外貿易的增加和以耐用消費品為主的國內消費升級,成為這一時期浙江省工業經濟發展的重要拉動因素。尤其是在1992—1996年期間,鄧小平南方談話再次掀起改革開放的高潮,國有企業改製加快,外資和個體私營經濟蓬勃發展,從而推動了工業經濟的高速增長。全省工業產值年均增長34.6%,其中城鄉個體私營工業產值年均增長70.7%,三資企業增長70.4%(盛世豪,2000)。這一時期以引進先進的技術設備為主的企業技術改造投入增長迅速,1993—1995年每年技術改造投入都在100億元以上;由此帶動了高新技術企業的快速成長,到90年代後期已在全省初步形成了以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電子通信設備製造為主體的高新技術產業格局,並形成了滬杭甬高速公路沿線高新技術產業較為密集地帶。同時,全省鄉鎮撤並加快推進,鄉鎮企業加快向中心城鎮集聚,城鎮規模迅速擴大,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投入逐步增加,城鎮體係趨於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