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浙江的工業化與城市化(2 / 3)

第三階段,從21世紀初至今,全球經濟增長進入黃金期,國際消費需求增長強勁,浙江省對外貿易總量一直保持高速增長勢頭,2007年全年進出口總額為1768.4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7.1%,其中出口1283億美元,增長27.2%。同時,隨著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人們對住房改善的需求,以及汽車、電腦和手機等新型耐用消費品的需求日益旺盛,從而加快了全省工業結構的加速轉型。2007年全省規模以上重工業增長19.2%,高出輕工業2.8個百分點;高技術產業總產值2901億元,所占比重上升為8.1%,其中集成電路、光通信設備、微波通信設備等產品增長較快;汽車年產量達到23.9萬輛,增長26.1%。在這一時期,依托中心城鎮的工業園區成為全省工業增長的主要載體,在此帶動下全省中心城鎮規模進一步擴大,以環杭州灣、溫台沿海和金衢麗三大產業帶為主體的產業格局基本形成,杭、甬、溫和浙中城市群等四大都市圈也初現雛形,中心城市的服務和技術創新功能逐步增強,大都市成為新型工業化的主要載體和重要推動力量。

二、農村工業化與城鎮化進程

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貧困地區的生產隊嚐試實行家庭責任製開始,中國逐步地由計劃經濟體製向市場經濟體製轉型,這場大規模的製度變遷伴隨著鄉鎮企業和農村工業化的迅速崛起、國有企業的改革、出口貿易的大幅度上升以及小城鎮數量和規模的迅速發展,推動了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這一時期浙江省的發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總體來看,浙江省農村工業化和城鎮化可分為三個階段:一是改革開放初至90年代初期,以鄉鎮集體經濟快速擴張和小城鎮數量迅速增加為主要特征;二是90年代初至90年代中後期,以集體企業向私營經濟大規模轉製和小城鎮規模擴張為主要特征;三是90年代末期至今,以鄉鎮企業的產業集聚和中心城鎮發展為主要特征(在這一時期鄉鎮企業已大部分轉製為私營企業,與村鎮集體經濟脫離了關係;並隨著土地、資金等要素市場改革的深入,擺脫了農村社區屬性後的村鎮企業也加速了向小城鎮工業園區的集聚。因此,可以說這一時期農村工業化已進入尾聲,關於這一時期的詳細內容將在下一部分中闡述)。

(一)農村工業與小城鎮的數量擴張

農村工業化的主體是鄉鎮企業(改革開放初期也稱之為社隊企業),在改革開放初到20世紀90年代初期,大部分的鄉鎮企業為集體性質的企業(也包括戴著集體企業這頂“紅帽子”的部分私營企業),因為這類企業具有很強的農村社區屬性,即企業資產(主要為土地或部分生產資料)全部或部分為村鎮集體所有,其勞動力大多為本地或周邊村鎮上的農民,其經營管理或利潤分成多少要受到村鎮集體組織的影響或幹預。正是因為鄉鎮集體企業具有很強的社區屬性,所以絕大部分的鄉鎮企業都分散在各個自然村落或鄉鎮裏。這種分散的布局對後來的農村工業發展形成了極強的路徑依賴。雖然在1992年以後集體經濟大多為私營經濟所取代,鄉鎮企業的社區屬性逐步得以消除,企業向中心城鎮的流動遷移變得更加自由,但是仍然難以改變農村工業極度分散的總體格局。直到2000年末,浙江仍還有108.15萬家的鄉鎮企業(絕大多數已為私營),其中辦在鄉鎮所在地及其以上城鎮工礦區和大中城市的隻占總數的30%左右,辦在村莊以下的比例仍高達70%(趙玉閣,2002)。

浙江較為發達的農村工業化,也推動了以小城鎮為主體的城市化進程。改革開放初到90年代初期,這一時期是全省農村工業化發展最為迅速的時期,也是小城鎮極速擴張的主要階段。1990年,全省縣級以上城市為25個,建製鎮數量達到750個,比1984年增加了1.94倍,年均增加19.7%。從城鎮規模結構來看,浙江省小城鎮的比重偏高的特征十分明顯。據1990年底對全省478個鎮的統計分析,3萬人口以上的大型鎮48個,占10%;1萬~3萬人口的中型鎮365個,1萬人口以下的小型鎮65個,合計占76%。集鎮人口規模一般平均在3000人左右,據抽樣調查分析,其中人口規模在5000人以上的占20%,2000~5000人的占40%,1000~2000人的占20%,其餘的20%為1000人以下的集鎮,規模最小的集鎮僅百餘人。

這一時期的小城鎮除了數量大、規模小之外,還有密度大和地域分布不均的特點。1990年全省共有城鎮758個(包括750個建製鎮和8個設市城市市區),平均城鎮密度達到7.4個/千平方千米,城鎮人口密度為256人/平方千米,均大大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其中,在浙東北環杭州灣和浙東南沿海的平原地區,每平方千米的村鎮數量可達到4~5個,個別縣(市)可高達7.5個,為村鎮分布相當密集;而浙西南的村鎮分布則要相對疏散得多,最高的為溫州9.9個/千平方千米,最低的為麗水地區僅2.4個/千平方千米。此外,全省主要交通幹道沿線的村鎮也較為密集,一是鐵路滬杭線、蕭甬線、浙贛線三線交通走廊和海岸帶,二是公路國道(104、320、329、330、205)、省道和通航河流等交通沿線。

隨著農村工業化的推進和小城鎮數量的快速增加,城鎮在全省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也有了明顯的提高。1990年城鎮職工人數和工業總產值在全省的比重已分別增長到63%和58.9%,比1986分別提高了2個和15.6個百分點。許多小城鎮不僅人口和用地規模迅速擴大,而且成為鄉鎮企業集聚、商業興旺的中心城鎮,其中一部分還發展成為特色專業化城鎮,如以生產經銷五金和低壓電器為主的樂清柳市鎮,以生產經銷塑料編織品為主的瑞安塘下鎮,以生產經銷腈綸紡織品為主的蒼南宜山鎮和以製作徽章、票券、證冊、商標等“四小商品”為主的金鄉鎮,以紐扣市場為主的永嘉橋頭鎮,以眼鏡市場為主的臨海杜橋鎮,等等。以這些小城鎮為依托、以“五小工業”“五小工業”指小五金、小化肥、小水泥、小礦山、小機械。為主要產業的農村工業產值已占全省全部工業產值的55.83%(1987年)。由於以農村工業為主的小城鎮經濟發展活躍,全省的縣域經濟實力明顯要強於市區經濟,中心城市的集聚和輻射作用相對較弱(馬裕祥、毛必林,1992)。

(二)農村工業與小城鎮的規模擴張與提升

1986年前後中共十三大召開,開始放寬發展個體私營經濟的政策。到了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及中共十五大後,中國進一步消除了對私有產權的歧視,很多私營企業紛紛摘掉紅帽子。隨著集體企業民營化的逐步完成,打破了原來鄉鎮企業強烈的社區屬性,才使企業自由選擇生產地和經營地成為可能。此後,浙江省的農村工業和小城鎮進入了以規模擴張和質量提升為主的時期。

2000年,全省鄉鎮總數為1722個,其中建製鎮為970個,僅比1990年增加了220個;但集鎮人口平均規模達到9439人,是1990年的3倍多,其中5000人以上的集鎮已占一半左右;全省建製鎮以上城鎮建成區麵積達到1900平方千米,遠遠大於與90年代初的規模。這一時期小城鎮的發展成為推動全省經濟快速增長的重要動力,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麵(浙江省計經委社會發展處課題組,1999):

(1)小城鎮的發展成為全省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到1997年,全省工業總產值為10379.96億元,其中鄉鎮企業工業總產值為1791.12億元,接近國有企業工業總產值929.29億元的兩倍。鄉鎮企業多數集中在小城鎮,小城鎮的發展有力地推動了全省經濟的發展。以全省經濟綜合實力百強鎮為例,個數不到全省建製鎮總數的1/9,但其鄉鎮企業總產值占全省鄉鎮企業總產值31%以上,財政收入占全省財政收入34%以上。這些小城鎮已經成為市、縣區域經濟的主體力量。溫州市30個強鎮的工業總產值和財政收入,均占全市的60%以上。龍港鎮一個鎮的工業產值就占了蒼南縣全縣的40%。全省以小城鎮為主導的縣域經濟總收入、上繳國家稅收、財政收入占到全省80%以上。不少中心城鎮不僅成為區域內的經濟中心,也成為當地社會、文化、交通、金融、信息等多功能集聚的中心,領導、組織和促進著區域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小城鎮已經成為全省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點。

(2)小城鎮的蓬勃發展成為農村乃至全省農業現代化與農村工業化的現實起點。實現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第二步戰略目標,關鍵是實現兩個具有全局意義的根本性轉變。小城鎮不僅在較完善的基礎設施、市場、信息、技術、資金、文化等城鎮功能方麵為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創造了良好的條件,而且集聚在小城鎮的鄉鎮企業經過20年的發展,不僅數量劇增,而且在企業規模、產品檔次和科技進步等方麵都有極大地提高,在農村經濟中發揮著主導作用,對於帶動廣大農村地區經濟發展,提高鄉鎮企業素質,實現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是浙江省經濟、社會跨世紀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隨著小城鎮的建設與發展,其集聚功能、輻射功能和經濟實力不斷增強,促進了當地城鎮超常規的發展,並帶動了周邊一大批加工型小城鎮迅速崛起,不僅促進了全省城鎮化進程,也成為廣大農村工業化和現代化的現實起點。

(3)小城鎮發展提供了加快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和城鄉一體化的現實途徑。小城鎮是在鄉鎮企業迅速發展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的,小城鎮的鄉鎮企業已經成為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蓄水池和主要渠道。目前,全省小城鎮各類從業人員約有300萬人。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推進了農村產業結構、人口城鄉分布調整以及農村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進程,並為農村社會環境的改善、農民生活水平和文明程度的提高,實現共同富裕提供了現實可能。全省城市化水平由1978年的14.05%提高到1998年的36.73%,提高了22.68個百分點,是前30年的八倍多。聞名遐邇的“全國第一農民城”龍港鎮,改革開放前是一個僅有幾千人口的普通漁村,現在已經成為鎮區麵積八平方千米、建築麵積300多萬平方米、人口10多萬,生產、生活和各種社會設施比較齊全,社會經濟發達的頗具規模的新型城鎮。龍港鎮的形成是農村勞動力向小城鎮轉移,最終實現農民離土離鄉的一個縮影。

1998年隨著鄉鎮企業改製基本完成和城鎮土地市場化改革的全麵啟動,鄉鎮企業開始以產業集聚帶動二次創業的新一輪發展時期。依托中心城鎮的現代工業園區成為企業集聚的重要載體,在工業園區經濟快速擴張的帶動下,浙江省的城市化也從小城鎮主導型向中心城市主導型轉變。

三、產業集聚與城市化的互動發展

產業的擴散與集聚是動態演進的連續過程。如果說改革開放的初期,浙江的工業化進程是以分散布局的農村工業化為主要特征的話,那麼在進入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確立和城鄉集體企業改製的大規模推進,浙江的鄉鎮企業進入了一個兼並重組和優化升級的“二次創業”階段,生產也由遍布鄉村的分散加工向依托中心城鎮的園區集群加工轉變。到2001年底,在浙江省88個縣市區中,有85個縣市區形成了塊狀經濟(或特色產業區),年產值超億元的區塊519個,廣泛分布在工業中的175個大小行業;所涉及的中小企業23.7萬家,吸納就業人員380.1萬人。

隨著企業向園區集聚數量的不斷擴大,工業園區的數量和規模迅速增加,吸引了大量非農勞動人口向新的園區或鄰近的城鎮地區轉移,從而推動了全省城市化進程從以小城鎮快速發育時期進入到了中心城鎮加速成長時期。在這一時期裏,浙江省中心城市和中心鎮的人口規模和建成區麵積呈迅速增長的勢頭。從人口規模來看,與1996年相比,2002年浙江省100萬人口以上的大城市數量由原來的1個上升到11個,50萬~100萬人口的大城市由原來的2個增加到17個。城市人口規模的迅速增加也引起了城鎮建成區麵積的不斷擴大。根據有關部門的監測,與1996年相比,到2002年全省縣級以上城鎮建成區麵積增加了約1.3倍;在這七年間,全省監測到的61個縣(市、區)中有33%的縣(市、區)建成區麵積提高了100%以上(戴韞卓、丁菡,2007)。

反過來,中心城鎮的加速發展,一方麵使得交通、供水、供電等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不斷加大,工業園區的硬件條件更加完善;另一方麵城鎮人口的大量集聚,為園區企業提供了更加有效率的勞動力市場、更為便捷的信息技術谘詢以及更加專業化的生產生活服務,這也大大提升了城鎮周邊工業園區的軟環境。因此,中心城鎮的基礎設施共享和服務類市場的繁榮,進一步提高了工業園區的生產效率。與此同時,隨著國際市場的進一步拓展和浙江省外貿出口的加速增長,使得以塊狀經濟和工業園區為主要載體的工業化進入了新一輪的加速擴張時期,從而成為帶動全省城市化進入起飛階段的重要動力來源。

(一)工業園區的發展曆程與現狀

浙江省工業園區發源於改革開放初農村工業化時期的塊狀經濟,那時由於國內消費品市場供求關係較為緊張,以農村社隊企業為主體的農村工業利用體製靈活的優勢,在迅速打開國內市場的同時,其生產經營規模也迅速擴大,並進一步促進了專業化分工體係。在家庭作坊和小型工業的基礎上,依托自然村落社會所形成的地緣和親緣關係,在市場經濟尚不健全的體製下,形成了以自然村落為主體的小企業生產集群。如永康的機械小五金和東陽的建築建材生產。這種模式很快在全省普及,並形成了“一村一品”和“一鎮一品”的專業化生產分工格局。在這種分散布局的農村工業集聚形態的基礎上,其所在的村鎮或相鄰的村鎮的人口增加很快,並帶動了相關的生產和生活服務業,形成了小城鎮快速興起和繁榮的局麵。

隨著浙江省對外開放戰略的初步實施,在1984年10月經國務院批準全省成立了最早的園區——寧波經濟技術開發區。此後,這種以吸引外資企業進行對外加工貿易型生產的園區數量逐步增加,到1990年全省已有類似的園區共11個。但此時,傳統的塊狀經濟仍然占有主導地位,特別是經過80年代中後期的治理整頓後,鄉鎮企業的“貼牌生產”、“三來一補”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又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吸納了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就業。

進入90年代後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進一步明確,鄉鎮企業在1992—1996年進入了第二個發展高潮,各地創造的“五個輪子一起轉”、“一村一品、一縣一業”的塊狀集群規模得到進一步壯大。1996—1997年,隨著全省工業經濟向提高產品技術含量和競爭力為主攻方向的轉變,鄉鎮企業與民營企業開始了轉製和調整重組,尤其是沿海地區的鄉鎮企業加快了兼並組合和優化升級,生產布局也開始由原來較為分散和簡單的塊狀經濟向現代工業園區集群轉變。特別在2001年10月省計委發布了《浙江省特色工業園區“十五”發展專項規劃》後,全省的塊狀經濟從傳統的農村自然村落式集聚形態向重點依托城鎮的具有現代工業特征的園區集群形態加快轉變(見表3·4)。

表3·4浙江省工業園區發展曆程

時間階段主要特征典型代表

1984年以前自我

發展1.以家庭作坊為主的生產單位在一定地域範圍內自然集聚;

2.主營業務是對一些大企業進行部分零件的來料加工;

3.主要依靠地緣和親緣關係等非正式契約進行的市場交易和生產分工

永康的機械小五金、東陽的建築建材基地

1984—1991年培育

發展1.以傳統模式為主的塊狀經濟規模不斷擴大;

2.以引進外資企業和加工型產業為主的經濟開發區陸續出現寧波經濟技術開發區(1984年成立)

續表

時間階段主要特征典型代表

1992—1997年快速

發展1.通過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一些較為規範的企業開始自發地進入園區;

2.以某一主導產業為主的相關企業逐步向園區集聚,特色產業園區比重不斷上升;

3.全省在1992—1995年間出現了第一波快速增長,相繼成立了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等5家國家級開發區和浙江省餘杭經濟開發區等將近58家省級及以下開發區(園區);

4.園區布局向中心城市、中心鎮和工業重鎮集中蒼南縣的徽章生產基地、杭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1998—2003穩步

發展1.工業園區的開發以政府投資為主(占65%),輔之以政府授權業主開發(占17.3%)和企業自行開發(16.1%);

2.園區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外資和民間資金參股園區基礎設施的比例不斷提高;

3.政府開始引導、推動傳統塊狀經濟區的骨幹企業及相關產業向工業園區集聚和整合;

4.園區類型中,48.3%為綜合型園區,33%為“一園一品”或“一區一品”的專業型園區,8.5%為工貿結合型園區,7.2%為科技主導型園區;

5.溫州、台州、杭州、嘉興、湖州等地的特色工業園區成為浙江走專業化、特色化發展道路的重要載體蕭山經濟技術開發區、紹興縣楊汛橋鎮經編工業園區、嵊州市領帶工業園區

2004年以後創業

提升1.2003年開始清理整頓,浙江開發區(園區)數量從758個減少到116個,減少84.7%;規劃麵積從4573.8平方千米減少到778.4平方千米,核減83.0%

2.開發區(園區)建設必須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鎮總體規劃,各地開發區(園區)新增拓展基本都得到很好的控製

3.開發區(園區)加速從規模擴張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發展秩序日益規範,增長方式加快轉型,產業結構有所提升,空間結構趨於優化杭州濱江高新科技園區、寧波高科技園區

資料來源:

黃設等:《浙江省工業園區發展及績效評估研究》,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年;

浙江省特色工業園區“十五”發展專項規劃(浙計規劃〔2001〕859號),2001年10月;

黃良浩:《全省工業園區發展研究》,2007年。

2001年,全省以特色產業園區為主的塊狀經濟已達到519個,區塊總產值達到5993億元,占全省工業總產值的五成左右;吸納就業人數396萬人,約占全省二產就業人口的四成。其中,區塊數量居前4位的分別為溫州、台州、寧波和杭州;區塊產值在100億元以上的全省共有3個,50億~100億元的28個,而50億元以下的488家,占全部總數的94%(見表3·5)。

表3·5浙江省區域塊狀經濟發展基本情況(約2001年)

杭州寧波溫州湖州嘉興紹興金華衢州麗水台州舟山合計

區塊(個)5763904152415322197110519

其中

1億~50億元4050632934183722195010372

10億~50億元1010231113141500200116

50億~100億元6331581001028

100億元以上101001000003

總產值(億元)96358598145964510924735339680235993

從業人數(萬人)41.0833.2356.0622.9644.0163.2329.9821.9818.547.4417.62396.09

企業總數(萬個)1.511.23.234.293.544.151.380.350.274.740.0524.71

其中500萬元

以上企業數(個)29378801866404755101775412910114076310313

出口比重30%

以上企業數(個)10391030436996260554223173006246410646

引自:徐維祥:《產業集群與城鎮化互動發展機製及運作模式研究》,浙江大學管理學博士學位論文,2005年。

隨著全省工業化進程的進一步加快,到2005年全省以現代產業園區為主體的塊狀經濟的區塊數量約為360個,比2001年下降了近三成;但總產值卻達到18405億元,比2001增加了兩倍,占當年全省全部工業產值的61%。其中,產值在300億元以上的區塊全省已達到14個,200億~300億元的7個,100億~200億元的23個,即100億以上的區塊數量已達到44個,遠遠超過了2001年的三個,園區的生產規模大大提高。從產業結構來看,產值比重超過10%的仍為紡織、服裝和鞋帽製造等產業,但機械設備製造和金屬製品有顯著的提升,已占到5%~10%,而化纖、化工和通信、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製造等產業也上升到2%~5%,園區產業結構有了明顯的提升(見表3·6)。

目前,在全省省級以上的134家園區(開發區)中,主要包括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特色工業園區、出口加工區等類型。①經濟(技術)開發區。全省經濟(技術)開發區65家,其中國家級4家。自1984年10月寧波成立全省第一家經濟開發區以來,經過20多年的發展,全省的經濟技術開發區已由起步探索階段進入了規範化全麵發展階段,形成了一定的經濟規模,成為當地新的經濟增長點,是發展外向型經濟的重要力量。②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全省高新技術產業園區九家,杭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是全省首家高新區。高新園區的建設加快了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和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優化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尤其是促進了全省高新技術成果的商品化、產業化和國際化。③特色工業園區。這是以傳統的塊狀經濟為基礎,利用當地已經形成的,具有一定規模的生產、銷售或科研等產業鏈,以優勢骨幹企業為主體,對現有分散的優勢企業進行產業集聚和結構優化的專業化產業園區。目前省級的特色工業園區共41家,是浙江省塊狀經濟提升和優化的重要載體(國家統計局浙江調查總隊課題組,2005年)。

表3·62005年浙江省塊狀經濟基本情況彙總

按區塊產出規模劃分按產業構成劃分

個數區塊名稱個數產業名稱

合計360合計28

1億~10億元131略工業總產值18405億元

10億~50億元134略占全部工業比重60.90%

50億~

100億元51略

100億~

200億元23

寧波交通運輸設備、溫嶺泵與電機、溫州汽摩配、嘉興服裝、溫嶺鞋帽服裝、嘉興化纖、溫嶺汽摩、玉環汽摩配、溫州印刷、嘉興皮革、諸暨鋁塑管、湖州長興化纖、杭州富陽造紙、吳興印染織造、寧波文體用品、杭州五金機械、寧波專用設備、臨海機械電子、寧波化纖、嵊州領帶、玉環閥門、寧波農副食品加工、上虞化工

200億~

300億元7蕭山化纖、諸暨五金、寧波有色金屬、寧波電子通信、諸暨織布、諸暨織襪、紹興紡織

>300

億元14寧波電氣機械、寧波金屬製品、寧波塑料製品、寧波通用設備、寧波服裝、寧波紡織、寧波工藝品、溫州鞋革、溫州服裝、溫州樂清電器、溫州塑料、嘉興紡織、紹興織造、紹興印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