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浙江的工業化與城市化(3 / 3)

2%~5%7工藝品及其他製造業(4.82%)、化學纖維製造業(3.85%)、有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3%)、非金屬礦物製品業(2.65%)、專用設備製造業(2.33%)、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2.07%)、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2.02%)

5%~10%5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9.46%)、塑料製品業(9.29%)、金屬製品業(7.32%)、通用設備製造業(6.86%)、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5.82%)

>10%2紡織業(12.41%)、紡織服裝和鞋帽製造業(11.08%)

注:根據浙江省經貿委課題組:《先進製造業基地的重要依托——浙江省“塊狀經濟”發展報告》,載《浙江區域經濟發展報告(2007)》中的相關數據整理。

(二)工業園區發展與城市化

由上可知,浙江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很大程度上與以傳統塊狀經濟和現代工業園區為主要載體的產業集聚形態有密切的關係。通過對2001年全省85個具有工業園區的縣市為樣本的統計分析,表明:隨著園區集群產值占工業總產值比重的上升,縣域城鎮化水平也隨之提高,兩者的複相關係數達到0.8162(見圖3·6)。

圖3·6浙江省產業集聚水平與城市化相關性

引自:徐維祥:《產業集群與城鎮化互動發展機製及運作模式研究》,浙江大學管理學博士學位論文,2005年。

進一步按照園區集群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這一指標的大小,將全省縣域產業集聚水平劃分為高、較高、中等、一般和低五個類型,並與其城鎮化水平進行相關性分析,結果也進一步支持了上述結論,即縣域產業集聚水平較高的縣(市),其相應的城鎮化水平也較高;而縣域產業集聚水平較低的縣(市),其相應的城鎮化水平則較低(見表3·7)。

表3·7浙江省縣域產業集聚水平與城鎮化水平關係之差異性檢驗

產業集

聚水平集聚經濟

比重(%)城鎮化

水平(%)典型縣(市、區)差異性檢驗

(1)高>8058.34

(8.34)義烏、蕭山、海寧、紹興、樂清(柳市)、蒼南、鄞縣

(1)與(2)存在極顯著差異

(2)較高80~6042.36

(9.12)永康、東陽(橫店)、桐鄉、嵊州、諸暨、湖州(南潯)

(2)與(3)存在極顯著差異

(3)中等60~4038.44

(10.25)平湖、嘉善、黃岩、德清、永嘉(橋頭)、餘姚、慈溪(3)與(4)存在顯著差異

續表

產業集

聚水平集聚經濟

比重(%)城鎮化

水平(%)典型縣(市、區)差異性檢驗

(4)一般40~2035.12

(8.23)建德、臨安、平陽、海鹽、臨海、溫嶺、新昌、富陽

(5)低

(7.64)

龍遊、開化、常山、安吉、江山、仙居、三門、蘭溪

(4)與(5)無顯著差異

注:括號內的數字為不同產業集聚水平區內有關市、縣城鎮化水平的變異係數。

引自:徐維祥:《產業集群與城鎮化互動發展機製及運作模式研究》,浙江大學管理學博士論文,2005年。

(三)工業園區對城市化的推動作用

以園區為重要載體的產業集聚有力地推動了浙江省的城市化進程。園區經濟的快速發展,在給城鎮人口提供就業機會的同時,也吸收了大量的農村剩餘勞動力。目前,浙江省的各類產業園區已成為吸納農村勞動力的有效載體。2001年全省519個經濟區塊,涉及工業領域內的175個大小行業,引進工業企業23.7萬家,吸納就業人員380.1萬人,占全省工業從業總數的48.9%。據抽樣調查和推斷,這380.1萬就業人員中有82.89%來自農村,而且34.56%為來自浙江省外的勞動人口;按此推算,到2001年由於園區經濟的發展,吸納和轉移的浙江省內的農村勞動力已達到206.18萬人,約占當年全省農村勞動力的10%左右。據進一步分析,1998—2000年全省園區發展所吸納的省內農村勞動力轉移數量年均在68.29萬人,而這一時期全省省內年均轉移的農村勞動人總數約為108萬人左右,即這一時期全省轉移的農村勞動力中約有63.49%流向了園區;而且這些勞動力主要分布在工業生產、商業飲食服務、交通運輸、郵電和建築等行業(徐維祥,2005)。這說明以園區經濟為主要載體的產業集聚已成為浙江省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重要渠道,成為推動全省城市化進程的主要動力。如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吸引了638家企業入園,直接帶動了19.8萬人集聚;溫嶺市30%的人口集聚是靠工業園區的建設所帶動的。

此外,各工業園區建設一般都是按城市建設標準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到2004年,全省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已累計達到1494.8億元,大部分園區已實現了“六通一平”,有的園區甚至是“九通一平”,園區已不可逆轉地轉變為城市化區域。同時,園區發展也帶動了資本、技術等其他經濟要素的集聚,推動了餐飲、交通及其他服務行業和相關產業的發展,進一步帶動了剩餘勞動力向第二、三產業大批轉移,極大地推動了城市化進程。

(四)城市化對工業園區的帶動作用

全省城市化的加速推進,所帶來的人才、資金、技術信息的集聚和基礎設施共享也為產業集聚創造了更有利的條件,並進一步促進了園區經濟的發展和提升。在2001年發布的《浙江省城市化發展綱要》中進一步明確了依托中心城鎮的工業園區加速產業集聚的基本要求,即全省建設用地指標,除確保國家和省重點建設項目外,優先安排各級中心城市和中心鎮,嚴格控製零散的一般性項目供地,引導農村工業向城鎮及開發區、工業園區集聚。並根據各地區域產業特色,規劃明確了城鎮產業集聚的重點方向。如金華市,市區建成以機械、醫藥、電子、輕紡為支柱產業的現代工業基地;義烏市堅持以中國小商品市場作為帶動經濟社會全麵發展的龍頭,強化商貿業的集聚功能,成為全國小商品集散地;東陽市大力發展機械電子、化工醫藥、服裝針織、工藝美術、建築、旅遊等行業,建成全國的磁性材料生產中心;永康市以科技五金城和工業園區為依托,發展精密量儀、智能化儀器和儀表,發展以農用機械及配件製造為主的特種設備製造業,發展摩托車及配件生產,逐步發展成為以五金工業、貿易為特色的工貿城市等。

隨著全省城市“四小時交通圈”的暢通,大部分園區在10千米半徑內均有

高速公路覆蓋,有些交通條件較好的園區還覆蓋有機場、鐵路編組站或港口等。同時,隨著連接城區的供水、排汙、電力及通信設施等建設,有效保證了園區企業工業用水及生產生活汙水的處理排放。近年來,全省各地均出台了一係列的優惠政策和靈活措施吸引人才、培育人才、留住人才,使各城市成為各類人才特別是高技術人才彙集的“人才高地”。這樣,工業園區可以充分利用城市人才、信息、技術集聚的優勢,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步伐。此外,政府還積極引導民資參與城市和園區的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快了城鎮工業園區的發展。

綜上所述,工業園區發展在為城市化提供強大推動力的同時,城市規模的擴大和功能的完善,為工業園區的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也創造了良好的環境,全省工業園區和城市化互動發展的格局已進入良性發展的階段。

四、經濟轉型與大都市的發展

1997年金融危機後,我國外貿需求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下滑,為保持國民經濟平穩增長,國家很快啟動了以擴大內需為主的宏觀調控政策。在這樣的背景下,針對全省城市化相對滯後於工業化,大中城市的要素集聚和經濟輻射功能較弱,小城鎮規模偏小、建設水平較低的特點,1998年12月浙江省第十次黨代會提出“不失時機地加快城市化進程”的戰略決策,並先後出台了《浙江省城市化發展綱要》、《浙江省城鎮體係規劃》、《關於加快推進浙江城市化若幹政策的通知》和《關於公布浙江省中心鎮名單的通知》等一係列重要文件,把加快推進城市化作為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和啟動新一輪經濟發展的突破口(見表3·8)。

表3·82000—2006年浙江工業化發展與城市化進程的主要指標

單位2000年2006年年均變

化幅度

工業化水平

人均生產總值萬美元

(當年價)1620.63998.316.2%

消費結構

恩格爾

係數

城鎮%39.232.9

農村%43.537.2

人均住

房麵積

城鎮平方米19.8726.444.9%

農村平方米46.4255.573.0%

每百戶居

民耐用消

費品擁有

城鎮

汽車(輛)0.1011.0119%

家用電腦(台)5.3364.851.6%

農村摩托車(輛)29.7862.6613.2%

生產結構

工業發展

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億元6603.6529129.9428.1%

霍夫曼係數1.180.78

開放程度

淨出口總額萬美元110.53626.4233.5%

進出口依存度%37.5270.465.5%

節能狀況

能源消費彈性係數0.910.71-4.1%

電力消費彈性係數1.941.17-8.1%

環保水平

單位產值廢水排放量噸/萬元34.7421.01-8.0%

單位工業增加值廢氣排放量標立方米/元2.211.94-2.2%

城市化水平

城市化率%48.756.51.3%

基本形態

城鎮人口萬人2192.092615.633.0%

平均規模萬人/座2.083.106.9%

城鄉居民收入比2.182.49

續表

單位2000年2006年年均變

化幅度

城市化水平

建設水平

鋪設道路麵積萬平方米90502404017.7%

自來水全年供水總量萬噸1961992658075.2%

液化石油氣供氣總量萬噸63.10105.769.0%

城市環境基礎建設投資億元123.28152.033.6%

創新能力

每萬人專利申請量項4.7120.2527.5%

發明專利占授權專利的比重%2.454.600.36%

注: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07年》和《浙江統計年鑒2007年》相關數據整理而成。

(一)大都市化階段的新特征

與以往不同,這一階段的城市化戰略明確了“強化杭、甬、溫等中心城市功能,積極發展中小城市,擇優培育中心鎮,完善城鎮體係,走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的城市化道路”和“充分發揮城市在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核心作用,實現城鄉協調發展”的基本思路。在具體實施進程中,主要是通過著力推進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加快體製改革和製度創新,積極吸引人口和產業向城市集聚,以進一步帶動投資需求的快速增加、城市服務業的發展和新一輪的消費升級,從而推動經濟結構的逐步轉型。此後,浙江省城市化進程逐步進入到以大城市為中心的大都市化發展階段。2006年,全省城鎮總人口達到2600多萬,城市化水平為56.5%;其中,杭州、寧波、溫州和金華—義烏等四大都市區人口已達到200萬人以上,人均GDP均超過3000美元。

全省城市化進程呈現出新的發展特征(見表3·8):從消費結構來看,全省城鎮居民恩格爾係數從2000年的39.2%下降為2006年的32.9%,城鎮人均住房麵積達到26.44平方米,比2000年增加了32.9%;城鎮每百戶居民汽車擁有量2006年達到11輛,六年來年均增長119%。從生產結構來看,工業發展的重化程度有所上升,全省霍夫量係數從2000年的1.18下降到2006年的0.78;進出口依存度從2000年的37.5%,上升到2006年的70.5%。與此同時,從2000年以來,全省城鎮人口年均增長3%,城鎮平均人口規模也不斷擴大,年均提高6.9%;城鎮基礎設施投資力度不斷加大,建設不斷加快,其中2000年至2006年全省城鎮鋪設道路麵積年均增長高達17.7%。伴隨著城鎮規模的不斷擴大,城市經濟的集約化程度也不斷提高,生產更加趨於節約化和環保化。2006年能源和電力消費彈性係數分別為0.71和1.17,六年來年均分別降低4.1%和8.1%;單位產值的廢水和廢氣排放量年均分別降低8.0%和2.2%。同時,城鎮經濟的不斷發展和高素質要素的加快集聚,城市的創新能力也在不斷提高,2006年全省每萬人專利申請量為20.25件,比2000年提高了3.3倍,年均增長27.5%;其中,發明專利占授權專利的比重2006年為4.6%,比2000年提高了約0.36個百分點。

(二)大都市化階段的城市空間形態擴展

自2000年以來,隨著全省經濟規模的不斷擴張和向中心城鎮的加快集聚,全省城市規模也進入了加速擴張的階段。在這一時期裏,全省城鎮總人口每年增加約66萬人,城市化水平年均提高1.3個百分點;全省城鎮的平均規模也從2000年的2.08萬人,提高到了2006年的3.10萬人,年均增長6.9個百分點。

隨著城市人口規模的擴大,全省城鎮建成區的麵積也呈加速擴張的趨勢。據對全省69個縣級以上建成區(以2005年行政區劃為準)近10年建成區規模擴展情況的動態監測,發現在1996—2005年期間,全省縣級以上城鎮建成區麵積增加了約2.5倍;其中,1996—2002年的6年時間裏,增加了1.3倍,年均增長4.5%;而2002—2005年的短短3年時間裏,全省縣級以上城鎮建成區麵積卻又增加了近一倍,年均增速高達24.4%。進一步從1996年初、2002年末和2005年末三個時期的動態監測示意圖的比較中發現,小型建成區(40平方千米)的數量不斷增多;從圖3·7可以看到,1996年全省大型建成區僅有杭州市一個(注:缺寧波市的數據),到2002年增加了寧波、溫州和金華等三個,而到了2005年又增加了湖州、諸暨、餘姚—慈溪等三個地區,大型建成區數量達到了七個左右。從整個省域來看,城市空間的擴展量從浙西南內陸向浙江東部沿海方向逐步增長,且呈現出以中心城市和沿海港口為依托,以交通運輸幹線為主軸的發展態勢。目前,已形成了三個城鎮群密集地帶,即環杭州灣的V形地區、浙贛和金溫鐵路沿線的T線地區以及溫台沿海的I形地帶(見圖3·7)。

圖3·71996、2002和2005年浙江省縣級以上建成區變化情況

引自:戴韞卓、丁菡:《浙江省縣級以上城鎮建成區規模擴展研究》,《浙江國土資源》2007年第7期。

進一步利用1998年和2001年全省11個地級市建成區的衛星遙感數據和GDP數據進行的簡單分析,可以發現城市空間形態變動與經濟發展具有高度的相關性(見圖3·8)。2001年全省縣級以上城市建成區麵積為1499.06平方千米,比1998年擴展了521.2平方千米,年均增長15.31%。通過簡單的回歸分析發現,建成區擴張較快的地區,其經濟規模也呈現較快的增長趨勢,兩者的相關係數高達0.7277。其中,杭州、寧波、溫州和金華—義烏等四大都市圈,在這三年期間的建成區麵積增加了約304.3平方千米,占全省建成區增量的58.4%;同時,這四個都市圈的GDP增量也占到了全省GDP增量的59.1%,這說明浙江省人口和經濟向四大都市區集聚的趨勢相當明顯(見圖3·8)。

圖3·81998—2001年全省11個地級市建成區增量與GDP增量的相關性分析

(三)大都市化與基礎設施建設投資

城市人口規模和建成區麵積的不斷擴大,有力地帶動了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2006年全省與城鎮建設相關的固定資產投資總額達到3800多億元,約占當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50%;其中城市房地產投入約占40%,而其餘60%均為基礎設施投資。在2000—2006年期間,全省城鎮固定資產投資額增加了近兩倍,年均增幅為20.5%;其中,基礎設施投資增加了1.5倍。

在這一時期,交通道路是城市基礎設施中發展最快的。2000年全省城市道路總麵積為9050萬平方米,而到了2006年已達到24040萬平方米,年均增加17.7%;按人均擁有道路麵積來看,2006年達到17.11平方米,是2000年的2.4倍。2006年自來水全年供水總量達到26.6億噸,年均增長5.2%;用水普及率已達到99.4%,比2000年提高了7.1個百分點。城市供氣總量達到105.8萬噸,年均增長9.0%;其中家庭用氣比重已達到53%。

同時,城市政府對環保投資力度也在不斷增大。2006年全省完成環境汙染治理投資額達到280億,比2001年增加了81.5%,年均增長10.4%。2000—2006年期間,環境汙染治理投資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一直保持在3%~7%。而環境汙染治理投資中的絕大部分是用於城市排水管道、汙水處理和垃圾處理設施等城市環境基礎的建設,到2006年全省用於城市環境基礎建設的投資額達到152多億元,比2000年增加了23.3%,占全省環境汙染治理投資的比重約為69.5%(見表3·9)。

表3·92000—2006年浙江省環保投入力度及成果

年份單位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

環境汙染治理投資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6.815.784.844.643.473.263.69

城市環境基礎建設占環境汙染治理投資的比重%79.984.086.187.282.769.669.5

單位產值廢水排放量噸/萬元34.7435.1632.3727.8524.1523.3121.01

單位工業增加值廢氣排放量標立方米/元2.212.682.342.342.142.051.94

注:據《浙江統計年鑒2007年》相關數據測算。

(四)大都市化與經濟集約化程度的提高

自2000年以來,浙江省工業化的重化程度不斷提高,2006年全省工業結構中重化工業產值比重已達到56.2%,比2000年提高了11.7個百分點;霍夫曼係數也從2000年的1.18上升到了2006年的0.78,全省工業化基本已進入了重化型主導的階段。隨著重化工業的高速發展,全省的能耗總量和排汙總量也不斷上升。其中,2006年全省能源消費總量達到1.32億噸標煤、廢水排放量為33.1億噸、工業廢氣排放量1.47億標立方米,分別比2000年增加了1倍、0.6倍和1.3倍。

然而,隨著工業重化程度的提高,全省人口和產業向城市集聚的速度也進一步加快,基礎設施的共享程度不斷提高,人才和技術的交流更加便捷,信息的傳播所帶來的外部效應更加顯著,從而導致全省經濟向著更加節能和環保的方向轉變。

從節能狀況來看,按2000年不變價計算,2006年單位產值能耗為1.91噸標煤/萬元,比2000年下降了約1/5;2006年電力消費彈性係數為1.00,比2000年的1.07降低了0.07。進一步通過對1990—2006年全省城市化率與實際GDP單位能耗值之間的相關性分析,發現隨著城市化水平的不斷提高,整個經濟產值的單位能耗呈逐步下降的趨勢,且城市化率每提高1個百分點,則每生產一萬元產值的能耗便下降0.6噸標煤(見圖3·9)。

圖3·91990—2006年浙江省城市化進程中的單位產值能耗變動趨勢

從環保水平來看,2006年全省單位產值廢水排放量為21.01噸/萬元,比2000年下降了40%,年均降低8%左右;單位工業增加值廢氣排放量為1.94標立方米/元,比2000年下降了12.2%,年均降低2.2%。

(五)大都市化與城市服務功能的增強

隨著城市發展從小城鎮為主向大都市轉變,服務業比重不斷上升,城市的集聚服務功能不斷增強。進入21世紀以來,全省服務業呈快速發展的勢頭,在2000年至2006年期間,全省GDP增幅為年均17.0%,其中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7.1%,而服務業產值則年均增長18.9%,高於工業和GDP增速;到2006年全省服務業比重已達到40.1%,比2000年提高了3.7個百分點。

近年來,城市建成區的加速擴張、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和各類產業的欣欣向榮,也帶動了城鄉居民消費結構的進一步改善。2006年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的恩格爾係數為39.2和43.5,分別比2000年下降了6.3和5.3,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得到了顯著改善。近幾年,城鄉居民在住房和交通工具方麵的消費需求增加很快。城鎮居民的人均住房麵積從2000年的19.87平方米增加到2006年的26.44平方米,年均增長4.9%;而農村居民人均房屋麵積則年均增長3.0%。每百戶城鎮居民的汽車和家用電腦為11輛和64.8台,與2000年相比分別增加了100多倍和12倍,年均增長分別為119%和51.6%;農村每百戶居民擁有摩托車數量也從2000年的29.78輛,增加到2006年的62.66輛,年均增加13.2個百分點。

城鎮居民消費結構的升級和城市服務業的進一步繁榮,大大提高了城市地區對各類高素質人才的吸引力,從而也大大增強了城市的技術創新能力。2006年全省城鎮地區每萬人專利申請量達到20.25件,要遠遠高於全國9.93件的平均水平,比2000年的4.71件增加了3.3倍,年均增長27.5%;其中,發明專利占授權專利的比重,也從2.45%上升到4.6%,年均提高0.36個百分點,發明專利比重的上升說明浙江省技術創新質量正在逐步提高。此外,全省技術市場日益活躍,2000年全年經認定登記技術合同為3.1萬項,合同金額27.6億元;到了2006年,全省技術市場合同成交金額已達到130多億元,是前者的4.7倍,年均增長29.5%。